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钱 窝 窝 / 作者:潇雨柔

本刊栏目:一代中师生|教师文学|教育教学

农历春二三月,百花齐放时期 。有一种树“花”也如期绽放 。高高大大的树冠上,稠稠的、密密的 、绿绿的、一串一串的。每一串上又有几小簇 。每一簇是十个左右的“花瓣” 。这“花瓣”,和其他花瓣大有不同。或许因为没有花蕊吧,花瓣瓣并不是里外几层环包的花苞形状。而是小圆片片,且并行排列。每个小圆片片中间有一个稍微鼓起的包。乍一看去形状像极了古代的铜钱。因此,不知哪位仙人给他取个让人喜欢的名字___榆钱。

榆钱是开在榆树上的“花”,我暂且叫它花,只是因为它和其他花同期开放,外形又看起来像花朵。但它这纯绿色泽,扯不到万紫千红淡妆浓抹的概念里去,貌似在绿叶儿生长出来之前,给争艳的百花做个对比和陪衬吧。况且榆钱儿花期过后,并没有果。只有中间那个厚厚的小鼓包形成成熟的种子。等风吹归去,散落在角角落落,第二年春会长出小榆树苗来。得以物种的延续。

听老人讲,在饥荒时代榆钱是人们的救命菜。春二三月青黄不接,贫穷到无粮充饥的人们,都开始寻野菜接济口粮。榆钱便是其中一种上好的。因此榆钱儿开放,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手提廉杆爬到树上摘榆钱。这种场景我也见过好多次。当然那时候已经不是救命的必需。

榆树树干特高,春天的风偶尔也会疯狂肆虐,树梢大幅度摇摆,虽然榆树木质筋道,不会轻易折断。胆儿小的,也早已吓得魂飞魄散,狼嚎嚎啦。胆儿大经验丰富的就使劲抱紧了树杆,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紧随树梢舞动……

如今的榆钱早已不是当年的救命菜,而是一种新鲜,一种回味。更是老年人的一种念想。在追求纯绿色,纯天然的今天,无药无毒超自然的榆钱,也成为小年轻们一种品尝,一种合拍,一种对自然的接纳,甚至成为高档酒局桌上的一份佳肴。

农村里榆树早已不是当年那么多,偶尔见谁家有几棵,很多人都惦记着呢。甚至等不到榆钱完全绽放,廉杆子就举起来了……

小城的公园、路边、沟沟坎坎,偶有散落着几棵榆树,也年年被拉扯得枝条垂落,失却往日的葱葱蓉蓉。(近几年环境意识增强,这种现象也不多见了)

榆钱既能蒸着吃,又能搋(chuāi)窝窝头。这不上午我做了一份蒸菜,晚上孩子就送了几个窝窝头。这是嫂嫂做的,呵呵好开心哦!这样的窝窝头我是做不来的,偶尔做也只是死面的。而嫂嫂的窝窝头那是地地道道的自制酵母做出来的,是儿时的味道。小时候母亲体弱多病,多年不能劳动,大姐干完地里干家里,大多都是她做饭菜。偶尔母亲也会帮姐姐来一锅窝窝头儿,有什么菜就搋上。榆钱窝窝儿还真吃过。那种香甜可口,真是耐人寻味。后来嫂嫂都进了门,大姐也出嫁了。再后来科技发达,有了馒头机,家家户户都是买馒头啦。几乎不见了窝窝头。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追求纯手工、纯天然……几位嫂嫂都又开始了自制馒头。油窝窝儿,菜窝窝儿,葱味味儿,香喷喷的。搭手一撕好多好多层。哎呦喂…… 别提多趁口了。有一种亲情从来不说“爱”,爱的分量倒是沉甸甸的。嫂嫂做什么好吃的大多忘不了我这个懒惰之人,方便就捎带,不方便或干脆让孩子送过来。自从母亲下世,几位嫂嫂都这么努力地爱着我,我也还算是没有失去“母爱”吧。

今天的窝窝头是榆钱搋的,面儿少,榆钱多,看着面相就好吃。

榆钱窝窝儿…… 香香的味道……暖暖的亲情! 醉我心扉……

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微信ID:Yf131125



作者简介

潇雨柔:女,汉族 ,河南商丘人,七零后, 1990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大学本科,从事教育工作。

教师福利

点击二维码 [教案+课件+试题+视频]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