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六百年祭(六) | 上篇:水色-第一章:傍水的家园-5.漕船

【5.漕船】

红娘子,子红娘,姐儿房中绣鸳鸯。

一绣一对鸳鸯枕,二绣花鞋十八双。

三绣玉兔衔青草,四绣张生跳粉墙。

五绣菱叶浮清水,六绣莲花满池塘。

七绣牛郎会织女,八绣嫦娥奔月亮。

九绣双燕飞南海,十绣香袋送情郎。

——清江浦小唱

我常在清晨和暮色里来看清江闸。

河面上的风有一种情绪,像惆怅的人在缓缓释放内心的焦灼与不安。

风吹河水,水色在日出日落间变化,朝阳升起,夕阳坠下,虽然艳美的色彩铺洒出荡漾的波澜,河水还是忧伤地徘徊、踯躅。这种情绪是大河特有的情怀。只有靠近它、用心聆听它,才能感觉出来。

仿佛琢磨一部纪录片,大河的历史决定了它的故事链一定不平凡。我在寻找这条故事链,这根链条就是故事的要素,它贯穿影片始终,并推动影片向前发展。但它又是迂回的、悬念的、曲折的,像这条河本身的走向和历史的轨迹。

主题是一部影片的生命之血。漕运、河道就是这部影片的雄浑主题。河道与漕运、漕运和河道,就像两个不可分割的段落,交融重叠在一起。它属于皇家,也属于黎民;属于官府,也属于社会;属于湍急,也属于平缓。更多的时候,大河从平民视角讲述它的故事,因为激荡的水波纹里,有漕船船夫沉重的船篙、有纤夫汉子滚动的汗珠、有码头扛夫弯曲的脊梁、有黎民百姓、贩夫走卒、市井人等的生存欲望和辛苦快乐。

翻开上下两本的《漕船志》,在陌生的字里行间寻找被大河碧浪漂浮起的船只,沉浸在浪涛桨声的拥围里,不能自拔。似乎是一种感应,能够感受到大河在文字间变幻着它的百样故事、千般风情、万种姿态,让人心绪纷呈。它将一种强烈的怀旧情怀,蘸着河水,像注射器一般注入我的身体,将我做旧,变成清江浦码头上的一块青石板或一根柱桩……这不是行为艺术,而属于心灵艺术。

这大约就是我迷恋于大河的缘故吧!

最先,我开始寻找一个叫“清江督造船厂”的地方。

明朝的清江督造船厂,为陈瑄所建。

《漕船志》叙,遂宁元山席书撰:“慨我皇明,舟楫挽运,南北会通,盖刳木以来,未有今日之盛也。考惟天下大派,北则黄河,南则大江。自古建都者多于西北,漕舟所入,皆逆流而上。独我国家始都大江之东,继都黄河之北,适当二派会极入海之地,漕舟所入,皆顺流而东。此正万派朝宗,百川纳海,帝王之居,孰有壮于此哉!”

永乐间,肇建清江、卫河二厂,督造运船。旧传:永乐七年,淮安、临清肇建清江、卫河二厂。①

清江督造船厂位于淮安府山阳、清河二县间的运河沿岸,因濒临淮水,故以“清江”命名。东西与两县各三十里,各卫所官旗鳞次而居,是造船之所。其地南枕运河,淮水萦回,钵池环拱,肆烟津树,映带帆樯,为淮南形胜。

《漕船志》载,总厂在今淮安市中心清江闸一带,下设京卫、中都、直隶、卫河四个大厂。京卫厂有34个分厂、中都厂有12个分厂、直隶厂18个分厂、卫河厂18个分厂,共82个分厂,沿运河绵延伸展,总长达23里。

一幅巨大的景象在眼前铺展,沿着运河水岸,一幢幢厂棚拔地而起,一片片船台耸立云天,一艘艘大船正在建造,工匠们如蚁般蠕动,热火朝天,场面盛大,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是一部大片,如果詹姆斯·卡梅隆来拍电影,那将是一幅震惊世界的画面。

工部厂东西三百五十步,南北一百五十步,永乐十三年建。

牌坊,一座,匾曰“工部厂”;左右榜房,各三间;大门,三间;东西直宿房,各三间;仪门,一间,匾曰“仰极”;东西库房,各六间;正堂,三间,匾曰“鉴空衡平”,翰林院侍读学士西充马公廷用有记;左公移房,一间;右船料库,一间;退轩,一间,匾曰“自公”;后堂,三间;书办房,三间;庖湢房,三间;文昌、土神祠,各一所;厂外更楼。一座。

工部分司东西一百三十步,南北一百二十二步,永乐十三年建。

东西牌坊二座,匾曰“利涉济漕”;大门,三间;匾曰“工部分司”;左右听事直宿房,各四间;左右廊房,各六间;仪门,三间,匾曰“淮南漕政”;正堂,三间,匾曰“济川”,翰林院庶吉士胡君爟有记;捲轩,三间;退堂,三间,匾扁曰“青天白日”;东书房,三间,匾曰“思补”;东西书办皂隶房,各三间;东西文卷库房,各三间;东庖湢房,三间;西慎独轩,三间;益民堂,三间,在正堂之左;一鉴亭,三间……

抽分厂在淮安府城南六里。

牌坊,一座,匾曰“都水行台”;旗竿,一根;大门,三间;正堂,三间;退堂,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神祠。一所。

提举司在部厂后,正统元年建。

大门,三间;二门,一间;正厅,三间;典史厅,三间;东西文卷房,各三间;提举住房,十间;典史住房,五间;吏住房。三间。

清江造船总厂牌坊,一座,匾曰“督造船厂”;大门,三间;二门,一间;正厅,三间;东西书办、军牢房,各三间;退轩,三间;土神祠。一间。以上俱主事邵君经济建。

卫河造船总厂大门,三间;二门,一间;正厅,三间;东西书办、军牢房,各三间;退轩,三间;住房。三间。以上俱主事邵君经济建。②

这座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之一,集中了来自全国的6 000多精良工匠。在其后55年间共造船27 332艘,其中最多一年达678艘。据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海船就是清江浦造船厂建造的。其他各地造船厂,虽仍归属地管理,但计料修造,要受清江督造总厂监管指导。明、清时期,每当漕运时节,“帆樯衔尾,绵亘数省”,最多时有漕船1.2万只,漕军11.2万人,入京漕粮一年达600万担,“居天下强半”。

运河漕船(山东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朝阳初升,胭脂色的暖光将大河映红,鲜鲜然,嫣嫣然。

河流沿岸,厂棚逶迤,历历可观。阳光下,船台上,第一艘漕船正在打造。走出南方烟瘴荒莽之地的圆木,在工匠们手中,变成大桅木、二桅木、栈板、梁头、龙口、船底、使风梁……

这些巨大粗圆的木料从江西、湖南、四川的大山里长途跋涉而来,一根根原木堆在一起,像平地兀然而立的山峰,衍接着一个国家生存的希望,凝聚着朝廷、民生的生死荣辱、命运起伏,命中注定与大江大河、大海大洋连在一起。

细腻的木纹间渗出木料出生地、树龄的信息。楠木纹理温润柔和,细腻似脂,光滑似绸,有如婴儿肌肤;杉木纹理错落有致,意蕴悠远,出落天生的美态;檀木纹路细密光滑,色调深沉,有华贵之气。故有“松木者五年一造;杉木者十年一造;株、杂木者,七年一造;楠木者,十年一造”之说。这些远道而来的楠木中,有香楠、水楠、滇楠、紫楠、金丝楠,至美的木质坚硬无比,最宜做龙骨。张扬的龙骨,一根根朝天耸立,像母亲的妊娠纹,象征着孕育和新生。

四面八方的工匠们,操着南腔北调,在料场、船台上呐喊着,忙碌着。一块块板材到了匠人手中,便尽显魅力。

划线的人,用小钩子“班母”,固定在木料一端,从另一端绷紧墨线,轻轻一弹,墨线在木头上便划出了一条直线。刨工将凹凸不平的板材,打磨光滑;大木匠便挥舞锤子、斧头,将板材装在大船龙骨上。整个造船流程分工精细:脚夫、拆船匠、大木匠、细木匠、锯匠、艌匠、箬篷匠、铁匠、芦篷匠、竹匠、索匠、桐油匠、画匠、还要雇牛拽木、加工帆篷、绳索、铁钉等零部件、甚至还需招揽工匠的牙人(经纪人)从中打理。

墨斗,相传为鲁班母亲发明,又名“班母”

造一条漕船,需木则杉、楠、松、檀、杂木;竹则青竹、猫竹、筀竹、笪竹、水竹、箭竹、苦竹、滑皮竹、竹板;铁则切铁、钢铁、建铁、新钉、黄钉、钉坯、铁线、铁砧、铁条、篙错、秤铊;油则桐油、豆油;麻则黄麻、白麻、山麻、檾麻;炭则木炭、煤炭;外,黄藤、白藤、棕毛、石灰、芦柴、芦席、篾亶,凡应干造船者计四十件。

要将这些木料、器物做成大桅、头桅、大篷、头篷、铁锚缆、锚顶绳、快缆、絍亶、箍头绳、八皮、牵亶、抱桅索、橹、脚索、招头木、篙子、篙错、挽子、水橛、榔头、跳板、橹跳、橹绳、戽斗、铁锚、吊桶、水竹斗、挨亶木、舵、吊舵绳、舵牙、舵关门棒等。这还不算船钉、灰、油、麻诸费之需者。统统糅合其间,各司其职,才能造出一条漕船。

一双双手,精致勾画。散发着新鲜气息的板材,由巨木龙骨贯串首尾。从船首到船尾,有八道横梁,横梁把船体分成九个严密的分船舱。沿船身纵向铺设木板,作两边走道。甲板上建舱房,舱房两壁压在两舷横梁上。船首是龙梁,船尾是断水梁。横梁之下,正是船舱,横向框架再钉上横向木板,构成隔舱板。这里将是千担万担漕粮的故乡。

新船帮上贴着河神的符图,人身鸟首的造型,两翅如桨划行,寄托着工匠们祈福的希望。

木头对风雨最没有抵抗力,更加经不起火灾、风侵、雨蚀、虫蛀,须用桐油、油灰、黄麻、钉锔、大漆加以护饰、覆盖。漆工们最后一次为大船刷上一层桐油,为即将开始的远航送上最诚挚、最安全的祝福。

目送着一艘艘漕船下水,像凝望着出生的婴儿呱呱坠地,工匠们深情瞩目,像母亲凝望孩子一般。

这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即如一幅平铺尽展、浩如烟海的画图,图像中出现的人物、器物,将被重新组合成一艘巨大的漕船,每个人、每件物事都将组装到新的部位,承担新的责任与使命。那些操着南北口音的工匠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命运与这条大河、这些漕船紧紧捆绑在一起,注定成为国家漕运业的一颗锔钉、一条竹篾、一根绳索,甚至一捧油灰、一缕麻线。

烟水微茫,片影锦帆,所有生命和非生命都是一个故事链,你只要注重其中一个细节,就能大约知晓整个命运事件的全过程。许多看上去没有内在联系的物件,在整个建造中是互动的,关联的,中国漕运史、河道史就是由不同色彩、不同规模的风景组成的流水装置。

正如这一泓河水所承载的,是这个国家似水流年的痕迹和沧桑。

洪武二十四年(1393)因黄河决口南灌,大运河几乎全部停航。明成祖命宋礼浚通会通河,兼治黄河。后陈瑄开凿清江浦,京杭大运河才真正全线贯通。

而大运河上驰骋扬帆的船只,十有七八来自清江督造船厂。

清江督造船厂多造两种船。

一是河船,称“浅船”;二是海船,称“遮洋船”。

运河运漕走船,走的是浅船。吃水浅,舱体大,载粮多。所造浅船,共用大中小楠木9根。所需费用共该“民七”木价银60两、“军三”料银35五两,共95两。所造遮洋船,需银子113两3钱3分3厘3毫。③

据明·沈启《南船纪》载,清江督造船厂规模产量在全国三大船厂中名列第二,介于南京龙江船厂、苏州太仓船厂之间。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遮洋海船大多为清江船厂所造。清江造船厂的遮洋船多为“一千料海船”。《南京静海寺碑》记载:“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二千料海船排水量约为一千余吨,一千料海船排水量为五百余吨。郑和船队由宝船、战船、座船、粮船、水船等组成。“一千料海船”多为座船、粮船、水船之用。

2013年,南京造郑和宝船,再下西洋(图片来自网络)

“明中叶全盛时期的清江船厂,每年产值大约在七八万两银子左右,弘治至嘉靖年间的半个世纪内,淮安造船业累计产值在300万-360万两银子之间。清朝前期沿用明制,清江船厂生产规模和行业地位一如既往,每年仍需造漕船560艘及遮洋海船50艘左右。”④

资料来源《漕船志》

朝廷规定,“船号军字号旗军自造;民字号民造;运字号提举司造”。所有船只营造,严格规划,各船的配备数量、造船、收船、收料、处置余料的做法,列出船只构造图,各部分组成及名称,单个船只制造,则绘有外形图,令人一目了然。并“通将各船工料数目画图造册,以便检阅”。(明·沈启《南船纪》有载。)⑤

两百多年间,清江督造船厂的工匠们,在准军事化体制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些当年为这座巨无霸造船厂付出辛劳的工匠,超过万人之多。有的造船工,一个家族、祖孙几代投入其中,明晰分工使他们能够在一条船上同时操作各自手艺。

而更多的军士加入其中,与民合力,合用官军十二万一千五百余员,名“领驾”。

他们用斧凿敲击时光,绳锯拉扯岁月,将一块块木材神奇地幻化为龙头、船梁、桅杆、甲板,洒下汗水,成就伟业。

造船业分工精细,耗时靡烦。几百道工序,每一项手艺都精致到细微末节处,像艺术品般令人尊敬,滴滴汗珠凝聚着“敬业、隐忍、坚韧、有恒”的匠人精神,所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他们苛刻得令人敬畏——耐得住寂寞,受得得诱惑,克服得困难,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好一件事。世界再嘈杂,匠心仍沉静。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坚韧的恒心,“刚毅、木讷、近仁”,所在意的、所珍惜的就是手中的活计。他们在精雕细琢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发现了人生之美。

于是,在艺术之心与工匠之魂的碰撞之下,一条条漕船迎着大河的潮涌应运而生。

漕船,以最平凡的姿态向匠心致敬。

漕船下水,为船厂大事。

需举行春秋“旗纛(dào)祭祀”。旗纛祭礼,在明初已成全国“通祀”吉礼,全国各处卫所旗纛祭礼皆仿照京师祭礼而行。《明会典》载,“凡各处守御官具公廨后筑台,立旗纛庙,设军牙六旗纛神位。”所谓军牙六旗纛,即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祇五昌等众,共七位。“春祭于惊蛰日,秋祭于霜降日。由祭祀文武官员,设置香案,向京城方向行大礼”。⑥

劲风送爽,秋阳明快。

大河、水岸、瓦舍、树木被阳光镀上了柔和的胭脂色,烟水迷蒙间,放射着淡淡金光,那淡淡金光在秋风柔波里亮成一片辉煌。风中夹杂着新船木料的幽香,造船厂的匠人们用彩画布匹将船台包装的绚丽多姿,花团锦簇。一条条崭新的、油光铮亮的漕船排列船台,放眼望去,水岸景致,真乃“闾阎扑地,舸舰迷津”。

漕标军旗、军牙六旗纛(dào)列岸高耸,猎猎飞扬。

正午时分,淮安卫、大河卫指挥使率主事、郎中及漕运衙门官吏、官军人等。中间长长的甬道尽头,漕船列阵,船尾直指大河。

左手站立:锦衣卫、旗手卫、羽林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左卫、府军后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虎贲左卫、虎贲右卫、羽林右卫、神策卫、留守中卫、留守左卫、留守右卫、应天卫、广洋卫、沈阳右卫。

右手站立:骁骑右卫、镇南卫、龙虎卫、龙虎左卫、龙江左卫、龙江右卫、武德卫、水军左卫、水军右卫、豹韬卫、豹韬左卫、兴武卫、鹰扬卫、江阴卫、横海卫;

后面是:苏州府艌匠、吴江县索匠、嘉定县船木匠、昆山县箬篷匠、崇明县铁匠、海州府船木匠、宿迁县铁匠、沭阳县芦篷匠、安东县船木匠、济南府船木匠、青州府艌匠、开封府俱铁匠等。⑦

艳阳下,军士与工匠们的脸上镀上一层绚丽色彩,身临旗纛祭礼,目睹大船即将下水,一种激情难耐的兴奋与欣喜油然而生。

迎神奏乐以唢呐为主,行三献礼时奏“细乐”,以笙管笛乐器组合。“凡军士一切鼓乐,有音如号笛、哮哕、喇叭、鼓、钹等类,每欲止,必鸣金一声”。

羊、豕、帛、香烛等祭品堆在供桌上。

一名执事将一只雄鸡宰杀,滴血于酒碗中,酹神。

淮安卫、大河卫指挥使两位卫指挥使着戎装,登临高台,司祭旗纛,诵祭祀旗纛祝文,指挥使行初献爵、僚属行亚献爵、终献爵三献礼。

祝文曰:

维癸巳年九月十二,时序晚秋。淮安卫、大河卫指挥使率全体军民,谨以太牢、清醴、雅乐、香花时馐之仪,于清江浦敬祭旗纛之神曰:惟神正直无私,天降大任,福被先民,泽流万世。我等钦承圣命,营造宝船,守御兹土,皆仗神功。惟兹吉时,祈福我朝,风调雨顺,海晏河清。值此良辰,新船落水,举帆起航,谨输牲布奠,椒酒芳洁。维虔维诚,伏惟尚飨。

典仪唱:“执事官各司其事!”

赞引赞:“就位”。

典仪唱:“迎神!”顿时,一声唢呐高亢,乐声大作。

赞引赞:“四拜”,陪祭官同。

典仪唱:“奠帛,行初献礼!”鼓钹齐鸣,奏细乐。

三叩三拜后,执事官捧爵。

赞引引献官诣神位前,献讫,乐止。

三声炮响,只听吼声如雷,全场欢动:新船下水——

此时,人群沸腾起来,民间杂扮队戏,围着四周舞将起来,鼓乐齐鸣,火铳冲天响起,百姓人山人海,万头攒动,啧啧称羡。

八个精壮汉子,光着油亮的脊梁,抡起利斧,将八条系留船体的缆绳咔嚓砍断,披红挂彩的八条漕船同时徐徐滑入水中。散发着崭新桐油味的大船,沿着船坞上铺设的木架,向大河中滑去。船尾落水后,激起巨大浪花,大河呼啸着将大船拥抱在怀里。

造船工匠们、军丁们、船工们、漕夫们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

桂花开开,白米歪歪,

船头打鼓,扬帆蹈海,

锵锵锵锵,嗨嗨嗨嗨……

这是一种意气横陈的精神张扬,一种慷慨豪迈的博大情怀,一种俯仰天地的激情智慧,一种成熟而强大的文明形态。

行漕的“浅船”下水了;出海的“遮洋船”也下水了……一艘艘大鱼贯而下,直泄河中,流成磅礴的气势、宏大的场景与惊天动地的动静。

这些船只将奔赴千里长河,远征万里海疆。

漕船过桥洞,《清明上河图》局部

大运河上的漕船航行,受到种种限制。

航行时辰有规定:从清江浦起,各地漕船航行至北京附近通州的航运期限。漕船程途限期,江南:山阳县境内运河一百一十里限八日;清河县黄运河四十八里限五日;桃源县运河九十五里限五日;宿迁县运河一百五十里限八日;邳州运河一百二十里限四日,以上江南河道共五百一十八里限三十日。(《运河纪略》)

漕船航行次序非常讲究的。

根据京通路程远近而定,山东、河南帮船在前,湖北、湖南、江西帮船在后,江西船与江浙船一同由瓜洲入口,须先让江浙船开行。湖北船先江浙船到淮,须在清江闸等处河身宽阔地方等候,俟江浙帮船过后再尾随北上。

官员催攒漕船,无故容后帮之船先行,前帮之船后行者,其沿河地方系有左札等官专管。(《运河纪略》)

漕船运粮北上,称“重运”;到通卸粮南旋,谓之“回空”。漕船每日航行里数,顺流逆流都有规定。直隶安陵汛北到天津,578里,北上顺流,每日限行58里,台庄到临清的河段叫做闸河,不过数百里,定限42天。运河整个航段,以过淮渡黄以及山东闸河最为艰难。运河有几十道闸口,水位悬殊,在水比较浅的地方,专有拨船和纤夫。

各省漕粮到达通州,在仓场主持下,当众抽签,决定哪个帮船的漕粮交到哪个仓廒。⑧

漕船除运粮外,还运贡品,如苏杭丝织品、南方稀有木材,以及金属、药材、盐等。将漕粮从江浙运送到京城,一趟就得跑几个月、甚至半年之久,运输费用昂贵。漕运军卒劳役繁重,何来补贴?朝廷允许漕运军卒在运输漕粮时顺便私货贩运,以作为经济补偿。“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实际上漕船来回都夹带货物,从南方运到北京的黄酒,被京中官宦富商人家称为南酒,极受欢迎。漕船南归,并不放空,又把北方的皮货、药材等捎回南方。

以车运粮称“转”,以水运粮称“漕”。

一条运河里,漂浮着尽是万古不朽、风流倜傥的漕运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600年后,不曾想一个叫“马踏落花”的人,行走在里运河畔,寻找着“清江督造船厂”的秘密。曾经的国家最大的造船厂,如今只留下独立而静谧的影子,停滞在历史的磨道里,经受着时间岁月的如磐碾压。在四顾八荒、满眼苍凉之后,哪还有什么“督造船厂”的影子,想起那面工部分司“利涉济漕”的匾额,心里沉沉的,历史的荒漠给予现实以无情的鞭笞,只得掩住满脸的羞愧之色,落荒而逃。

在感到岁月残酷的杀伤力之后,我把漕运和河道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去认知,算是给自己一点下台阶的理由。我试图在史实与文学间找一条可容插足的小径,以人性的、文本的认知去解读、感悟、咀嚼其中的滋味,哪怕这条道再崎岖、再凹凸、再曲折不堪。

城市是情感的容器,清江浦是我最大的生活场。生活在清江浦水岸,像一面忠实的石工墙一般,亲近运河,贴近运河。在我心里,清江浦就是一个饱经忧患的生命,我用自己的心感触它的心,用自己的感觉去触摸它的感觉,有一种知心换命的亲近与追随。看上去,它更像一个透明的“窗户”,从气若幽兰的窗口望进去,可以看到当年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交错行走,看到人与水、人与城、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看到错综复杂的人性在时代的阴暗廊檐下纠结无奈。

这一看,我看到了清江浦的“常盈仓”。

常盈仓,漕运线上一座著名粮仓。

大批漕船运来的漕粮,在清江浦常盈仓转输、储存。

这座粮仓出自陈瑄之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有仓廒八十一座,共八百间,排列于运河南岸。

明弘治年间,胡瓘作《常盈仓周垣记》:“仓俯临大淮,廒凡八十有一,联基广凡二百七十八步有奇,袤凡四百九十八步有奇,周凡一千五百五十四步有奇”,“周垣则几屹如城墉,色且积铁然,盖水次诸仓所未有者”。

常盈仓用来储存江、浙、两湖漕粮。转运粮食,朝廷自有规定:

——支运法(即转运法)。由漕运总兵官陈瑄推行。规定各地漕粮就近运至淮、徐、临、德四仓,再由运军分段接运至通州、北京。一年转运四次。农民参加运粮即免纳当年税粮,纳当年税粮则免除运粮,其运费计算在支运粮内。

——兑运法。各地漕粮运至淮安和瓜洲,兑与运军转运;河南漕运于大名府小滩兑与遮洋总海运;山东则于济宁兑与军运。军运的费用由农民承担。次年,始定漕粮“加耗则例”,即按地区的远近计算运费,随正粮加耗征收,于兑粮时交给官军。

——改兑法(即长运法、直达法)。明成化七年,漕运都御史滕昭推行。由兑运的军官过江,径赴江南各州县水次交兑。免除农民运粮,但要增纳一项过江费用。十一年,改淮安等四仓支运粮为改兑。自此,除白粮仍由民运外,普遍实行官军长运制度。

漕粮储存于常盈仓,最高可达百余万石。

常盈仓廒,即储存粮食之库。每仓以五间为一廒,每间七檩六椽,阔一丈四尺,深五丈三尺,山柱高二丈二尺五寸,檐柱高一丈五尺五寸。每廒顶各开气楼一座,廒底砖砌,上铺木板,廒门及墙下均开窦穴以泄地气。

水岸边,八十一座仓廒与天空辉映着,碧水、青仓、蓝天,色调分明。

一座座仓廒耸立水岸。这是帝国的粮仓。帝王以深谋远虑设计出南粮北运的大计。新建的仓廒发挥着储存、转输之功,沁人心脾的新麦芳香从仓廒的气孔间泄出,从气楼间可观察到粮食储存的颜色、温度。每一粒金黄的麦子,都泛着饱满的成熟辉光。

天地之间,仓廒以黧色脊背和那青砖小瓦的仓檐一起,站成了一种永恒的象征。大仓静穆着,大河静穆着,只有风吹仓廒时发出的嗖嗖声响在廒间回荡,极富节奏感。我站着、听着,风的锋芒、仓廒的凝重和麦子的辉煌,一瞬间焦灼成灿烂之色,我的灵魂被灼烫得像骄阳下的麦子,仿佛要毕毕剥剥地燃烧起来。

常盈仓(摄于清江浦记忆馆)

天下粮仓,连着王朝,连着国家,所有缜密保险的设计都被宽大遮阳的廒顶掩盖,宏观的场景代表着朝廷稳固的统治体系。天下粮仓,亦代表天下成败。所有的功名富贵,帝王将相,江山社稷,皆需这一座座高大的仓廒作为根基砥柱。北望黄尘古道,烽火边城,岁月悠悠,哪一件事体不靠这常盈仓廒维系着?!当吃食成为至关重要的东西时,人类起码的道德便不复存在。千里赤地,饿殍盈野,民变暴乱,揭竿而起。为了吃,可杀人越货、卖儿卖女;唯有此时,方知何为饥饿!而一座肥沃丰满的粮仓,在饥民眼中即是上帝的苹果,岂有不要之理呢?!清江浦的丰济仓即被捻军于咸丰十年(1861)夺取、焚毁。

肥得流油的丰济仓,在烈焰中化为灰烬,熊熊大火倒映着一个王朝的影子。

传说,郑和下西洋归来,为明成祖带回一样珍奇之物。

一株“五谷树”,每至春暖花开,绽出雪白繁花,结出形状各异果实。果状一年一变,各不相同:稻、黍、稷、麦、菽,“实生五谷,每生一种,则其年此种必大熟”。此树,能给人带来丰足安康。

五谷树,原名雪柳,据传为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植物

揣摩着传说中的“五谷树”,蓦然发现:漕船、漕粮、仓廒,这几样重要的漕运工具,竟都是为这五谷而生的。五谷丰登,满地飘香。这一棵树,实是象征树,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内涵。人只看到枝繁叶茂,却未看到根须如何伸展,就是这样一棵树,挂满果实,仰首向天,令人向往。

树生大地,须经风雨霜雪侵扰、雷霆闪电轰击、冰雪严寒欺压、烈日酷暑烘烤,五千年岁月煎熬过,三千里赤地炙烫过,旱过、涝过,被刀砍过、斧劈过、火烧过,什么样的苦都经受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长着,茂盛着,蓬勃着,汲取天地精华,不疾不徐,按时开花,按时结果,叶子永不枯干,风雨中才更见翠绿,枝头才挂满果实。

风过耳,云轻轻。

这是一个民族的“耕籍”仪式。

恍然间,见那大船正鼓风劲帆,满载漕粮,朝着常盈仓驶来。

  

【注释】

① 漕船志·卷之一建置

② 漕船志·卷之五公署

③ 漕船志·卷之三船纪

④ 谭洪安《明代最大国营船厂始末》

⑤ 沈启(1491—1568),字子由,号江村,江苏吴江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曾官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北京刑部主事、浙江绍兴府知府、湖广按察司副使等职。为人尚仁好义,为官清正廉洁。著述颇丰,代表作有《吴江水利考》《南船纪》,皆入四库存目之列。

⑥ 《明代旗纛祭祀及其用乐》

⑦ 漕船志·卷之二奉使、之四料额

⑧ 清代抄本《运河纪略》

⑨ 光绪《漕运通史》卷14

⑩ 《漕运全书》

⑪ 唐·皮日休《汴河铭》

⑫ 明·胡瓘《常盈仓周垣记》

⑬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淸会典则例卷一百二十七工部)

(0)

相关推荐

  • 你知道清江浦城的"三内三外"吗?|| 何永年

    作者:何永年 清江浦城由时任漕运总督吴棠,奏请朝庭获准,于清同治三年春(1864年)开工建筑,翌年秋竣工,不到二年建成. 清江浦城呈不规则矩形,大头在西,小头在东,东西长约3华里,南北平均宽约1华里, ...

  • 《清江浦家常饮食记》后记||吴波

    后记 我的家乡江苏省淮安市,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系最主要的发祥地.淮安市主城区清江浦区自1415年(明永乐年间)漕运总兵陈瑄开凿清江浦河(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一段)以来,因明清漕运兴盛.伴河 ...

  • 九省通衢[江苏淮安清江浦的别称]

    江苏淮安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位居古淮河(废黄河)与中国大运河的交点,与运河相伴相生,拥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帝国对江南的物质需求越来越多,"天下财赋,半 ...

  • 《民法典》第六编 继承-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六编 继承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千一百一十九条 本编调整因继承产生的民事关系. 第一千一百二十条 国家保护自然人的继承权.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条 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相互有继承关系的数人在同 ...

  • 名家专栏■天下来宾: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一章(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两千多年的历史云烟,一条满载故事的大渠)

    魏锋专访  微风读书会ID:weifeng279965337 天下来宾 --<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一章 文/白描 " 一个间谍,如何造就了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一条疲秦大计 ...

  • 认知世事(六百八十六)

    人生历程不能全由自己来安排,但人生的道路却全靠自己一步一步地去走. 人生的旅途酸甜苦辣百味具有,自己亲自尝过,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人生. -------------------------------- ...

  • 认知世事(六百七十六)

    只要找到正确的方向,人生就不会迷茫. 人之一生,有艳阳高照,也有阴霾迷雾. 人生,就是生下来再活下去,虽然很难. 活着,可以有无奈,但不能无奈地生活: 不幸,可以有悲哀,但不能悲哀地迷茫.

  • 认知世事(六百五十六)

    人生只会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成功. 做人两本:在道德上守本分,在能力上有本事. 人绝不要把侥幸当能耐,也不要把鲁莽当勇气.

  • 认知世事(六百四十六)

    人生坎坎坷坷,跌跌撞撞那是在所难免.不论跌了多少次,自己都要坚强地再次站起来. 任何时候,无论是面临着生命的何等困惑,抑或经受着多少挫折,无论道路如何的艰难, 无论希望变得如何渺茫,自己都不要绝望,再 ...

  • 部编本新人教版2021年春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得分:一.听录音(读一遍)判断,对的在打"√",错的打"×"(5分).1 ...

  • 认知世事(六百三十六)

    人到了某一个阶段,生活就会开始给你做减法.拿走你的一些朋友, 让你知道谁才是真朋友.拿走你的一些梦想,让你认清现实是什么. -------------------------------------- ...

  • 认知世事(六百二十六)

    人生就是苦恼.所以人一出娘胎,开口第一声就是哭.决没有一见天日, 就大笑的.哭先于笑,就是人生唯一的途径.笑不过是偶尔的表示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