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旗:带你一起看馆藏之海昏侯墓出土玉熊
海昏侯刘贺是汉武帝刘彻之孙,其父刘髆乃汉武帝第五子,是西汉第一代昌邑王。刘髆去世后,始元元年(前86年)刘贺嗣位,成为西汉第二位昌邑王,他的经历非常曲折,经历了王、帝、侯三种身份的转变,想必大家对他都已经非常了解,在此不再多述。
海昏侯墓经过数载的考古发掘,刘贺的陪葬品多的令人咋舌,光出土的金器就一百多斤,五铢钱竟然多达十余吨,绝对土豪中的土豪。从众多出土陪葬品来看,玉器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可以说刘贺也是一位玉痴,其中的玉舞人和刘贺死后用的谷纹玉勒子肛塞,则是典型战国时期的治玉形制,应为生前所收藏的前朝之物。其中还有这件出土的玉熊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这件玉熊片体,浅浮雕,在熊口中间门牙处和左趾处有微残。因已完全钙化,所以不得知为何种玉质。通体包浆十分厚重,光泽熟旧不刺眼。整体有沁,呈土黄色沁,在下凹部位的沁色更深一些。此种沁色是由于土壤中三价铁离子同玉发生置换反应,侵入到了玉质内部,呈现黄、红、赭等颜色,而钙化现象的发生,则使其更加容易侵入。相反,铁离子又极易溶于水,有此种沁色的玉器,经过盘玩会慢慢变淡,直至消失。像此玉熊这种钙化的玉器会变成“鸡骨白”,并随着盘玩会逐渐恢复原有的玉性,这就是古玉的可爱之处,让人爱不释手,越盘越与之有感情。
在玉熊的右掌、腹部、下肢等部位,有黑色的斑点状物,这是典型的“渗透胶结”现象。在这种钙化后的玉器上尤为多见。钙化后的古玉,其内部结构比较松散,存在大量的晶间空隙,墓室土壤中含有铝、硅、铁等元素的胶体溶液侵入到古玉的内部,形成这种黑色斑点。这种斑点略突于玉表,刮之不去,非常牢固,还有就是表面光洁的钙化的玉器,在盘玩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这种黑斑。“渗透胶结”现象基本都出现在钙化的古玉上,这也是鉴定古玉的一个很好的方法,目前“渗透胶结”作伪暂时还无法企及,大家如遇到钙化或半钙化的古玉上,有这种斑点的可多留意一下。
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
玉熊采用了浅浮雕工艺琢制,抛光还是比较精细的,玉器的抛光工艺对包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熊的乳头及脐部的小圆点看,都是用接砣环切加工,而非管钻,可见当时玉匠工艺之细。像古玉这种浮雕凹底部位,都会做抛光修磨,特别是在耳窝、嘴角等部位一般会用到桯钻开角修磨,细观底部会有一个圆形的磨痕,看不到接砣“扫把尾”的歧出现象,这是汉代玉器浮雕或圆雕件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就这件玉熊的造型来说,是比较另类的,张牙舞爪,面目似笑非笑,狰狞诡异,可以说颠覆了对汉熊形象的认知。因是出土有证,假设若是流传到民间收藏,会不会让很多人给毙掉?
所以说,鉴定古玉必须要综合来判定,更不能把器形和纹饰作为一个鉴定重点,'我没见过的,书上没有出现过的就是假的',这种错误观点不可有。在古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面前,我们后人永远都是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