张世英:哲学论文写作,你需要学哪些?

1 先打点基础

黑格尔在《小逻辑》第三版序言中,曾经很愤慨地谈到当时哲学界某些空疏无知的现象。他说:人们对于一般的研究对象倒还懂得,在讨论之前应该'有先具备某种程度的知识之必要';唯独对于哲学,却以为不要些微知识,甚至不必依据常识,就可以参加讨论和评点,这种人'没有凭借作为讨论出发的根据,于是他们只能徘徊于模糊空疏以及毫无意义的情况中。

'一般地搞哲学而缺乏具体知识,固易流于'模糊空疏';专攻哲学史而缺乏哲学史的知识,那就不仅是'模糊空疏'的问题,而且更容易闹出笑话。所以,我们在决定以哲学史为自己的专业方向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多学点哲学史的知识,为研究和写作打下一点基础。

哲学史的资料来源,最重要的是哲学家本人的著作。问题是哲学家的著作浩如烟海,究竟从何下手?有几位青年朋友,已经是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了,在大学期间泛泛读过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教研室编的《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现在决定专搞西方哲学史,很想花三四年的时间系统地精读一些原著,要我替他们开个基本的书目。

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什么叫作'基本的'?五本?十本?还是十五本?你说这些是'基本的',我也可以说那些是'基本的';你可以在三四年内读完,我却要五六年,也许有人只要两年。所有这些,都很难确定。但这几位朋友的问题也许不是没有代表性的,所以我还是硬着头皮借这个机会开个所谓'基本的'书目(限于西方古典哲学),供大家参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柏拉图:《理想国》

2.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

3.笛卡尔:《哲学原理》

4.斯宾诺莎:《伦理学》

5.洛克:《人类理智论》

6.莱布尼兹:《人类理智新论》

7.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8.休谟:《人类理智研究》

9.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0.黑格尔:《小逻辑》。

这个书目,是在假定已经泛读《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古西腊罗马'、'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的前提下拟定的。有些很重要的哲学家如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者和费尔巴哈的著作,《选辑》已经收得比较全面、比较完整,这里就没有列入。

要打一点哲学史的基础,还应该细读几本哲学史。罗素说:哲学史无用,研究哲学最好是读哲学家的原文。他的话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事实上他自己也写了一部不坏的哲学史。一个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一般对我国解放后出版的哲学史都比较熟悉了,但要想专门研究西方哲学史,我想还应该仔细阅读几本西方学者讲西方哲学史的著作。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的《导言》中,开了五本哲学史,对于我们开始搞研究工作的人说,还不甚适宜。德国哲学史家余柏威(F.Ueberweg,1826-1871)在他的《哲学史》《导言》中列了四十几种哲学史,供读者参考,数目太大,不可能全部细读。根据我们今天的情况,我觉得先熟悉下列几本哲学史,颇易受益。当然,这个书目也同样只能作为一个提示和参考,不能作为限制读者的框框。

1.美国学者弗兰克·梯利(F.Thilly):《哲学史》。这部著作文字浅显易懂,涉及到的人物、学派比较全面,对各种思想潮流的论述简明扼要。本书原是作者在大学教书时编写的教材,对于掌握西方哲学史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西方学者的基本哲学史观,颇有帮助,值得细读。此书已有中文译本。

2.美国学者赫尔巴特·E·库西曼(HerbertE.Cushman):《哲学史》。这也是一本教材,其特点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是'一本以地理与文学史和政治史为根据的哲学史';此书对许多哲学思想的来龙去脉都有所论述;而且条理清楚,讲解通俗,附有不少摘要和图解,能起到提纲挈领,便于记忆的作用。解放前有中译本。

比较高深一些的哲学史,似可先读两种:第一是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第二是余柏威的《哲学史》,有莫里士(Geo.S.Morris)的英译本。余柏威的《哲学史》首先在形式上就很奇特。它的正文比较简短,只是一个提纲,很多重要内容都被驱逐到注解中去了,注解所占的篇幅比正文要多得多,其中提到的人名和学派范围比较广,对哲学家的生平特别是著作及其思想内容,介绍得特别详细,可备西方哲学史研究工作者查阅之用。

以上的书目当然只能起到一点打基础的作用,真正从事研究和论文写作,那还需要根据研究方向和论文的题目,大量搜集有关资料: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固不可缺,第二手的资料(其中不仅包括哲学史,也包括对某些哲学思想的论述以及关于某些学说的引证),对于我们的研究和写作也有参考价值和启发作用。

基础性的东西和非基础性的东西,其间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界限,区别只是相对的。对于基础性的东西重在熟透;对于非基础性的东西,重在广博。如何达到熟透的目的?这也没有什么成规。我只觉得我从前的老师冯文潜先生教我的西方哲学史,使我很受教益。

他要我熟读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梯利的《哲学史》,办法是每读完一章或一节,都要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话把原作的大意写成读书报告,个人的评论则写在正文的一侧或下方。冯老师嘱咐我,写读书报告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概括是否与原意相符,但又不准照抄,要合上书本再写。

在作读书报告的过程中,有时自以为读懂了,临到执笔,却又概括不起来,表达不出来,这往往是因为懂得不透的原故,于是打开原书再看,再合上,再写。这样写完一次读书报告之后,原著的那一部分内容就不仅懂得比较透彻了,而且也记得比较牢固了。实在不懂的地方,口头请教冯老师,这就更是终生难忘。冯老师评阅时,不太着重看我个人的评论,主要是指出有失原意的地方。后来每一回想,越来越觉得从冯老师那里学得的知识最熟透最牢靠。

如何做到广博?这颇不易。博闻强记,也要靠记忆力,记忆力差,怎么办?好在有一条古训:勤能补拙。但勤奋也得有点讲究:一个勤奋读书的人,除了有条件买书的,买到后就急忙翻阅之外,还可以多逛书店,多上图书馆,以长见识。对于一些很难全读,一时也不必全读的书,只看前言后语,扼要翻阅一过,知其大略就行了。即使是辞典、百科全书之类的工具书,也要广泛涉猎,知其梗概。

关键是要养成这种习惯。我有一位良师益友,由于有这个癖好,知道的'门牌号码'就比较多,知识面也比较广。这对于搞研究,写论文,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条件:既可以帮助查材料,不致临时'抓瞎',又可以使思路开阔,不致捉襟见肘,知其一不知其二。可以说,多记'门牌号码',本身也是一个打基础的工夫。我个人没有养成这方面的习惯,迄今仍然把这位师友当做学习的榜样。

'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我觉得倒也不必如此。但凡遇到自己专业方面有所不知的地方,也该随即查阅,记入卡片或笔记,久而久之,也会集腋成裘,起到扩大知识面的效用。

我说先打点基础,并不意味着在打基础以前就不能写论文。基础有宽有窄,有深有浅,这本来就很难定得太死;而且基础也可以在论文写作的实践中逐渐加宽加固,两者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因此,我倒是赞成青年人可以早点写东西。

但总的说来,还是应该先多花时间和精力读点基本的东西,掌握点基本的史料,然后再从事论文的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比较厚实些、有份量些。等到年纪大了,自己感到基础不够,这时再想补基础课,也就比较困难了。

2 要善于选题,善于概括和分析

写哲学史的论著,如何避免一般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的青年同志,初学写作,文字倒也流畅,条理也很清楚,就是内容一般,既没有提出什么新论点,也没有提供一点新材料。产生这种毛病的原因很多,主要一点是,不了解当前研究哲学史的状况,不知道有些什么问题值得一写,一句话,'不懂行情'。

搞研究,写论文,总是要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添一点新东西,所谓新,倒也不是说非有惊人的东西不可,更不是故意标新立异;但既然是写研究论文,起码要有自己的一得之见,再不然,能提供一点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有用的资料,也同样可以算作是为哲学史的研究增添了一砖一瓦。

可是,如果对现有情况和基础不了解,当然也就不知道增添点什么东西,只好改头换面地照抄一些现成的东西。所以,研究哲学史,除熟悉过去哲学家的著作和哲学史著作外,还要经常注意已有的研究状况,仔细考虑考虑:有哪些哲学史上的问题是至今还没有搞清楚的或者是从来没有触及过的?有哪些问题先研究清楚了就便于解决另一较大的问题?有哪些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但多少可以通过研究,提供一点启发性的东西?如此等等。

能提出像样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对于决定一篇论著的内容和价值来说,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说它不容易,是因为提问题本身就需要研究;一个不研究某一行道的人,不可能提出某一行道的问题。也正因为要经过一个研究过程才能提出像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问题提得像样了,这篇论文的内容和价值也就很有几分了。这就是选题的重要性之所在。

选题过程中,当然要大量翻阅资料,东翻翻西翻翻,左想想右想想,题目的中心内容也就酝酿得差不多了。等到题目大体上选定以后,就更要做踏实的资料工作。一般是以题目为中心,分很多小问题,按问题把资料摘成卡片或装入纸袋,或者夹书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各人自由选择。重要的是对史料如何进行分析和概括。

写哲学史的论文,只会在概念上颠来倒去,固然不行,但如果只是史料一大堆,却概括不起来,缺乏必要的分析,那也会使人感到茫无头绪,不知所云。

概括,就要把杂乱无章的史实连贯起来,穿在一根线上,达到用史料说明一个中心论点的目的。例如,在一篇论文中,通过比较丰富的史料,说明哲学发展中某一点有规律性的东西,这点有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一个中心论点,就是对史料概括的结果。又如针对当前现实中正在讨论的哲学问题,从哲学史的角度,以哲学史的事实为依据,提供一点发人深思的看法,这当然也需要对史料进行概括。

概括就是对一部分史实作点总结或小结,或者说,给一堆史实画出个鼻子眼睛来。画龙不点睛,不能使龙飞腾;写论文不指出一点道道,也不能使论文活跃起来。写一篇论文,首先要注意'睛'(中心论点)点在哪里,并且自始至终都要注意让读者对'睛'有深刻明确的印象。

对史料进行概括,不能停留于简单抓取史料现象中共同的东西,而要同时进行分析,探究其原因。只有这样概括出来的东西,才有可能是深刻的。例如西方哲学史上的各种神秘主义,都主张无限的统一的整体('绝对')是不能认识的,而只能靠神秘的直觉去把握。

如果只是作这样的概括,那就没有多大意义。作研究,写论文,不是罗列事实,必须多进行些追问:为什么神秘主义者都这样看?难道他们都是简单地胡说八道吗?他们这种观点的深处有什么更隐蔽的想法驱使他们作如是观?这就要通观他们的整个思想体系,把其中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查。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发现,原来神秘主义者都不满足于支离破碎的、推论式的知识(discursive knowledge),不满足于在分离、对立中思维,而希望达到对立面的统一或主客浑一的整体。

神秘主义者认为对立统一或主客浑一的整体不能靠思维把握。驱使他们达到这个结论的出发点,是由于不满足于支离破碎的推论式的思维,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总而言之,作研究,写论文,要一层一层地多追问几个为什么,要把材料安放在对这些'为什么'的回答之中,把这些问题的答案融化在材料之中,这样,才会使论点明确,步步深入,理论性强,耐人寻味。

这里值得专门提出来谈谈的是,对古人思想的不当之处,要特别着重问几个为什么?古人之言,为时已远,简单地以今日之标准衡量,则何一不可以奇谈怪论目之?但是,哲学史上任何一个有影响的哲学家,无论其观点、结论如何'荒谬',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胡言乱语;古人立说必有其用意,必有所为而发。

为了深刻了解古人思想的本来面目,弄清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那就不能停留于单纯地指出古人思想的不当之处,而要更进一步追问:何以会有这样的不当?在不当的背后,作者洞察到了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他所提出的问题,对哲学史的发展有何意义?

例如黑格尔认为,把真理了解为'我知如何某物存在'(指意识符合客观存在——引者),这种真理,只不过是'形式的真理',仅只是'不错'罢了,而非'较深意义的真理','较深意义的真理乃在于客观性与概念的同一',在于客观性'符合它们的概念'。

我们研究黑格尔哲学,就应该追问一下,黑格尔在这个观点的背后,洞察到了什么东西?提出了什么有意义的问题?联系黑格尔的整个思想,经过仔细分析,原来黑格尔是不满足于把一些简单事实的正确反映给以'真理'的美名,他认为那样的反映虽说'正确'('不错'),但未能揭示事物的深刻本质和核心,而'较深意义的真理'应该是能揭示事物的深刻本质和核心的。

黑格尔洞察到了这一点,起到了推进哲学发展的作用。哲学史既然是史,那么,研究哲学史,写哲学史的论文,就要富有历史感,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一种思想。任何一种思想都不是来无影去无踪、孤立存在的。分析概括一个哲学家的思想,要联系它的前前后后,指出其来龙去脉(包括后人的评论和注释),勾画出它在曲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区分其与前人后人的异同,这才能认识其真相。

不久前看研究生试卷,有一个题目是'莱布尼兹的单子论'。一般人都是就莱布尼兹单子论本身分点论述,唯有一个考生,不仅讲单子论本身,而且联系笛卡尔、斯宾诺莎关于心物关系的观点,说明了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是如何为了解决前人所未解决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还说明了莱布尼兹单子论对后世的影响,并进而触及到了人类认识在关于心物关系问题上曲折前进的过程。这样,他就把莱布尼兹的思想讲成了活生生的发展着的东西,而不象其他考生那样把它讲成了一潭死水。

研究哲学家个人早期和成熟期的思想发展过程,包括同时代人对某哲学家的各式各样的评论,这对于了解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也很有意义,是研究哲学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当然还应该联系社会政治思想、社会历史背景,对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概括。这方面,我们一般都比较注意,不拟多讲。我只想引证一个现代西方学者的话来表示一下:连西方学者也很重视这样的研究方法。罗素的哲学史,书名就叫做《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他明确地说:'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又说:'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的原因,在大多数哲学史中,每一个哲学家都是仿佛出现于真空中一样;除了顶多和早先哲学家思想有些联系外,他们的见解总是被描述得好象和其它方面没有关系似的。与此相反,在真相所能允许的范围内,我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显示为他的环境的产物,显示为一个以笼统而广泛的形式,具体地并集中地表现了以他作为其中一个成员的社会所共有的思想与感情的人。'

美国哲学史家库西曼(HerbertE.Cushman)在他的《哲学史》第一版序言中说:'这是一本以地理与文学史和政治史为依据的哲学史。''哲学思想与当时的事情在历史上是不可分离的两方面。两个方面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杜威也说过:如果有人将哲学史的研究与人类学、原始生活、宗教史、文学与社会组织的研究相连,哲学史就会获得一种新的意义。

强调联系社会历史背景、政治思想研究哲学史,决不是说在撰写任何一篇哲学史的论文或哲学史的专著时,都要挂上这些。一篇论文和一本专著有其特殊的对象、范围和目的,有许多论著根本没有必要提到这些。但是,一般地说,搞哲学史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具体地写一部哲学通史,总以重视这个问题为宜。

3 切忌穿凿附会,注意核对原文

古人的学说,不是文献不足,就是晦涩难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很容易有意无意把自己主观的想法强加给古人,流于穿凿附会,有时甚至讲得越是条理分明,头头是道,其去古人思想之真相愈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面关于'郢书燕说'的故事,我们应该引以为戒。郢人写信给燕相国,误加了'举烛'二字,燕相国极尽穿凿附会之能事,在本非书意的'举烛'二字上大作了一番文章,居然还博得燕王赞赏。

这个故事或系杜撰,可是很生动地讽刺了文人们附会的恶习。时至今日,还容易发生'多似此类'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毛病,最紧要的是,不要抓住一点表面上甚至很明确的只言片语,就遽尔作出断定,大事渲染,无限推论。'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做学问就是要'聚',要'辨'。'聚'就是集中材料,'辨'就是分析研究。要从左右前后,正面反面,多搜集些资料,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对照,然后才能达到真实的或者接近真实的结论。

下结论时,最好自己多设些疑难,多找点材料加以印证。倒不是说,引证的材料越多越好,更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博学,写论文有必要的引证就够了,但在写出的论文背后,还应有未写出的东西做'后盾','后盾'越强,文章也就越扎实,越有份量。采取这种实事求是、谨慎小心的态度,即使结论有错,也不致闹出'郢书燕说'的笑话。

搞西方哲学史,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引用译文,有时需要注意核对原文。我决不是说现在的翻译水平不高,更不是要大家不用译文;但是,即使最好的、很有研究水平的译文,也不能完全代替原文。

研究工作越深入,越会发现当初译者所始料不及,或者不可能料及的东西。有时,同一个中译文的术语,原文却是意义很不相同或者大相径庭的两个字。像这样的地方,如果完全按中译本写文章,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0)

相关推荐

  • 小夏飞刀趣读马克思 | 第二课:马克思为什么独爱伊壁鸠鲁?

    激小萌按:我们跟着夏莹老师的文字一同去到了历史悠久的特里尔小城--马克思的故乡中,在那个时代与环境下"遇见"了青年时代的马克思. 这一节我们将继续跟随夏莹老师的步伐,去思考马克思的 ...

  • #学问分享官# 黑格尔让他之后的哲学家都...

    黑格尔让他之后的哲学家都失业了?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这么一个说法:黑格尔终结了他之前的所有哲学,让他之后的哲学家都失业了. 读过西方哲学史的朋友应该都清楚,西方哲学的发现脉络非常清晰:从最早的古希腊哲 ...

  • 朝鲜战争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 | 汝信文集全8卷出版

    真正要做学问.研究科学,不仅要淡泊名利,甘心坐冷板凳,还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能攀登科学高峰. 在部队工作六年,尤其是在朝鲜的四年半,是我人生经历中的又一次'大学',使我亲身体验到什么是战争,懂得了 ...

  • 什么是哲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什么是哲学 <理论月刊>2008年第02期 作者:朱志方 摘要:关于哲学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回答."哲学是爱智慧"."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qu ...

  • 哲学史编纂的耀眼星座

    <古希腊哲学史> 爱德华·策勒 著 聂敏里 主编 人民出版社 近日,德国著名哲学史家策勒的<古希腊哲学史>汉译多卷本由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这一300余万言的学术巨著甫一亮相,便 ...

  • 观点 | 吴根友:黑格尔对“哲学史”与“哲学”关系的论述

    (关于"哲学史与哲学")笔者觉得有必要重新回到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一)的具体论述之中.就黑格尔原书中所说的话而言,他只是强调哲学史的研究要有哲学,哲学史的研究不是 ...

  • 谈谈哲学论文写作的问题、论证与结构

    我以前虽然就英美的分析进路做过一些介绍,但并没有强调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这次趁张峰铭博士的邀请之机,把自己课堂上的内容与读写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看法做个总结,希望对同学们能有点帮助. 我先谈谈分析进路 ...

  • 哲学论文写作的特点是什么?有趣的Philosophy Essay题目和良好模板供你们参考

    哲学是一门非常吸引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哲学也是最让一些学生感到困惑的学科之一,尤其是在撰写哲学论文的时候,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如果你需要有人指导帮助你完成哲学作业,不需要困惑懊恼 ...

  • 论文小白怎么开始学写作?掌握这几个要领是成功的一半

    说句实在话,提起论文,大家只能说:头疼.无从下手,小白想要下笔,却找不到北.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个主要的要领,首先第一步就是想法加上选题,都说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 第一:论文选题,这里我为大家分享了 ...

  • 清学博士的论文写作九步法!

    多数的作者在进行论文写作时,鲜少注意到写作正进行到哪个阶段,因而常感到不知所措.我们可以将写作流程细分为九个阶段,并遵循着每个步骤,从而掌握写作进度及要领,顺利写出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 1. 思考论文 ...

  • 综述类论文写作秘籍:怎样查找代表性文献?文献综述的几种结构

    来源:<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33卷第9期   作者:秦宇 , 郭为 任何研究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某个方面进行深化,都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因此,文献综述是研究的第 ...

  • 【学术版】R论文写作!TERGM模型实战

    [学术版]R论文写作系列实战课程将通过分主题.分R包的方式进行.近期的主题是网络分析方法,聚焦于常见包以及国外最新包的应用.希望达成以下两个目标,第一,实现小白入门R语言论文写作的最短路径!第二,掌握 ...

  • 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目录 第一章 科学探索的本质关乎人生的意义 1 第二章 选题第一节了解该领域的发展情况 8 一.知识库 8 二.同义词库的构造 12 三.检索式的构造 13 四.知识库的建立和完善 15 第二节 如何 ...

  • SCI论文写作套路(2):四句式摘要模板助力你的摘要写作!

    iJournal 学术期刊信息查询 26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文是笔者总结的SCI论文写作套路系列第二期,主要分享SCI论文摘要部分的写作经验. 笔者也是从科研小白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能够理解科研小 ...

  • 实证论文写作中稳健性检验的思路有哪些

    实证财会与治理 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1.变量替换 在实证论文写作分析中,变换变量法主要针对的对象是所考察主题的因变量(被解释变量).自变量(解释变量).根据不同文献的度量方法,作者可以引用不同的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