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幅作品《开在秋季》
我比较喜欢来自于居家拍摄的作品,一是拍摄起来方便,二是能通过居家拍摄逐步提高自己的摄影技能。
居家拍花卉摄影作品有两种影调(高调和低调)可以选择,作者选择了高调来处理画面,在拍摄数据上无可挑剔,尼康相机的点测光取深色花卉进行测光,为防止过曝,有意识地进行了负0.3的曝光补偿,前期拍摄时对影调的把握非常到位,为后期PS调整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高调花卉摄影:就是利用高亮或以白色为主的背景,来突出花卉主体,多用来表现清新淡雅,洁净优美的花姿。
居家拍摄高调花卉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花卉的选择:考虑家居环境中能用来进行摄影创作的空间并不是很大,建议选择中小型花卉,花枝花叶尽量简洁,有枝蔓造型的花枝更利于画面的表达,例如《开在秋季》中的兜兰,曼妙挺立的枝蔓加上明显的主衬的关系,就是非常好的主体题材。
二、镜头的选择:鉴于家居空间的原因,30mm-120mm之间的镜头都能拍摄出理想的构图。《开在秋季》就是用最普通的镜头完成的一幅佳作。关于使用微距镜头居家或户外拍摄花卉的技巧,以后我们有机会再做深入交流。
三、背景的选择:首选白色的墙面,实在找不到能利用的白墙,可以找具有吸光能力的面料,比如白色(其他淡冷色调的)平绒布,这样的布料在拍摄完成的作品中不会出现光斑,而且整个背景画面受光比较均匀,会有一定的纵深感。
四、光线的选择:最好是顺光和侧顺光,逆光会导致背景变暗,加大后期PS难度。一定要在逆光环境中拍摄的话,需要配备台灯对背景进行补光,光源要冷(日光灯或LED等),光感要漫射,比如在灯前罩上一块白布或遮挡一块纸巾。
五、三脚架的使用:用吧,虽然使用起来很麻烦,但它却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小光圈带来大景深的同时还能保持相机的稳定性。《开在秋季》的F11导致了1/13秒的快门速度,没有三脚架的话,画面肯定会晃得一塌糊涂。
六、曝光技巧:尽量做到完整曝光或向右曝光,直方图中像素统计要向右侧偏移,右侧数据要“碰墙”而不能“爬墙”,也就是说,在曝光环节中尽量多曝光,但又不能曝光过度。
七、构图忌讳:拍摄花卉最忌讳的是画面中没有任何称体,只有一朵“无根之花”。《开在秋季》画面中底部的花叶不仅很好地说明了花卉的生存环境,更在画面中起到了非常好的衬托作用。
八、后期PS思路:
(一)高调花卉的后期切不可为高调而高调,无休止的拉高背景很容易拉出痕迹,所以在拍摄背景选择时就要力求干净整洁,背景不能有杂物。
(二)如果前期拍摄时曝光到位,后期PS只需对灰度值、对比度、色彩饱和度进行调整即可。我对《开在秋季》做了必要的后期PS调整,为了进一步强化这幅“高调”,我参考“直方图”对画面中的“灰”进行“高调净化”的,让画面背景显得更白一些。
(三)作品的高调一般来自于前期足够的留白空间,为了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可以在留白处题字落款。如下图艾静老师为路仕儒老师作品进行的PS后期美化及题款:
(四)边框处理上也是建议先用极细的黑线进行“勾边”后再加白色的边框,使作品画面更具艺术魅力。
(五)在作品画面中添加文字,属于在画面中“添加元素”,是各种摄影比赛中不准许的行为。除非是“诗配画”或者是“画作题款”,归于PS后期二次创作范畴,没有必要时千万不要在画面中添加内容。所以我清理了画面中的“兜兰”二字,完成了这幅作品的PS后期,效果如下:
第二幅作品《金秋大漠拍胡杨》
这是一幅典型的环境人像摄影作品,如果简单地把环境人像理解为“环境+人像”,那就太机械啦!
我个人认为:“环境人像”这四个字中,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并列词组,但要从摄影的角度去分析的话,这应该是一个“互为偏正词组”,“环境”与“人像”是互为帮衬的关系,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理解环境人像的拍摄技巧和组织构图了。
更严谨或更教条的老师,甚至会将“人像”作为主体,将“环境”作为衬体,将“道具”作为烘托主体的重要参考,将场景作为衔接主衬关系的纽带。
有了这样的概念和理解,对《金秋大漠拍胡杨》就会多了一些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
这是一幅好作品!
1. 利用了被摄人物的瞬间情绪、动作、肢体语言和服饰装备等诸多方面展示了作者自己的情绪。
2. 利用沙漠环境表现了被摄人物的精气神,同时完整地介绍了金秋、大漠、人物、拍摄、胡杨等诸多主题因素。
3. 利用相机和人体姿势有机地联系起了主体衬体的关系,让观众直接感受到画面的环境气氛,渲染出了厚重的情感色彩,同时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引发观众产生很多联想。
但环境人像在“视觉效果”中还有一些基本要求,特别是作者想要画面拥有动感效果时:
1.让人物处于偏离正常的、平稳的图像中心位置,使人物具有较强的动态姿势,人物的重心不放在两腿正中;
2.主体清晰,环境影像产生模糊线条,以突出人像;或赋予人物以模糊的影像,画面远景清晰。
好在《金秋大漠拍胡杨》的主体人物是相对静止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也是相对安静稳定的,画面在构图上进行不进行剪裁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那么的重要了。
如果您喜欢极具动感视觉效果的画面,可以对画面进行必要的剪裁,如下图:
顺着环境人像的话题,我将第五幅作品《传帮带》提前放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
这是一幅典型的人景交融的环境人像作品,它的主衬互为偏正(说明)的关系更加明显,也是一幅好作品,同时作者还提交了一幅《一丝不苟》,也是一幅好作品,见下图:
《传帮带》和《一丝不苟》来自于同一次采风,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手工制作大小提琴的生产过程,按上述给大家的深度建议,我们将作品套进深度模板中去分析就会发现:
1. 以利用了被摄人物的瞬间情绪、动作、肢体语言和服饰装备等诸多方面展示了作者对提琴制作过程给以了极大的关注。
2. 利用厂房环境表现了被摄人物的精气神,完整地表达了《传帮带》和《一丝不苟》等诸多主题因素。
3. 利用道具(小提琴)和人物眼神有机地联系起了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让观众直接感受到画面的环境气氛,渲染出了厚重的情感色彩,同时丰富了画面中人物精神状态的表现,引发观众产生很多联想。甚至引发出希望看到《组照》的愿望,以了解到更多的生产过程。
然后我们再回到构图上来,仍然是套用上文的赏读模板,直接套:
1.让人物处于偏离正常的、平稳的图像中心位置,使人物具有较强的动态姿势......《一丝不苟》做到了,《传帮带》也做到了。
2.主体清晰,环境影像产生模糊线条,以突出人像......两幅作品都做到了。
只是......《传帮带》的关系往往特指“一对一手把手”,而画面里却出现了一个“第三者”。
那就想办法剪裁掉呗!
那“节能”两个字在主题表达中有意义吗?
如果有,就留着;
如果您认为这两个字对主题表达没有实际意义,那就一并剪裁掉呗。
摄影虽然是减法,但很多时候,构图跟心情、心态和想法有关,跟主题表达息息相关,跟构图本身的规矩无关。
第三幅作品《秋色》
在电脑上观看这幅作品,第一感觉——晕!晃眼。第二感觉——晕得厉害!还是晃眼。
先别分析晕的原因,赶紧剪裁!!!
直到您看着画面不晕为止。
然后您再分析,您都剪裁掉什么了?
我估计那些在景深之外,晃眼的内容都被您给剪裁了,画面只剩下了很小的一部分,而剩下的这一部分,既有虚化的前景,又有清晰的中景,还有虚化的远景,近中远三个层次仍然很鲜明,整体构图还是3:2的横画幅或者是16:9的竖画幅。
看来作者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取景太多太多啦!
究其原因,并不是作者不舍得,而是手机的对焦与景深是算出来的,跟相机的物理成像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资料上显示:华为麦芒5配置了PDAF对焦和多场景智能对焦在内的混合对焦算法。
我们没有必要去分析这个术语在理论上的解释,但通过产品描述,我们可以知道手机比相机多了“混合对焦算法”就行了,它的所有光圈值以及这档光圈带来的景深都是“算”出来的,换句话说,景深外的虚化感是通过计算模拟出来的,并不是相机通过镜头镜片之间的光学结构形成的“虚影”。
在手机5.5英寸的屏幕上观看它自身运算出来的影像结果,并不会产生任何视觉上的不适感,但将手机拍摄的影像放在电脑上观看,那些被“运算”出来的影像就出现了很大的视觉差,手机影像在景深之外的虚化效果根本不会有镜片之间形成的虚化渐变过度,而是手机通过运算直接“模拟”出来的“模糊”,直接导致了视觉上的不适感。
这是手机摄影难以克服的“内伤”,知道了这些内伤,我们尽量别用手机大光圈去拍摄存在反光的大场景就行了,大光圈拍小景致还是蛮有前景的。
如果您对手机摄影特别感兴趣,就对自己的手机做一番测试吧!
任何一个手机摄像头都只有一档光圈,它的光圈值是恒定的。手机摄影出现的所有光圈值除了恒定的那一档外,都是模拟计算出来的。
第四幅作品《胡杨也有婀娜时》
作者在提交《胡杨也有婀娜时》的同时还提交了一幅《劲舞》,见下图:
两幅作品都是纯粹的风光水景片,同样的取景,几乎同样的元素组成,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反向的思想表达,有点像我们面对着同样的一枚硬币,一个思想在说这是圆的,而另一个思想在说这是方的。
这对,也不对。
说硬币是圆的,指的是硬币的整体形状;
说硬币是方的,指的是硬币上的某一个图案。
《胡杨也有婀娜时》的重点词是婀娜,在画面里应该是水影里的胡杨,因水纹映衬的原因出现了缥缈之感,那我们的画面就应该很准确地只对准水里的胡杨身姿,去表现它在水影里的婀娜,身姿美感不够,我还可以去搅动水面,让水面上的胡杨真的能婀娜多姿、甚至曼妙地飘舞起来,满足我对胡杨的那种婀娜的描写。
《劲舞》的重点词是“劲”,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是胡杨身上整体或某一个部位上“挣扎、呐喊、力量”的表演,而不是与《胡杨也有婀娜时》的大同。
我翻来覆去地看过两幅照片,一直试图穿越时空走进作者的心里,但总觉得胡杨虽然身处大漠,但随着旅游者和摄影人的造访,现在基本上已经成了大众情人,但我们一旦也把它拍成大众情人,那这幅作品也就不是自己的了,给谁都行,或者说,谁给都行,拍与不拍,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这两幅作品因天不时(天空惨淡无华)、地不利(胡杨没有性格特点)、人不和(没有明确的拍摄思想和表达愿望),都失去了后期美化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说,这不是摄影,这不过是一次“到此一游”,只是在告诉我们,这儿有胡杨,和,我看见了胡杨。
潜水的艾静老师终于耐不住沉闷了,对这幅作品进行了“惊艳”的后期,并命名为《奈河之上的胡杨魂》,一股浓烈的悲情......油然而上。
它没让我看到了舞台上的舞者......让我想到了死亡!
第六幅作品《云与高压塔杆》
阅读这幅作品和作者的其他投稿,我总能体会到现代艺术(近现代摄影,新即物主义摄影等等)思潮对作者的影响,也能体会出作者在努力或试图通过现代摄影语言来表达心中的那些被景物(具象的事物)触动后的感慨、愁闷,甚至是悲愤的情感。
这是一种很难把握的镜头语言,因为它不处于我们传统文化中语境中,和我们传统的感知感受与表达存在着严重的违和感,就像我们吃惯了面条白米饭的东方民族,偶尔吃一次西餐,感觉还不错,但无论我们如何强迫自己,也不可能全盘接受西餐文化,天天顿顿都吃西餐。
这是文化上差异,但没有谁对谁错之分。
《云与高压塔杆》受西方新即物主义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还可以视为是一幅风景照片,但如果从纯风景的角度去理解作者的尝试和探索,就很难体会作者想通过标题要表达出的那个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说清楚的思想了。
我们必须先看一下《我想回家》,然后带着《我想回家》的思维模式来体会西方摄影文化中的那些我们很难消化的“食物和营养”。
《我想回家》是呐喊吗?如果是,您会有一种解读。
《我想回家》是悲愤吗?如果是,您会又有一种新的解读。
《我想回家》是一种庆幸吗?庆幸自己不是鱼类,而是人类,那解读这幅作品又会是何等的欣慰。
您在心里解读过了《我想回家》,然后再看《云与高压塔杆》,也就多多少少能体会到作者在尝试中心里的那份所思所想及所得了。
在今年9月19日我谈论作者的另一幅作品《自由飞翔的乌鸦》时就曾经说过:
我承认,我跑题了。
我也承认,作者肯定没有我想的这么多。
我所以这样点评,只是想让好友们多一个思路去赏读这种带着“现代”味道的摄影作品。
发乎摄影而不止于摄影。
今天是咱们这一年的最后一次活动了,该感谢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没有大家的投稿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坚持,没有点评老师的每周每图的知识付出,这个活动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凝聚力。没有各位的围观和潜水,咱群早就散摊子了,大家都辛苦啦!
匿名作品点评活动持续举办了两年,我们已经见过了各种各样的作品,也体会到了摄影中的各种得失,交流的话题可以说涉及到了摄影的方方面面。如果是摄影是苦乐参半,我们每周六晚上的点评活动也是苦乐参半,受了表扬肯定会沾沾自喜,挨了批评,心里肯定是苦味涟涟,好在我们是一家人,抱团取暖,大家一起走到了新的一年。
祝所有群友新年快乐!
新的一年,我不想、也不能再这样玩下去了,廉老师累了...艾静老师也累了,艾静老师就跟我说过:“摄影中,所有的类型都见到过了,该说的和不该说的狠话、恨话、柔话、美话都说了,再这样下去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我还好吧,毕竟是群主,还能坚持,但点评活动只有我一个人发声,这个活动肯定会越来越没意思。
咱换换玩法吧?
您随便出主意,想怎么玩,您给我个点子,我来实现它。
征集新的一年(2021年)周末群活动的点子,不需要有详细的规划,您随便出主意,想怎么玩,我来实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