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茶叶生意中赚得巨额身家,捐款修建了索菲亚教堂

【中东大铁路】 中俄万里茶路的最后余晖

导读:茶源于我国,大约从17世纪初开始,茶叶成为中西方贸易的商品。到18世纪20年代,茶叶出口超过丝绸,登上了中国外贸商品的榜首,仅茶叶一项就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

清代中国茶出口主要有两大通道,一是向南,面向以英国为主的欧洲;二是向北,面向俄罗斯蒙古市场。

直至19世纪60年代印度(包括现斯里兰卡)等国茶叶出口兴起,结束了中国对国际茶叶市场的独霸,中国对英国等欧洲国家出口锐减,蒙俄市场成了中国茶出口的主要方向。

产自湘鄂皖闽的茶叶,由马帮驮载跨过千山万水,穿越沙漠戈壁,运到恰克图,全程5000公里,这是继丝绸之路后又一个伟大的商贸之路,伴随这条万里茶路,也诞生了中国近代著名的晋商。2013年,中蒙俄三国共同发起将'万里茶道'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议。

中俄万里茶路

1896年,沙俄西伯利亚铁路修筑到了太平洋沿岸,水铁联运的便捷廉价和远东人口的激增,使产自中国南方的茶叶发现了新的输俄商路,南方茶走水路到海参崴,再通过铁路运输到各大城市。

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枢纽和远东最大的消费市场,自然成了东北亚茶叶的集散地和分销中心,这是中俄茶路最后的辉煌,也成就了几位俄国大茶商的巨额身家,其中就有捐款修建索菲亚教堂的奇斯佳科夫。

前排中间是奇斯佳科夫

俄罗斯人为什么会有喝茶的习惯,说法不一,但他们对茶叶的严重依赖,促进了中俄贸易的蓬勃发展,甚至马克思在1857年的一篇文章中,都专门提到了俄茶贸易,可见当时的盛况。

在早期的中俄贸易中,茶叶扮演着礼品与商品的双重角色。即使在《恰克图条约》之后的几十年里,茶叶也只占中俄贸易额的一成左右,直到18世纪中叶,茶叶的比重才迅速上升。

1800年华茶对俄出口额是83838 卢布,占到当年中俄贸易总额的15%。这之后,华茶出口超过丝织品跃居第一位。1820 年超过十万普特(俄国重量单位,1普特≈16.38千克),茶叶输出已占中俄贸易总额的88% , 30年代后更是超过90%,这是恰克图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开埠了12个城市,也颁布了一系列通商优惠政策。从1861年起俄商建立了以汉口为中心,包括福州、九江的茶叶加工基地和集散地,这三地长期垄断了中国砖茶的生产,受雇于俄国茶厂的工人,也成为当地最早的近代产业工人。

这些茶厂采用蒸汽机为动力,并改进了砖茶压制方法, 使得生产效率大为提高,砖茶销往蒙古地区,红茶销往俄国本土

当年最有名的风帆茶

俄商还增辟了从汉口走长江至上海,再由上海转运至黑海敖德萨(现属乌克兰)的海路通道,这一新茶路大大降低了输往俄罗斯欧洲地区的运费,使茶叶输俄的数量大大增加,每年都在50万担以上,1894年以后,俄国成为中国茶的第一大买家。

1890年俄国皇太子尼古拉(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访问汉口,张之洞宴请了这位未来的俄国沙皇。在参加俄商新泰砖茶厂25周年的庆典上,尼古拉连赞三个伟大:以汉口为起点的万里茶道是一条伟大的茶叶之路;汉口是一个伟大的东方茶港;在汉口的俄国茶商是伟大的商人。

早在1851年中俄两国就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茶叶输俄的西部通道开始运行,1852年俄国从伊犁进口了价值552000英镑的中国货物,其中包括71000 英镑的茶叶。但不久西北局势动荡,兵连祸结,西线商路受阻,晋帮被迫转归北路。

随着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西部茶路再次崛起,但此时统治这条黄金商道的换成了湖南帮,它由左宗棠一手扶持,近代湖南人也是靠茶起家的。

利润丰厚的茶叶生意,自然少不了其它大商帮的介入,地处东南实力雄厚的徽帮,也开始参与华茶输俄。1860年之后,在英国茶的步步压迫下,中国茶在欧洲市场越来越困难,大茶商们把目光转向了俄罗斯市场。

徽帮利用自己的优势,把东南地区的茶集散到上海,然后水运到天津,再陆运到张家口。从张家口到恰克图的2000公里路途,仍由晋帮负责。这样比全部陆路输运成本要低很多,而且也避免了北方战乱的影响,使得北部茶路仍然还算有利可图。

茶帮在天津

这就是华茶输俄的三条线路,但这一切在中东铁路完成后,西、北两条陆路完全失去了价值。

中东铁路通车后的1907年,经海参崴运入俄国的茶叶由20.53万担猛增到79.82万担,而经恰克图输俄的茶叶由39.53万担,骤减为19.05万担。(一万担约等500吨)

在持续繁忙了近300年后,中俄茶叶贸易的草原之路沉寂下来,在20世纪初淡出历史舞台。

哈尔滨这个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了新茶路的中心。

1905年哈尔滨输出茶叶43吨,到1913年就达1474吨。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协约国支持的白俄军队武力对抗苏维埃政权,俄国内战全面爆发。以日本为主的协约国出兵海参崴,西伯利亚铁路全线停运,老欧洲国家也对苏维埃政权实施严格的经济禁运,中俄茶叶贸易基本中断,1920年输俄茶叶仅600吨,俄罗斯国内茶叶供应严重不足。

此时苏联政府还未建立完善的国际贸易体系,他们只能用金卢布(等同于黄金)和美元来中国东北采购物资。中国商人抓住机遇,通过边境民间贸易等形式,向俄远东地区输出华茶,在获得极其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在这个新茶路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1921年,中东铁路督办宋小濂批准了铁路直通协议,中东铁路开始部分通车。这条铁路线成了苏联获得食品的生命线。

哈尔滨一地对苏俄贸易额占全中国对苏俄贸易总额的89%,哈尔滨对苏联贸易顺差连续十年均在几千万两海关银,火热的行市也造就了一批中国、俄国、英国、美国等有远见有魄力的富商。

茶叶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也迎来它的黄金十年。哈尔滨茶叶每年输出量均在1500吨以上,1928年达到最高值4144吨,哈尔滨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北部茶叶集散中心。

在哈尔滨茶业中,以两家俄国商行最为有名。奇斯佳科夫商行和秋林洋行茶叶部,这两家占全市总销售量的60%多,占北满铁路沿线销售量的30%以上。

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是哈尔滨著名的俄国商人,他在伊尔库斯克靠茶叶起家,1900年来哈尔滨开设了秋林洋行,后发展成大型企业集团,秋林素有盛名,本文不再赘述。

秋林公司徽章

重点说说奇斯佳科夫,他被称为'俄罗斯茶王'。伊利亚·费奥多罗维奇·奇斯佳科夫在旧资料里译名很多,有齐斯恰科夫、契斯恰科夫、赤查果夫等,以前不知道这是同一个人,加上他刻板低调,留存下来的资料有限,所以对他的认识非常碎片化。近年来随着俄侨在哈尔滨商业活动研究的深入,逐渐理清了这位茶王的一部分生活轨迹。

他的茶叶公司大约在1886年成立于海参崴,1903年才在哈尔滨开展业务,并把业务总部设在了这里。最早在哈尔滨道里区,后搬到南岗区。

红军街上的奇斯佳科夫公司总部

他在上海、奉天、满洲里、海拉尔以及俄国境内的海参崴和赤塔等地还有分店18处,并垄断了蒙古的茶叶市场。

绥芬河市有名的大白楼,就是奇斯佳科夫的茶叶公司

1919年2月奇斯佳科夫冒着很大风险,从海参崴运入哈尔滨锡兰茶454吨,在随后的茶叶行情大涨中获得暴利。

20年代之后,奇斯佳科夫一直稳坐东北亚茶业的头把交椅。

作为虔诚的东正教徒,奇斯佳科夫在哈尔滨标志性建筑索菲亚教堂的建造翻造过程中,都作为第一捐款人捐出了巨款。

圣索菲亚大教堂背后的故事

索菲亚教堂

满洲国成立后,将茶叶列为'甲号统治品目',对茶叶的输入、配给、价格等实行严格的管制,辉煌三十多年的中东铁路新茶路至此衰败,中俄300年茶路的最后余晖消失在东北的地平线下。

推荐一个优质的公众号

春秋普洱茶网∣普洱茶行业第一自媒体

从春秋普洱茶网看茶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