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哪些瓷器借鉴青铜器?

本文约6325字,39图,预计阅读时间16分钟
两宋之际博古之风盛行,文人雅士皆以收藏青铜器为好。王者宋徽宗也无外乎,除点茶斗茶之爱好,更是青铜器收藏达人,藏有青铜器839件
靖康之难,宋高宗南渡,宗庙祭器泰半为金人所掠,或毁于途中,宋徽宗青铜之梦无奈破碎。
然绍兴年间,朝廷祭典而祭器匮乏,遂用各种材质替代青铜制作祭器,仿造青铜器的瓷质用品逐渐替代古青铜器,成为时代的烙印。
奴隶制度文明的标志——青铜器
公元前2000年,人们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社会阶级随之产生。《墨子·耕柱》记载,“夏后开……铸鼎于昆吾”,中国青铜时代于夏铸鼎渐始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青铜器制作之初为黄金一般的土黄色(纯度高者色泽接近18K金),在地下经腐蚀、生锈,渐成绿色。现今可根据湖北博物馆所藏的“越王勾践剑”,窥其原貌色泽。

▼越王勾践剑局部特写,由于储藏较好,未经腐蚀。

青铜器作为人和神相通的器物,在约定俗成中成为敬天礼地、追宗祭祖、维持法度的祭祀礼器,服务于奴隶主阶级,是奴隶制国家的权威和典章,也是奴隶主阶级奢侈生活用品,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深刻烙印。

▲商王武丁时期 “后母戊”青铜方鼎
高133cm,口长112cm,口宽79.2cm
曾称“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器腹部内壁铸铭商王母亲的庙号”后母戊“。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政治权力结构解体、消亡,青铜器的地位也随着奴隶制度的“礼崩乐坏”大为下降,甚至成为赏玩用器。战国时期一件铸有“君子之弄鬲”铭文的青铜器便论证了这点。

▲君子之弄鬲

高14厘米,宽18.4厘米,口径15厘米,重1.76kg

鬲圆体,器口沿处铸有铭文5字:君子之弄鬲,意为君子用于赏玩的鬲。

由汉至今,后人一直用一种敬仰的目光审视这些国之重器。青铜器文明潜移默化地影响并规范后世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为陶瓷发展奠定基础。
青铜礼器被大规模借鉴要追溯到宋代
宋元瓷器为何借鉴青铜器造型?
北宋时期,统治者鼓励经学,为巩固统治之需,倡导复古三代礼制,诏令工匠仿照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铸就新庙堂祭器,并向民间诏求大量青铜礼器。
《宋史‧礼志一》所载视为官方复古青铜器门类标准
“初,议礼局之置也,(徽宗)诏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属。”
宋代宋徽宗作为“诸事皆能,独不能君”的王者,也是不折不扣的青铜爱好者,他下诏官方编纂《宣和博古图》为青铜器的整理作出一定贡献。该图录共三十卷,收录有宣和殿典藏的,从商至唐铜器839件
后来又以《宣和博古图》为范式订正《三礼图》之谬误,重铸青铜礼器,用于朝廷各类祭祀大典。

▼明代《重修宣和博古图》插图

彼时研究青铜礼器成为一种风尚,文人间考古风盛行、金石学兴起,宋朝出现一大批金石学者,撰有专门的金石学著作。
[1]金石学属文字学,主要研究青铜器及石器上的文字铭刻或拓片,涵盖竹简、甲骨、玉器等文物,该门学科促进为后人对青铜器与研究。

▲考古图.10卷.宋吕大临撰.罗更翁考订.明初刊本

据考究,宋代有名可稽的金石学家逾60位,有姜子牙后代吕大临、李清照丈夫赵明诚……
吕大临(1042~1090,北宋),被称为考古鼻祖,所撰写的《考古图》系统地著录当时宫廷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铜器青铜器玉器等古器物,数量多达234件。
由于历史上吕氏家族是北宋名门望族,墓葬中藏有不少珍宝重器,今人也在蓝田吕氏家族墓中挖掘出多种瓷器青铜器

▼西周时期 永盂 1969年陕西蓝田县出土

高47cm,口径58cm,腹深37cm

铜盂是盛食物器,兼可盛水盛冰,若盛冰是储藏食品用。

▼出土瓷器涵盖定窑、建窑、耀州窑、湖田窑等宋代名窑,囊括青、白、黑三色,做工精美,且实用器居多。

赵明诚(1081年-1129年),曾著有《金石录》三十卷,收录了近两千件古代金石器物、碑刻、书画的目录。
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卒于建康,夫妇两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李清照备受打击,真可谓是“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金石录.三十卷.宋.赵明诚撰.清乾隆二十七年德州卢氏雅雨堂精写刻本

不仅如此,靖康之难宋室南迁,高宗渡江时,徽宗所铸礼器尽毁于金兵之手,也让今人扼腕叹息,王者的青铜之梦终究是错付了。

然而帝王家为了巩固统治,对青铜器所代表的“礼乐文化”的执着是永无止境的。即刻号召文思院依北宋礼书及《宣和博古图》礼器制度设计图样,重铸新器。

▲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代皇帝,在位三十五年。

高宗曾四次下诏命临安府、越州等地以陶代铜“仿旧制随宜制造”祭器,南宋官窑置窑之初,所在的修内司,本隶属于负责制作祭器的礼器局,烧制有众多仿青铜器型,如贯耳瓶、琮式瓶、觚式瓶、三足尊、簋式炉等。

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技术精湛的匠人亲自制作,工序繁复不说,造价更是昂贵。渐而金石不足,工匠不得不绞尽脑汁,转向用低廉的材料代替高昂的金属材料以瓷器仿照青铜器造型制作祭祀礼器。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瓷器得以替代青铜器大量运用于祭祀活动,此外宋代各大窑口根据青铜器造型特点,烧制出一批仿古瓷器作为日常所需用品

由于二者材质与服务主体皆不同,制作观念与审美存有鸿沟之差。肉眼可见青铜器较为粗砺,而瓷器风格较为细腻。▼

青铜器虽有鼎、尊、鬲、盘、豆、爵等多种造型,“”仍为核心所在,具有不可撼动的威严与刚硬之气。

瓷器所制作泥土柔软而具有韧性,易于营造出一波三折的线条造型环复饱满多变,其根本内涵简朴中庸气韵柔和。相较于青铜器,物美价廉不说,还有着不易生锈之优势,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陶器与青铜器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相互转化、促进与发展,那么宋代究竟有哪些瓷器借鉴模仿青铜器造型呢?

交流▼购盏

微信ID:3038131498

宋代究竟有哪些瓷器借鉴青铜器?

仿青铜尊

从商代至战国,尊始终是重要的青铜酒器之一,其基本形态为大敞口、鼓腹、高圈足。北宋时期钧窑便有仿青铜尊造型的出戟尊,用来替代青铜尊,作为庄重的陈设品。

宋代仿制青铜尊造型瓷器大多以宣和三年(1121年)所烧制的方泽坛青铜礼器宣和尊为原型,后流行于明代。

此尊属三段式筒状尊,通体饰花纹,口沿下饰仰叶纹,颈部为垂首弓身小蚕纹,腹部和圈足饰兽面纹。器身装饰有4条扉棱,上端齐于口沿,使器体愈显庄重。

▲北宋 宣和尊

高29cm,口径17.4cm,重5.4kg

广口,鼓腹,圈足尊内底铸大篆5行26字,释作:唯宣和三年正月辛丑,皇帝考古作山尊,

于方泽,其万年永保用。

故宫博物院的钧窑月白釉出戟尊风格古朴,便是以此样本烧制。但是在装饰上摒弃青铜器表明繁琐的纹路,更突出釉色与造型,是宋代宫廷的典型陈设用瓷

除该件外,世上仅存不到十件左右,同款于上海博物馆(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丁香紫釉出戟尊)各有收藏。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三”,数字越小器型越大。

还有一类青铜尊造型较为独特,作鸟兽状,譬如牛、羊、犀、猪、马、鱼等。其功能特点除盛酒外沿用于祭祀,寓意追慕先祖、犒享上天

▼商代 龙虎纹青铜尊

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足径24厘米,重26.2千克

本青铜器为盛酒器,1957年安徽阜南月儿河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但是此类兽面纹尊于清常见,而两宋难寻。宋代钧窑所制作类似瓷器删繁就简,造型仿古铜器式样,口沿外撇,直颈且颈部较长,鼓腹,宽圈足,相较于青铜器,圈足略收,以素面纹、单一釉色居多,是宫廷的陈设用瓷

▼宋 钧窑月白釉尊

通体月白釉,釉面开有细纹片。此尊造型端庄、古朴,釉色纯净典雅,底刻有“二”字标记,为宋代宫廷使用的陈设用瓷。现藏于恭王府博物馆。

▼宋 钧窑玫瑰紫釉尊

器型仿青铜器式样,为渣斗型。底刻有数字“六”,为该组器物中较小者,另底有五孔。现藏于恭王府博物馆。

鼎式炉

青铜鼎流行于商周时期,一般作为烹煮炊器,有之被用于承放食物或佐料的盛器,或祭祀神明与祖先的礼器、陪葬的明器刑具

青铜鼎由足、腹、耳、盖等部分组成,以三足圆鼎或四足方鼎为基本样式,四足圆鼎较少。著名毛公鼎为三足圆鼎,其圆形的开口与饱满浑圆的腹部,展露出宗法强权下的一丝温情。

▼西周晚期(宣王世)毛公鼎

高 53.8cm、口徑 47.9cm

腹内刻有500字金文册命书,字数为举世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在宋代仿制器型中,鼎式炉的基本形制为三足背饰三角形突脊、双耳、圆鼎身。宋代耀州窑郊坛下窑(官窑)、老虎洞窑龙泉窑越窑吉州窑皆有生产。

▲南宋官窑鼎式炉,静嘉堂美术馆藏,原清宫圆明园旧藏。

日本静嘉堂文库中藏有一件南宋官窑鼎式炉,与此类青铜器较为相似,圆腹身,三足矮小,立有两耳。该仿古炉原为清代圆明园旧藏,后被日本艺术品商人广田不孤斋传至岩崎小弥太,得以成为静嘉堂文库典藏文物。

鬲式炉

▲鬲原是甗(yǎn)的一部分,甗是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除青铜制品外,陶器居多。

青铜鬲(lì)炉的用途与鼎相似,最初为烹煮食器,用于煮水,后慢慢演变成祭祀礼器熏炉

在宋代的仿古陶瓷中,鬲式炉比鼎式炉,在博物馆传世名品中更为常见。基本形制为圆口,宽沿平折,直颈,扁圆腹,三足,其中腹与足背饰有三角形突脊是为一大特点

▼西周 杜伯鬲

高13.2厘米,宽17.5厘米,重1.58k

本件青铜器是西周时期的饪食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譬如故宫博物院所藏龙泉窑三足炉,又称鬲式炉、钢筋炉,炉腹至足部凸起的三条棱线原系仿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因凸起处釉层较薄,呈浅白色,形成了出筋的装饰效果,翠玉般的釉色中显露出数道规整的白线,分外醒目。

▼宋 龙泉窑三足炉

高12.4厘米,口径14.5厘米,足距9.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龙泉窑中,仿青铜鬲的瓷器众多,造型朴素大方,古拙典雅,线条曲直有致,精致工巧,有白胎、黑胎,薄胎厚釉、薄胎薄釉、厚胎厚釉等各种类型。除龙泉窑外,宋代钧窑所烧制鬲式炉也有少量存世。

▼北宋/金 钧窑天蓝釉红斑三足炉

高6.8cm,口径7.4cm,足距3cm。

炉敞口,折沿,短颈,鼓腹,平底下承以三个乳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藏。

簋式炉

出现于商代早期,数量较少,晚期逐渐增加,是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食器兼重要礼器
作盛食物器皿时相当于碗,用来盛放黍、稷、稻、粱等谷物饭食;在祭祀宴享时,常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组合的鼎配合使用,如:天子九鼎八簋,诸候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此种制度得以清楚划分君臣贵贱,体现商周时期严格的等极制度

▲西周中期 青铜簋

高13cm,腹径24.4cm

于1984年山西省曲沃县天马-曲村遗址第6195号墓出土,现藏于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簋的形制多样,器身横截面为圆形,器腹较深,有圈足,无盖或有盖,无耳、两耳或四耳,圈足下或有方座附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重要级文物,是牧野之战的唯一见证,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西周最早的有确切年代记载的青铜器
其上半部为圆形,侈口,鼓腹,两侧有两只兽形耳,兽形耳上还有垂珥,下半部为少有的方形底座,造型庄重沉稳。

▼西周 利簋

高28cm,口径22cm

本件文物是西周最早青铜器,是国家禁止出国展出的64件珍贵文物之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宋代的簋式炉承袭宋代至简之风,以釉色和造型取胜,普遍没有底座,且删去青铜器纹路,以釉面开片金丝铁线为装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南宋哥窑青釉鱼耳炉,曾作焚香之用。这件炉属于清宫旧藏,乾隆皇帝对其爱不释手,摩挲把玩时曾赋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

▼南宋 哥窑青釉鱼耳炉

高9厘米,口径11.8cm,足径9.6cm,故宫博物院藏。

此炉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金丝铁线开片纹,如网密布交织,“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部较深且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与青铜器相比,精致小巧且更适合上手把玩。

觚式瓶

青铜觚(gū)是一种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的酒器,有时也作为礼器运用于祭祀和陪葬,商代晚期,觚与爵、斝、角、觯成为配套的酒器,常与爵组合成套。

其形制呈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造型极为符合人体工学。

▲商代的各种觚

(1)商代 受觚,恭王府博物馆藏,高26.4cm,宽14.8cm,重0.93kg。
(2)商代晚期 旅觚,首都博物馆藏;
(3)商代 兽面纹觚,高15.1cm,宽10.7cm,重0.37kg,兽面纹觚形体较小,纹饰简单,颈部较短,口沿向外伸张不大。
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商代“旅觚”,呈喇叭口,长颈,直腹壁,圈足沿有边圈,腹和圈足有四道扉棱。
根据朝代演变来看,商代后期的青铜觚比前期觚高,口部增大,器身变细,十字孔变小,腰部、足部常有凸棱,故“旅觚”应为商代晚期作品。

▲宋《瑶台步月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绢本,设色,纵25.6cm,横26.7cm。图中有一只作为花器的觚。

宋代觚作为青铜觚的替代品,扮演着礼器的角色,有时也作插花之用。
由于实用器在日常生活中损耗较大,因此传世品极少,杭州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窑址曾出土一件米黄釉觚,其形制釉色可作参考。

▼南宋 官窑觚(式瓶)

高20.5cm;直径13.5cm

器形仿自商周青铜兽面纹觚, 为典型的陈设器。

贯耳壶

▲商代 兽面纹贯耳壶,高35.3cm,S型腹壁曲线,圈足贯耳,颈饰兽面纹,足饰回首夔纹。

青铜贯耳壶在商周代盛行,为盛酒礼器,周代数量居上。

其形制以直颈、鼓腹、圈足,双贯耳为特点,且长方形贯耳可上下穿带,故称穿带瓶,又有 “贯耳瓶”或 “贯耳壶”之说。

▲贯耳壶/瓶

(1)宋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故宫博物院藏,高14.9厘米,口径4.6-3.7厘米,足径4.8-6.4厘米。
(2)宋 龙泉窑青釉贯耳弦纹瓶,故宫博物院藏,高31.5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11.7厘米。
(3)南宋龙泉窑仿官窑贯耳壶,2018年纽约佳士得拍卖「古韻天成-臨宇山人珍藏( 三 )」以 1,092,500落槌;高22.5 cm。

青铜贯耳壶器身装饰为一道,或为多层满工的饕餮纹,饕餮的中心以扉棱作分隔。而瓷质贯耳瓶删繁就简,多以素面呈现或兼开片装饰。

譬如上图南宋龙泉窑仿官窑贯耳壶,以横向的凹线,代表青铜器上横向排布的纹饰带,用纵向贴塑的泥条,模仿青铜器上的扉棱,展现出不同于瓷的意境,仿古而非“泥古”

瓷质贯耳瓶于官窑、哥窑、龙泉窑皆有烧制,是古代娱乐项目投壶用具,后多作陈设器具

琮式瓶

玉琮虽然不是青铜器,但是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礼器,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于是本文将其列入宋瓷仿古器一类。

▼《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宋代社会动荡,玉器有着开采难度与交通阻隔等问题,于是瓷器烧制的“琮式瓶”逐渐代替“玉琮”,功能也从祭祀转向装饰。
琮式瓶是南宋龙泉窑特有的器物造型,模仿浙江新时期时代良渚文化玉琮的形制,加了圈足和底,演变为瓶。
琮式瓶一般作为插花之用,明代时期也用来放置占卜用的蓍草和竹签,直至传入日本后,又增加了茶道盛水的功用。

▼南宋杜良臣的家书——《致中一哥新恩中除贤弟尺牍》(25.7*36.3厘米),又名《勤顾贴》,书中琮式瓶作为花瓶栽有水仙。

(0)

相关推荐

  • 鬲式炉

    鬲式炉一名系由仿周代铜鬲样式而来.以宋龙泉烧制的最为出名,造型上通常通体施粉青釉,明澈温润,葱翠如玉,腹部至足突起三条棱线,釉薄处呈白色,俗称"出筋".一般认为"出筋&q ...

  • 官窑哥窑新论之十八 到底是亲兄弟、表兄弟,还是江湖兄弟? ——宋代官窑和哥窑瓷器再探讨

    2.鼎彝之象.北宋末年,诞生了一部由宋徽宗敕撰.王黼著述的重要金石学著作<宣和博古图>,该书著录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铜器839 件,是宋代古器物图录中规模较大的一部著作 ...

  • 南宋官窑划时代的特点,迁都南逃,宫廷竟然还要准备这么多东西

    胡生生文化瑰宝鉴赏发布时间: 18-10-0322:35祝各位国庆假期开心!祝祖国69周岁生日快乐!我们本章节是教大家认识"瓷",瓷器精美,具有收藏价值,一件国宝级的瓷器动辄价值上 ...

  • 宋代哥窑瓷器及后朝仿品各什么样,不妨看看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瓷器,其产品历来珍贵.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的 ...

  • 宋代官窑瓷器浅探

    目前,在瓷器的鉴定和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很多人以仿品的多和真品的少来断定民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元青花.宋代的官窑.宋代的汝窑瓷器:这显然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很武断的. 那么,如何科学鉴定一件瓷器的新. ...

  • 浅谈宋代文房陈设瓷器

    如今,很多人喜欢在家里摆设一两件瓷器,用来装饰室内环境.在古代,人们讲究室无瓷不雅,尤其是文人的文房陈设,更追求瓷器内涵丰富和造型的精巧别致.今天笔者介绍几件宋代的瓷器精品,了解宋代文人是如何在家里陈 ...

  • 宋代官窑~大开门宋代官窑瓷器鉴赏!玛瑙入...

    宋代官窑-大开门宋代官窑瓷器鉴赏!玛瑙入釉.无论微观还是宏观的老化都非常的开门:多次开片.胎釉莹润如玉宝光笼罩!#瓷器# #收藏# #我要上微头条#

  • 审美等级最高的宋代官窑瓷器:看一眼都是福

    官窑属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有南北之分.北宋官窑兴盛于宋徽宗时期,据文献记载,窑场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目前尚无法取证. 南宋官窑的窑址在杭州乌龟山一带,考古人员进行了多次发掘,获得了比较多的实物 ...

  • 浅谈:宋代钧窑瓷器鉴定方法,专家从专业的知识角度鉴别真假作伪技巧

    中国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为宋元时期北方瓷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 ).禹州古为夏禹国,禹受封于此为夏伯,境内有钧台,禹之子启大享诸侯于此,正式继位,钧名由此而来.因以钧瓷钧 ...

  • 贵似晨星—台北故宫宋代官窑瓷器鉴赏

    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中,常以"少贵似晨星""晨星真可贵"等,形容易文物的珍贵稀有,尤其有"赵宋官窑晨星看"一句,可知乾隆皇帝珍视如宝贝的文物正是 ...

  • 最贵的宋代艺术品 ,瓷器就占了一半!

    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曾如此评价宋朝:"吾中华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陈先生看来,宋朝是中华文化的顶峰. 有些读者看到这里就要不赞成了,认为秦汉魏晋隋唐元明清在文化 ...

  • 宋代官窑瓷器,美到妙不可言

    宋代宫廷非常重视陶瓷的烧造,从那时起中国的陶瓷艺术步入了精神的殿堂.我们不妨通过文中这些藏品来欣赏宋代官窑瓷器的风格与特征.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一直对外表不做过多的雕琢,追求内在本质美,视为更高的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