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双碳目标催生新职业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开展碳管理师培训
◇碳排放管理员有望成为企业必不可缺的岗位,未来5~10年双碳人才缺口巨大
◇碳排放管理员职业下设6个工种,“是近年来新增职业中工种最多的一个”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缺少深度了解国际碳交易等相关政策法规的专业人才,不利于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争夺定价权
坐在一群煤炭、钢铁、电力企业高管中间,徐兴东略有些格格不入。前不久,作为医药研发企业负责人,徐兴东参加了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举办的“碳管理师”培训。
“我们关注碳排放量的变化与区域高发病之间的关系,以便企业提前布局新药研发方向。”徐兴东说,“我相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影响中国各个行业。”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如今,意识到这一点的各行各业已经行动起来。同时,也带火了碳排放管理员这一规模庞大的新兴职业。
业内人士表示,碳排放管理员未来有望如环评师、会计师一样,成为企业必不可缺的岗位。
新职业来了
今年3月,人社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将碳排放管理员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明确给出了碳排放管理方面职业的统一名称:碳排放管理员。这一新职业,由此正式进入国家职业序列。
不久前,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完成第5期碳管理师培训,来自碳排放履约企业的21名学员参加了为期3天的培训。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创新业务部负责人、培训讲师张顺告诉记者,培训内容包括碳市场政策、第三方碳核查标准、碳资产管理和开发、碳交易基本原理和核心要素等,主要目的是让学员了解碳排放交易基本知识。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是天津市开办碳管理师培训的专业机构之一。该所交易业务部总监安丽介绍说,今年社会各界人士报名热情很高,来自北京、天津、浙江、海南等省市的重点生产制造和能源供应企业的200多名学员,完成了碳资产管理、碳核查等相关课程的学习。
记者注意到,不仅在天津,北京、广州、上海等多个城市都在今年推出了面向双碳人才的培训课程,内容均以碳管理基本知识为主。比如,北京绿色交易所开通了为期4天的线上培训内容;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和上海市节能环保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主办的首期碳排放管理员培训班,也于6月开班。
今年4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以线上直播方式联合召开碳排放管理员新职业宣介会,共同按下碳排放管理员人才培育“启动键”。
四川省绿色发展专委会专家、我国第一批碳资产管理培训师汪军介绍,他从2007年开始在一些部门和地区培训相关人才。随着去年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和今年全国碳交易市场上线,双碳新职业热度陡然增高。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牵头申请设立这一新职业,其产业发展部副主任李永亮介绍,碳排放管理员职业下设6个工种,“是近年来新增职业中工种最多的一个”。
百万级就业新空间
目前,我国双碳专业人才主要分布于试点的履约企业、第三方机构、碳排放交易所、部分金融机构和高校等。随着双碳目标对各行业影响的深入,人才缺口随之出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表示,要实现转型、创新发展,亟需直面人才储备等方面的挑战。碳市场、碳金融,由碳交易衍生的碳核查、碳会计、碳审计、碳资产管理,由碳金融衍生的碳信贷、碳保险、碳债券等工作专业性强,“我们十分缺乏这些方面的人才”。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刘华军认为,目前政府、企业对碳资产管理人才的需求类似10年前对环保人才的需求。汪军判断,将来碳资产管理部门会像财务、环保一样成为企业的基本部门。多位专家从其他岗位类比推算,未来5至10年我国双碳人才保守需求在百万人,此后还会持续增长。
缺口巨大,双碳人才能做什么?
作为履约企业,渤海化工集团坚信:碳资产就是真金白银。“碳排放量的监测、碳资产金融属性的开发,如果没有专业人才来管理,将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该集团工程师程晖说。
不久前,浙江点“碳”成金,首笔碳排放权抵押贷款落地,6000万元助力企业盘活碳资产。记者了解到,当地出台碳排放权抵押贷款业务操作指引(试行),明确了贷款条件、用途和管理要求,切实把企业碳配额转化成了企业发展资金。这意味着市场主体的碳资产可用来抵押贷款,这些都需要双碳专业人才进行评估和操作。
高质量双碳人才,还有利于我国争夺国际话语权。业内人士反映,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缺少深度了解国际碳交易等相关政策法规的专业人才,不利于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上争夺定价权。
双碳知识也已成为大学生择业的技能之一。一位自费4000多元报名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培训的大学生对记者说:相信未来大部分企业都会参与到碳排放管理、碳交易、碳金融实务中,“提前掌握一门技术,可以让自己的择业空间更大”。
尽速培养双碳人才
直面双碳目标,人才培养被视为推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基础能力建设。当下要强化国家目标、市场需求与学科建设间的联系,加强碳市场相关能力建设,加快培养低碳行业专业人才,同时对市场参与主体进行能力培训,为我国低碳转型发展和碳中和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保障和专业支撑。
李永亮等人认为,需要尽快建立注册碳审计师、碳资产管理师制度,加强碳审计师、碳资产管理师队伍建设。同时,鼓励行业企业建立碳资产管理工作责任制,健全行业碳计量管理。
刘华军介绍说,鼓励支持一批高等院校发挥相关学科优势,加强碳资产管理专业建设。在不改变现有招生专业目录的条件下,遴选一批有低碳研究基础、有低碳专业教学特色的高等院校,以试点方式在相关专业开设碳资产管理招生方向,率先培养一批碳资产管理人才。
汪军认为,面向同一目标,国内外可在企业层面率先开展交流。汪军曾有韩国工作经历,他举例说,韩资在华企业或中资在韩企业可以加强与当地的双碳人才培训交流,推动碳管理师等职业证书互认,“更欢迎韩国双碳人才来华工作”。
刘华军呼吁,我国要鼓励和支持高校积极与海外大学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投身全球气候治理和全球碳市场运行的专门人才。
此外,程晖等参加课程培训的人呼吁,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碳金融等领域,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知识、了解国家政策,更需要大量实务操作。针对目前培训偏重理论的问题,可以推出线上模拟系统,让相关人才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大量的实务操作,积累经验,快速提高技能熟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