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干货】牛蛙养殖很火,但很多人仍未掌握繁育技术!这篇繁育技术请收好!

*本文首发刊于《科学养鱼》,作者冯兴浪。

牛蛙的选种

亲本的好坏决定了其后代的质量,所以在挑选亲本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挑选,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规格要求要高。我们在选择亲本的时候,要求亲蛙一定要无病无伤、体格健壮、发育良好、活力旺盛、规格大。雄蛙选择2龄以上,体重在400-500g,声囊完整,婚姻垫明显的蛙;雌蛙选择在3龄的,体重在300-400g,腹部正常膨大,柔软有弹性,皮肤有光泽,身躯完好的蛙。

2)选择2-3年生的青年壮蛙,活力强、产卵量、排精量都高。

3)选择种蛙的时间。选择种蛙一般在牛蛙越冬前的11月份,最迟必须要在3月完成。挑选的种蛙需要雌雄分养,待到4月的时候再合养。

4)选择没有传染性疾病的种蛙,尤其注意发病率高的区域,避免在疾病高发区引种。

5)避免近亲繁殖,选择较好的种质资源,可以选择保种较好的区域进行跨区域选种交配。

牛蛙的育种

牛蛙在选种以后,一定要加强饲养管理,在3月中旬开始,就开始对亲本进行强化培育,增强亲本的性腺发育。亲蛙一般每平方米1对,日投喂为体重3%-6%左右,投喂高质量的饵料,保持水质清新,稳定,理化指标正常,最好每天保持微流水,刺激亲蛙交配。当然有条件的可以进行人工繁育。

牛蛙养殖技术

1、卵块孵化到蝌蚪期的养殖技术

当水温开始大于18℃,牛蛙开始发情,一般雄蛙比雌蛙发情会早10-15天。牛蛙在抱对2个小时后,一般就开始产卵,产卵时长为10-20分钟,特别注意在产卵20-30分钟后,卵块已经吸水膨胀,动物极已经朝上,植物极朝下,水面上看到全部是黑色的时候,就是最佳采集卵块的时期。采集卵块的时候,动作一定轻,留意卵块周围是否还有蛙在产卵,最好不要惊吓正在产卵的亲蛙,产卵高峰期的时候,一定要定期巡塘,以免错过收集卵块的最佳时期。

放在孵化池的卵块一定要同一天采集的,避免孵化出的蝌蚪大小不一,牛蛙卵块的孵化率和密度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我们每平方米放8000-10000粒卵,但是一定要注意增氧,以及采取上面讲到的微流水,刺激卵块发育。孵化的时候,一般要求温度在25-30℃,所以如果区域限制很大,一定要做好保暖增温的设施,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pH保持在6.5-7之间,孵化池水深在50cm左右,盐度必须低于2,而且遮风避雨的设施也要做好,提高其孵化率。

刚孵化的蝌蚪在5-6毫米,非常幼小脆弱,主要是吸收卵黄囊为主,并不会摄食,只是吸附在附着物上休息,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有过大的动作,以免影响其发育。蝌蚪孵化3-4天后,鳃盖发育完全,开始摄食,可以投喂粉料和进行肥水养殖。10-15天后,就可以转入蝌蚪池饲养了。

2、蝌蚪养殖技术

放苗前

1)养殖场的清塘消毒工作

不管是新开挖的池子还是老池子,晒塘、消毒工作是养殖前必须做的,晒塘、消毒可以有效隔绝外来的传染源,减少患病和感染的几率,提高养殖成功率,另一方面还可以杀死一部分的虫卵,有害微生物等。一般杀菌消毒可以用生石灰100-120Kg/亩或者漂白粉15-20kg/亩水陆全部泼洒。最好是带水消毒,蝌蚪池里面保持20cm的水深,如此既可以保证杀灭水体的有害生物,也可以做到水体缓冲的作用,加入新水后就可以减轻一部分水体压力的负担,也可以提高水体的硬度。

2)进水解毒

清塘消毒8-10天后就可以加注新水进池子,这个时候池子的水应该保持在40cm左右。放苗前3天用速解宝+养水宝进行全池泼洒解毒,如果进水不是井水,那需要在进水口安装网布,过滤掉野杂鱼和大型的浮游动物。

3)肥水下苗

在蝌蚪孵化7-10天后,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30天后,放苗400-500尾/米2;50天后放苗200-300尾/米2;放养的数量根据养殖模式、养殖条件、管理水平而定,该数值只是作为参考。肥水下苗不仅仅可以保持水温,抗应激,还可以为蝌蚪培养开口饵料,培育优势藻类。下苗前3天,用肥爽2号+藻源宝肥水,培养藻类,值得注意的是放苗的时候,一定要错过池塘藻类的高峰期,避免气泡病的发生;下苗后2天,用滤饵多肽进行补肥,提供蝌蚪丰富的开口食物。根据研究表明,蝌蚪在下池7-10天时间段内,80%都是靠滤食浮游植物为主,所以,在这时间段,不宜喂过高的蛋白饲料,以免加重蝌蚪肝胆器官的负担,产生病变,损害蝌蚪健康。

放苗后

1)放苗以后

马上用水黄金+活力宝兑水外泼,一组可以使用1亩,连续用2天,一天一次,可以有效解除蝌蚪因为外因造成的应激,提高蝌蚪的活力,也增强蝌蚪的免疫力,提高蝌蚪成活率。因为在放苗过程中会有一部分苗子会有损伤,所以在第二天蝌蚪稳定以后可以使用特碘+硫醚沙星一组3-5亩用喷雾喷洒消毒。

2)放苗3-5天以后

注意观察蝌蚪的活力和吃食状况,开始上水,水保持在40cm左右的深度。同时注意蝌蚪的损伤情况,及时补苗,观察水质的变化情况。

3)开口投饲与内服保健

在投料的时候,一定要和水捻成团进行投饲,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蝌蚪得肠胀气,腹水等疾病。开始投料的时候,可以在饲料里添加水黄金+美康1号+美康2号+美康6号一组40斤料,这样可以稳固蝌蚪内脏器官,增强蝌蚪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为以后大量投饲做好基础准备。

4)水质管理

在此期间,水塘应该保持微流水,以刺激蝌蚪生长,水温保持在25-28℃,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水体理化指标应该在正常范围内。对于底质坏的,可用底康1号5天一次全池干撒。水体应该保持较高的浮游植物丰度,所以滤饵多泰+藻源宝5天必须补充一次。肥水可以有效解决长青苔的问题,同时保持一定的藻类丰度,溶氧也有能正常供给。

5)水质调控和水位管理的核心技术

在整个蝌蚪养殖期间水质的把控是尤为重要的,水质能够保持清爽,浮游动植物保持较好的丰度,能够显著提高蝌蚪的成活率。在4月份以前用肥爽2号/滤饵多泰+藻源宝5-7天/次,4月份以后滤饵多泰+盖中钙10天/次。水位管理也是养殖过程中关键所在,有条件的可以每天保持一定的水体交换量,在放苗前期,水位保持在20-30cm,2-3天后水位上升至淹过平台30-40cm。在刚开始变态的时候,水位慢慢地下降,刺激蝌蚪变态,使其提前上栖息台,强占市场先机(见下图)。

6)消毒解毒的核心技术

蝌蚪期间,大量投饲,加上蝌蚪排除的粪便以及残饵,水体残留和蓄积了很多的毒素,必须消除水体里的毒素,保持水体清爽,使用速解宝一组2亩,5-7天/次,特碘一瓶3-5亩,10天/次,每天保持微流水。只有如此才能够保持蝌蚪健康的体质,免疫力提升,能够提升蝌蚪的抗病能力。对于养殖陆地一个月使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1-2次,水陆结合消毒,这样消毒更彻底,更全面。

7)内服保健核心技术

动物的内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整个机体的健康运转,是保持动物健康的必要条件。内服保健一组40斤料,7-10天一次,连续拌料5-7天。养护好蝌蚪的肝胆器官,就能够更好的让蝌蚪免疫和抗病能力提高,养护好肠道,就能够促进饲料的消化和吸收,减少肠炎的发生。同时,蝌蚪期至幼蛙期间,可以内服盖中钙,补充微量元素,促进骨骼的发育,有利于蝌蚪的生长和变态。

内服保健也有几个关键点,第一个是在开口的时候,一定在开口时就把内服拌上,万丈高楼平地起,开始时候养护好蝌蚪内脏器官,更有益于蝌蚪以后的投饲和管理,蝌蚪体质会更加强健,免疫力和抗病力会更强。第二个是在蝌蚪刚开始变态的时候,呼吸器官从鳃转化为肺泡呼吸,此时的蝌蚪是很脆弱的,肺泡没有变态完全的,在蝌蚪上岸的时候会出现少部分的死亡,这些都是体质差,免疫力下降和遗传基因缺陷造成的,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做好内服保健的工作。

8)投食核心技术

黑斑蛙在蝌蚪期,在放苗至15天前的时候,我们主要是以肥水配合着投粉状饲料,在投饲料的时候,一般是捏成团投喂,这样不仅仅可减少饲料的浪费,还可以有效减少蝌蚪气泡病和肠炎的产生,也便于蝌蚪中后期上岸以后的训食。(见下图)在以后就慢慢的过度到颗粒饲料。

水产养殖病害四元论

笔者经过问询和走访很多疾病高发区域,也实地了解了疾病高发区域养殖的模式和养殖技术,以及养殖老板用的饲料、水产投入品、养殖习惯、基础设施建设、养殖管理等情况,总结出了一些个人之见,笔者学识有限,所表达的可能有所欠妥,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共同促进水产行业的发展。

在水产行业有一个非常出名的三元病理学说,就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是病原、宿主、环境三者相互影响的结果,这是一个伟大的理论,但是笔者发现随着实践生产的需要,以及行业的发展,三元学说可以加入一个养殖管理作为三元学说的补充和说明,因为疾病的产生,不仅仅需要病原、宿主、环境的相互影响,养殖管理也算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高科技养殖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投入到水产养殖中来,养殖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养殖环境、病原、宿主、养殖管理就构成了新的病因理论体系,姑且笔者就叫它为四元病理理论吧(笔者才疏学浅,姑且取名,欢迎大家共同讨论和指正)。

1、病原

水生动物的病原种类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病原对水生动物的致病力各不相同,同一种病原不同的生活时期也对于水生动物的影响不同。

病原对于水生动物的危害主要是:

1.1消耗水生动物的营养

很多的病原寄宿在水生动物上面,主要通过吸食血液、消耗宿主的营养物质为自己存活之道,这样会直接导致水生动物发病或者出现不良的反应。

1.2 造成机械损伤

有些病原,如寄生虫,常常寄生在水生动物的组织器官里或者表面,比如锚头蚤等甲壳类寄生虫寄生在体表,造成出血点,从而诱发细菌感染;一些原生动物寄生虫,比如车轮虫寄生在鳃丝上,导致鳃丝溃烂,水生生物呼吸不畅,导致缺氧死亡或者细菌感染死亡;还有的寄生虫譬如绦虫,直接堵塞肠道,导致肠道壁变薄,诱发细菌感染,生成肠炎等。

1.3 分泌有害物质

很多的细菌、病毒乃至寄生虫寄生在水生动物组织或者器官,会释放一些毒素,导致机体感染,从而迫使宿主做出应激反应,导致宿主发病。

2、宿主

宿主也就是水生生物,对于每一种病原的敏感性有强有弱,这是根据水生生物的本身特质决定的。这种特质包括遗传、免疫能力、所处的生活时期、养殖水环境等诸多因素。

3、环境

水生动物所处的环境条件也是决定了它发病与否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环境因素有很多,包括水温、光照、盐度、氨氮、pH、亚硝酸盐、溶氧、胶体缓冲力、池塘底质、池塘有机质、水体藻类结构、水面张力、温跃层等诸多因素。不同的环境也自然对于水生动物感染疾病的几率和程度也不同,我们在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环境因素就是水体指标、池塘有机质、养殖水体藻类等。

4、管理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我们的养殖科学技术在进步,特别是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养殖设备,这就关系到了管理的科学和重要性。在生产管理中,增氧机的开关时间、饵料的投放时间、巡塘、增氧设备的安放、投入品的使用方法等都会导致水生动物发病的治疗效果和诱发的原因,在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养殖进程中,管理在生产实践中尤为重要。

总之,病原、宿主、环境、管理,这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也就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四者的影响,也是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考虑和甄别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