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淮安】零落成泥——徐为零的犁园生活(1) —— 缘起
淮安有一群有趣有料的文化人,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作家王昉用文字将其中一部分网罗其中,读来趣味盎然。
征得王昉老师同意,发表于此。
《零落成泥——徐为零的犁园生活》
在我的五官里,最熟悉爲零的,当数耳朵。
后来,开一爿冷冷清清的茶坊,来的座上客多是到文庙古玩市场里闲转的各路高人,他们痴迷不悟以至皆有成就,因此再以敬佩之情说到爲零时我便竖起耳朵。
后来,远远见到几次,也点点头,并无深谈。他东张西望,含而不露,偌大的古玩城在他眼里,好似掌勺大厨在菜市场挑肥拣瘦。以致多年后,我仍不解,看他创作手起刀落,精雕细凿,怎么就不会做菜呢?
在传统的周日上午,他和几位玩家信步茶坊,我们因陋就简在大厅坐了一会儿。
那是春天,爲零身着布衣。
实际上,他四季如一日,都是布衣之士。
布衣为零
如果一定要追究高度的话,在古代,布衣精神是对平民知识分子的赞美,也是儒生坚守的一种信念。不畏于势,不惑于神,不弃尊严,自由而旷达。
但这些高尚的词,可能有些强加于他,我相信他从来不是为此而这般。他不善言谈,知足常乐,这种性情与棉一致。故尔布衣在他身上,亲和温暖,清醒自在。
那时,他已从一家企业来到画院,在犁园与画院之间朝发夕至。
犁园,位于清江浦区徐家湖一静僻小巷内
现更名“泥园”
读写的人快乐都很简单,他的笑容也憨厚。
呆傻,是我对他的褒奖。
说到奖,爲零得过许多,我记不得,他也没有沉溺其中,他就像是一件中国古典的家具,榫卯严丝合缝,四平八稳。并且要有良材良匠才会成就一件有气度的传家长物。所以若给爲零一个概括,我选“讲究”两个字。
其实中国从未发明出具有舒适感的木制品。传统的中国家具均由硬质木料做成,据说意在鼓励坐姿端正,此乃中国文人阶层所倡导的修养。
所以,如果能与爲零契合,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个人从傻变聪明容易,而像爲零,从聪明变呆傻非同寻常。
这也是我心底里的羡慕,老天从来善待呆傻的人,给他们福分。
徐为零篆刻作品: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不少人认爲,爲零自成一派,一定是出自书香门第,其实不然,他的祖上是做木工的,“我小时常跟父亲到工地上,做些刨花之类的活计,那时就是想一定要掌握一门手艺,将来才不会亏空太大。”他说。
他十几岁闯荡社会,干过很多行当:拉过板车,刷过油漆,当过木匠,也看过大门……由于贯穿的坚持,终于随了自己的意。有时我便笑他,实在是什么也干不好,干脆搞艺术算了。
我所说的坚持只是在艺术的层面上,其实,爲零深谙妥协和退让,这中庸文化的精髓,很多人看不出,这不是世故,而是修炼,又结出宽厚的果子。所以他有很多朋友,很多的朋友更令他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泥园内景
对于爲零,我一直心存感激,多年来,自己从未对文字畏惧过,但写他时,第一次对如何把内心世界里的他准确表达心存疑虑。
一度爲零有了博客,我们有幸看到了他的文章,闲散平朴,但细品却如他的书法与篆刻,犀利冷清。其中他的照相手艺也皆在寻常之上。
虽然如此,我并不认爲他是天才或有过人的聪明,多年的熟识知道他只是用心加寡欲。
他心无杂念,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他做到了。有时觉得,我是比较早发现他具有如此智慧,故总在暗无天日的时候,小小地自鸣得意一下。
我很荣幸在他人生中风华正茂的年代,见证他的与世无争和从容不迫。
为零书房
细想,爲零这样的人,在孩提时,常常见到,小伙伴玩得昏天黑地,甚至忘记回家吃饭睡觉的事,每个人都不陌生,家里的大人边问边寻一路叫骂谁都遇见过。但是,随着年景的轮换,长大的人都知道了名闻利养的妙不可言,这样的人就少有了,突然看到爲零,好似找到了少时的玩伴……
现在,我们意气相投,在一起很快乐,发自内心。至于那偶尔的冷眼,世态的炎凉,还有未卜的明天,谁在乎呢!(待续)
作者王昉
徐为零篆刻作品:人生得意山水间
边款:饭吃饱,觉睡香,人生得意山水间
明日继续,请关注:“零落成泥(2)—— 布景”:
小时候看章回小说,或者听书,说到激情处,总有一句俗话,叫人神共愤。不曾想,这个强烈的贬义词泛起在我心头,竟是我要写爲零的时候……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徐为零和他的朋友们,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