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医话:“痛经”辨证治疗体会
一、痛经分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多发生于月经初潮不久的未婚或未孕年轻妇女;
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宫颈粘连性狭窄等引起的痛经,多发生于生育期妇女。
中医方面,祖国医学将痛经亦称“血痔”,又名“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
本病最早记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至隋《诸病源候论》,对本病的病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书中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可见周期性小腹疼痛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二、中医分型治疗,诸如气滞血瘀、寒凝胞宫、湿热蕴结、肝肾亏虚、气血虚弱等。
我在临床上,觉得可以化繁为简,抓住虚实寒热四个字就行。
施治主要是两个方子:平时调理以温经汤为主;经前经期调理以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再加失笑散。
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是医圣张仲景治疗妇人少腹疼痛和癥瘕的效方。
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五味药组成。是祛瘀化癥之剂,仲景用来治疗妊娠腹中癥块所致之经血漏下不止。
当归芍药散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六味药组成。仲景用来治“妇人腹中诸疾痛”,是治疗痛经肝郁脾虚、血滞湿郁的代表方剂。
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
“当归芍药散治妊娠腹中绞痛,心下急痛,及产后血晕,内虚气乏,崩中久痢,常服之,则通畅血脉,痈疡不生,消痰养胃,明目生津。”
山西已故名医赵明锐在临床上反复试验,此二方中不论单用哪一个方剂,所治妇女月经、妊娠等病证,都有一定的疗效,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如将两个方剂合并起来使用,疗效既高,治疗范围又为广泛。
以此复方可以疗由寒凝血滞湿阻血行所引起的多种妇科病证。
桂枝茯苓丸与当归芍药散合用,药效更为完整。
方中以桂枝温阳通血脉,桃仁、牡丹皮活血化瘀,当归活血养血,川芎理气行血,白芍调营养阴;
上药合用可活血化瘀,疏通血脉;茯苓、泽泻能利水渗湿,白术补脾助中气。
本方泻中寓补,活化血瘀而不伤正。
四、事实确实如此,我早年在临床也感觉单用某一方,总是显得单薄不如合二为一,效果更好。
在治痛经时我喜欢再加入失笑散更为周全。(药物组成:蒲黄、五灵脂。 功效:活血祛瘀,散结镇痛。)
以这个混合方为主,治疗痛经寒者加艾叶小茴,热者加牡丹皮栀子,气滞者加乌药香附,血实者加红藤鸡血藤,虚者加菟丝子鹿角霜阿胶等,基本上治疗痛经一症就差不多了。
下面引用一则病案以说明之。
患者:藏某,女,22岁,某重点大学在校生;
病史:患痛经多年,某母为西医生,为此,携其看遍本市著名西医妇科,各种镇痛药用遍,还是治愈不了。
又寻访老中医治疗亦不效,所服方药不详,经人介绍求治于吾。
刻诊:此人中等偏上身高,面白稍胖,舌诊质淡苔薄白,脉浮大无力,尺尤显不足。
自述每次来月经都是痛得死去活来,抱腹号啕,恨不得跳楼一死了之;经血少,略黑,平时爱吃冰激凌,饮食二便正常。
中医辨证:子宫虚寒。
月经净后开始服温经汤加鹿角霜淫羊藿,月经前1周开始服下列方子。
处方:桂枝15g 肉桂10g 茯苓12g 桃仁12g 牡丹皮10g 赤芍15g 当归15g 川芎12g 泽泻18g 白术12g 艾叶15g 小茴香10g 干姜10g 蒲黄15g 五灵脂15g 鸡血藤30g 吴茱萸10g 生姜10片 红糖30g
水煎,服至经净。
来经当天加服独一味胶囊。服后第一个月,月经来时,腹痛大减,已能忍受,女孩高兴不已。
第二个月,再来月经已不痛了。
第三个月归于正常,痊愈。
停服上述之药,以成药坤宝丸善后,追访未再复发。
——《古道瘦马医案》
此案即是根据上述认识来治疗的,平时治本,温经汤;痛时治标,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加失笑散;
再结合病机,虚实寒热加减用药,治疗痛经一般是不困难的。
关键在于把住主方,万变不离其宗,灵活加减,治病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