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孙继泉作品丨典籍中的邹鲁名士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宋史》中的民本学者石介

石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进士及第,历郓州、南京推官。笃学有志尚,乐善疾恶,喜声名,遇事奋然敢为。御史台辟为主簿,未至,以论赦书不当求五代及诸伪国后,罢为镇南掌书记。代父丙远官,为嘉州军事判官。丁父母忧,耕徂徕山下,葬五世之未葬者七十丧。以《易》教授于家,鲁人号介徂徕先生。入为国子监直讲,学者从之甚众,太学繇此益盛。

介为文有气,尝患文章之弊,佛、老为蠹,著《怪说》、《中国论》,言去此三者,乃可以有为。又著《唐鉴》以戒奸臣、宦官、宫女,指切当时,无所讳忌。杜衍、韩琦荐,擢太子中允、直集贤院。会吕夷简罢相,夏竦既除枢密使,复夺之,以衍代。章得象、晏殊、贾昌朝、范仲淹、富弼及琦同时执政,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并为谏官,介喜曰:“此盛事也,歌颂吾职,其可已乎”,作《庆历圣德诗》……诗所称多一时名臣,其言大奸,盖斥竦也。诗且出,孙复曰:“子祸始于此矣。”

介不畜马,借马而乘,出入大臣之门,颇招宾客,预政事,人多指目。不自安,求出,通判濮州,未赴,卒。

会徐狂人孔直温谋反,搜其家,得介书。夏竦衔介甚,且欲中伤杜衍等,因言介诈死,北走契丹,请发棺以验。诏下京东访其存亡。衍时在兖州,以验介事语官属,众不敢答,掌书记龚鼎臣愿以阖族保介必死,衍探怀出奏稿示之,曰:“老夫已保介矣。君年少,见义必为,岂可量哉。”提点刑狱吕居简亦曰:“发棺空,介果走北,孥戮非酷。不然,是国家无故剖人冢墓,何以示后世?且介死必有亲族门生会葬及棺敛之人,苟召问无异,即令具军令状保之,亦足应诏。”于是众数百保介已死,乃免斫棺。子弟羁管他州,久之得还。

介家故贫,妻子几冻馁,富弼、韩琦共分奉买田以赡养之。有《徂徕集》行世。

——《宋史》

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人。北宋初年学者、思想家、理学先驱。天圣八年进士。曾任国子监直讲,“从之者甚众,太学之盛,自先生始。”官至太子中允。和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

石介出生于一个“世为农家”“豪于乡里”的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其父石丙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进士,“专三家《春秋》之学”,“仕至太子中舍”,官至太常博士。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石介二十三岁,在应天府读书,求学于范仲淹。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石介游历河朔。满怀激烈心情作《过魏东郊》诗,反映了青年时代的石介,不惟具有齐鲁之邦的古文传统,而且不乏北国少年的尚武精神,更是出于青年石介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极度关注和历史责任的自觉。天圣八年(1030年),石介二十六岁,“进士及第”授将仕郎、郓州观察推官。景佑元年(1034年)郓州秩满,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宝元元年(1038年)石介南京秩满,以父年老(石父丙已七十岁),代父远官,遂任嘉州军事判官,是夏入蜀,一路上写了大量的即景咏怀诗歌。庆历二年(1042年)夏,石介被召国子监直讲。于是太学大兴,生徒由原来二三十人骤增至数千人,古文运动在国家最高讲席蓬勃开展起来。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起用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杜衍等人皆任高官要职。四人以天下国家为重,日夜谋虑,思致太平,石介对此欣喜若狂,精神振奋,认为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因赋《庆历圣德颂》,赞革新派,贬保守派,指责反对革新的夏竦等人为大奸。石介的行为使夏竦等人深深衔恨在心,自此成为死敌。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等人被保守派诬陷搞“朋党”活动,革新派相继罢职,石介也在“朋党”之列,成了众矢之的,外放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北)任通判,未到任所旋即于庆历五年(1045年)七月病卒于家,终年四十一岁。石介去世后,奸党仍没有罢休,以石介未死为由意欲开棺验尸,后经友人和百姓力保乃平息此事。至石介去世二十一年后,谤言渐熄,其家族才正式安葬石介,欧阳修为其作“徂徕先生墓志铭”——

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与子之道兮,逾远而弥长。道之难行兮,孔、孟亦云。皇皇一世之屯兮,万世之光。曰吾不有命兮,安在夫桓魋与臧仓。自古圣贤皆然兮,噫!子虽毁其何伤。

石介墓位于徂徕山西北麓,汶河东岸,桥沟村南、北望庄北。原墓林占地20亩,古柏千株,浓荫蔽日。前有明万历年间御史宋焘立“宋太子中允徂徕石先生神道碑”,后为石介墓 。墓前立明代学者吴希孔书“宋故太子中允石介之墓碑”,碑侧嵌苏轼及刘概拜祭诗碑。墓林中还有石介于宋康定二年(1041年)所撰“石氏先茔表碑”。石介墓有欧阳修撰书 “徂徕先生墓志铭”。墓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平毁,碑碣散佚。2016年石介先生诞辰1010周年之际,今人在故址为石介先生重新修碑。

后,乡人为他和孙复建“鲁两先生祠”以示敬仰之情。

宋初百年儒学复兴的历程是从重建道统谱系开始的,石介于儒道久丧之后力挽狂澜,将北宋儒学的承袭脉络直追系到韩愈、孟子,其开拓创新的胆识和功绩值得后世肯定。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石介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他在《根本策》中说: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民者,国之根本也。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其与国家衰盛乎!石介的民本论,反复引证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仁义”不是“守小慈,蹈小仁”,诛除贪官污吏,尽管“杀伤虽多”却是“仁”于百姓,符合“天下之喜怒”。强调“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主张“息民之困”(《根本策》)。在《明禁策》中他批评朝廷,“今山泽江海皆有禁,盐铁茗皆有禁,布棉丝枲皆有禁,关市河梁皆有禁”,几乎一切与人民生活有关者皆有禁,唯独“宫室过度则不禁,豪强兼并则不禁,吏贪于下则不禁”,因此他建议“唯禁其不禁而弛其禁,则先王之法也,三代之制也”。这种批评是相当大胆和尖锐的。

石介不仅是一个思想家,又是一个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他是宋初古文运动的提倡者之一,他对宋初浮华文风的批判和古文运动的提倡,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石介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从事教育活动,开办书院,主持地方学官,终其一生,不遗余力。景佑元年(1034年),石介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景佑二年(1035年)石介在东岳庙(今泰安岱庙)东南隅的柏林地兴建学馆,这就是“泰山书院”。康定元年(1040年),石介在徂徕山居丧期间,于徂徕山长春岭创建“徂徕书院”,以《易》教授诸生。泰山书院、徂徕书院的学风开宋明理学之先声。

石介著有《徂徕石先生文集》二十卷,其中卷一至卷四为诗。现选录一首:

【岁晏村居】

岁晏有余粮,杯盘气味长。天寒酒脚落,春近臛头香。

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梁。

《元史》中的礼部尚书曹元用

曹元用,字子贞,世居阿城,后徙汶上。祖义,不仕。父宗辅,德清县主簿。元用资禀俊爽,幼嗜书,一经目,辄成诵。每夜读书,常达曙不寐。父忧其致疾,止之,辄以衣蔽窗默观之。

始以镇江路儒学正考满游京师。翰林承旨阎复,于四方士少所许可,及见元用,出所为文示之,元用辄指其疵,复大奇之,因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即论史院僚属非材,请较试,取其优者用之。御史台辟为掾史。元用初不习吏事,而见事明决,吏反师之。转中书省右司掾,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同时号为三俊。除应奉翰林文字,迁礼部主事。时累朝皇后既崩者,犹以名称,而未有谥号。元用言:“后为天下母,岂可直称其名。宜加徽号,以彰懿德。”改尚书省右司都事,转员外郎。及尚书省罢,退居任城,久之,齐、鲁间从学者甚众。

延祐六年,授太常礼仪院经历。属英宗躬修祀事,锐意礼乐,其亲祀仪注、卤簿舆服之制,率所裁定。初,太庙九室,合飨于一殿,仁宗崩,无室可祔,乃于武宗室前,结彩为次。英宗在上京,召礼官集议,元用言:“古者宗庙有寝有室,宜以今室为寝,当更营大殿于前,为十五室。”帝嘉其议,授翰林待制,升直学士。至治三年八月,铁失之变,贼党赤斤铁木儿遽至京师,收百司印,趣召两院学士北上。元用独不行,曰:“此非常之变,吾宁死,不可曲从也。”未几,贼果败,人皆称其有先见之明。

泰定二年,授太子赞善,转礼部尚书,兼经筵官,及大朝会,为纠仪官,申卷班之令。俾以序退,无争门而出之扰。又谓太医、仪凤、教坊等官,不当序正班,当自为一列,后皆行之。时宰执有欲罢科举法者,元用以为“国家文治,正在于此,胡可罢也。”又有欲损太庙四时之享、止存冬祭者,元用谓:“禴祠尝烝,四时之享,不可阙一,乃经礼之大者,其可惜费而废礼乎!”三年夏,帝以日食、地震、星变,诏议所以弭灾者,元用谓:“应天以实不以文,修德明政,应天之实也。宜撙浮费,节财用,选守令,恤贫民,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皆切中时弊。又论科举取士之法,当革冒滥,严考核,俾得真才之用。议上,朝廷咸是之。拜中奉大夫、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预修仁宗、英宗两朝实录。又奉旨纂集甲令为《通制》,译唐《贞观政要》为国语。书成,皆行于时。凡大制诰,率元用所草。文宗时,草宽恤之诏,帝览而善之,赐金织文锦。

天历二年,代祀曲阜孔子庙。还,以司寇像及代祀记献,帝甚喜。值太禧宗禋院副使缺,中书奏以元用为之,帝不允曰:“此人翰林中所不可无者,将大用之矣。”会卒,帝嗟悼久之,谓侍臣曰:“曹子贞尽忠宣力,今亡矣,可赐赙钞五千缗。”赠政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文献。诗文四十卷,号《超然集》。二子:伟,仪。

——《元史》

曹元用(1268年——1330年),字子贞。祖籍阳谷阿城,后迁居汶上大张村(今属嘉祥县)。曹元用天资聪敏,性格开朗,幼好读书,过目不忘,每夜读书,常通宵达旦。父亲怕他因此得病,就不断地阻止他,他却用衣蔽住窗子,在房内默读。

后来,曹元用游学到元朝首都。当时朝中文坛领袖是翰林承旨阎复。作为名满天下的著名学者,阎复从不轻易称赞后学。曹元用拜见他时,他拿出自己的文章给曹元用看,曹元用并不因为阎复是大学者而惧怕和一味恭维,他如实地谈了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并指出了文中的缺憾。此举令阎复大为惊异,十分佩服这个有胆、有才、有识的青年,马上推荐他担任了翰林国史院编修。曹元用踏入仕途后,先后担任过中书省右司掾、礼部主事、尚书省员外郎、太常礼仪院经历、翰林待制、直学士、礼部尚书兼经筵官、中奉大夫侍讲学士兼经筵官等职。

曹元用一直在朝堂为官,对元朝典章制度建设贡献很大。他针对翰林院不少人无才无守、混禄保位的情况,提出翰林考选的建议,择优录用,不合格者要降调使用。他的建议被朝廷采用,翰林院所有人员都参加了严格的考试。通过考试,选拔了真才,裁汰了庸劣之员,翰林院真正成了人才荟集之地。

泰定年间,一班蒙古王公提出废除科举。曹元用向皇帝指出:方今天下已定,文治昌明,应当鼓励有知识、有才能的人效忠国家,万万不可阻塞他们的报国之途,否则,必将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他的坚持下,科举未罢。曹元用和其他汉族官僚还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修订,注意约束蒙古、色目贵族科场舞弊,使元朝科举逐渐走上正规化。

泰定三年(1326年)夏,发生日食、地震、星变,皇帝诏令廷臣商议消灾之策,曹元用提出:避免天灾的惟一办法,就是不讲空话,务求实际,实行德政。具体说就是:节省一切不应开支的费用,选拔贤能者为各地守令,抚恤贫民,祭祀天地,禁止佛事,停止不必要的一切筑建工程以减轻人民负担,慎重地实行赏罚以鼓励和惩罚士民。这些意见都切合实际,有利于清除当时政治中的弊端。他还论及科举取士之法,认为应当革除冒名顶替,严格进行考核,使得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任用。这些意见朝廷都予以肯定。

曹元用为人刚正不阿,识大体、顾大局、有主见。至治三年(1323年),赤斤铁木儿叛乱,乘元帝不在京师之机攻进京城,掳走两院大学士北逃。许多人跟着走了,曹元用坚决不走。他说:“此为乱贼之叛,我宁死也不离开京师!”不几天,官军平定了叛乱,朝野上下无不佩服曹元用的胆识。

天历二年(1329年),曹元用代表皇帝到曲阜孔子庙举行祭祀,回来献上孔子像及所撰的代祀记,元文宗非常高兴。

次年,曹元用去世,皇帝哀悼了很长时间,告诉侍臣说:“曹元用尽忠竭力,现在死了,应当赐赙钞五千缗(一千文)。”又追封为政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东平郡公,谥号文献。

曹元用一生著述甚丰。有诗文集《超然集》40卷行世。许多学者名臣出自他的门下。当时,他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并称为“三俊”。

六百多年后的1974年秋,嘉祥县梁宝寺公社石林大队社员,在农田建设挖水渠时,于村西距地表两米左右处,掘出元代通奉大夫曹元用及其夫人郭氏墓志两合。1981年10月,在上述位置又发现积炭并将墓顶暴露,为了不使该墓遭到破坏,1982年5月22日,在嘉祥县文管所配合下,由山东省济宁地区派人进行了现场调查和紧急清理。该墓位于嘉祥县石林村西,东距京杭运河约5公里,南距桑科集约6公里。

《明史》中的吏部尚书吴岳

吴岳,字汝乔,汶上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郎中。督饷宣府,吏进羡金数千,拒之。出知庐州府。税课岁万金,例输府,岳以代邮传费。西山薪故供官爨,岳弛以利民。以忧去。服除,改保定,治如庐州。历山西副使、浙江参政、湖广按察使、山西右布政使,并以清静得民。

迁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奏裁征发冗费十六七,民力遂宽。甫浃岁,引疾去。久之 ,以贵州巡抚征。寻进左副都御史,协理院事。

隆庆元年,历吏部左、右侍郎。京察竣,给事中胡应嘉有所申救。岳诣内阁抗声曰:“科臣敢留考察罢黜官,有故事乎?”应嘉遂得谴。迁南京礼部尚书,就改吏部。抑浮薄,杜侥幸,南都缙绅惮之。上疏陈六事,帝颇纳其言。寻改兵部参赞机务,未上,病卒,诏赠太子太保,谥介肃。

岳清望冠一时,禔躬严整。尚书马森言平生见廉节士二人,岳与谭大初耳。岳知庐州时,王延守苏州,以公事遇京口。岳召为金山游,携酒一缶,肉一斤,菜数束。廷笑日:“止是乎?”岳亦笑日:“足供我两人食矣。”欢竞日而还。去庐日,假一盖御雨,至即命还之。

——《明史》

不说其吏政功绩,两个朋友偶遇,带多少酒菜这样的典故也写进了《明史》。借用一把雨伞,用过又还了,也写进了《明史》。主人公该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吴岳(1501——1570) 字汝乔,汶上南旺镇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保定知府、山西布政使、贵州巡抚、吏部左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职。

在汶上县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县不大四尚书。“四尚书”说的是明代嘉靖年间汶上籍的户部尚书王杲、兵部尚书路迎,隆庆年间的南京吏部尚书吴岳,万历年间的工部尚书郭朝宾。他们任尚书的时间前后相差仅三十二年。王杲、路迎又是小时的同学,并且同朝为尚书。

这四人一直是汶上人的骄傲。

而其中的吏部尚书吴岳以廉洁为民著称于世,至今都是乡人的典范。

他为官清正廉明,操守始终如一,向为史志典籍所称赞。升户部郎中不久,即被派往宣府督饷。宣府为明朝重要的九边之一,兵多将广,乱事层出。时有一刁钻下属,见吴岳大权在握,以“金数千”相贿,并诡称:“此乃一点小小节余,不在账目,更无人知。”吴岳勃然动怒,斥责道:“节余银两,无不来自百姓,我不劳而获之,为天理所不容!”当即奏明此事,予以查处。

知庐州(今合肥)时,他首先免去部分吏役仆从,带头去做杂役事务,以此锻炼自己的吃苦能力。一日,在京口偶遇同科进士苏州知府王廷。老友相见,分外亲热,两人决定去金山一游。起程时,王廷见吴岳只提酒一瓶、肉一斤和些许菜蔬。戏问:“就带这么点?”吴岳笑而答道:“这些,足够咱俩吃的了。”离开庐州的时候,可巧那天下起了雨,就借了一把雨伞遮雨,到了地方马上安排人归还。三朝元老户部尚书马森曾赞扬说:“我平生见到的真正清廉节操之士只有两位,第一位当推吴岳。”

任地方官期间,每年收纳“数万金”官税,由于他花销有度,多有节余。他将这笔钱用于兴办当地邮传驿馆等公益事业,从不染指分文。山林昆木,历来只供官用,他感到不尽合理,便大胆宣布:百姓同样有开采使用共享的权利!巡抚保定等六府时,他一一记录了官府所征费用项目和百姓收支情况,发现杂税太多,百姓难以负担,便奏请皇帝,减去“十之六七”。百姓争相传颂,呼之为“吴青天”。隆庆元年(1567),他以吏部左右侍郎受命考察京城职官。发现给事中胡应嘉滥用职权,大肆安插同乡私党,甚至将因过罢黜者,重新委以重任。吴岳当即奏请皇帝查处。但其奏折却被跟胡应嘉有瓜葛的中书院扣押。吴岳察知,愤然向内阁府申诉道:“请阁老们查查,有无把因过罢黜的职官,不经考察再委以重任的?我们一定不要因此而丧失国家的威信啊!”阁臣们为一身正气的吴岳所震动,立即查责了中书院,处分了胡应嘉。其后,吴岳被委以南京礼部尚书,不久改任吏部。他“抑浮薄,杜侥幸,南都缙绅惮之”。他下令印发《会约》《礼考》等书,对官吏进行正面教育;同时认真调查总结官场弊端,既而“上疏陈六事。帝颇纳其言”。

他为朝廷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其间曾积劳成疾,回家养病数年。身体康复后,朝廷念其政绩和功德重新起用。

隆庆四年(1570年),吴岳赴京上任,途经家乡南旺,在此小住。当地贤达和亲朋故交纷纷前来看望和叙旧,时家中仅有草房数间,无法待客,只好寄住于寺院。不料竟于此身染重病。临终前,他将子孙召至床前,说:“我死后,不要接受皇上的抚恤,也不要接受皇上的恩赐。”

这或许是上天的安排,让这位忠义之士叶落归根,回归故土,永远与乡人团聚。吴岳死后,皇帝派员营葬,谥号介肃。孔子后裔孔胤植亲撰《蜀山介肃公行述匾记》褒其品德:其学以诚意为本,以慎独为功夫,躬行践实,而不事剿说,不愧屋漏,而此心终日如对神明。居官内严而外宽,法度如吏,巨奸竦肩。

吴岳善诗词,有《望湖》一卷行于世。文风深沉典雅,不尚辞藻,尤以自我炫耀为耻。其七言绝句大多清新自然,诗意显豁。写景抒情,托物言志,各具特色。律诗则音律谐和,对仗工整,述事清晰条理,状物形象鲜明,即景即情,就事议论,自然妥帖。他的酬答诗,有忆旧、有寄思、有言心、有劝慰,也有祝福,情真意实,隐居者的心态,年迈人的情态,全都跃然纸上。

《清史稿》中的窝窝进士仲永檀

美哉窝窝兮,天地之所产,人力之所造,内二外八,纤手成就,远望似将军之帽,近看似染靛紫袍,似馒头而无底,似烧饼而又高。窝窝头仰面大笑,俺今日哪比往朝!运未至暂且藏头,即得时再显荣耀。

…………

且慢说今人看重我,就是那古人也把我当作至宝。称我为救驾的将军,其实我的本领更高。我不到,大舜、伊尹耕过荒郊;伯夷、叔齐采薇,首阳饿殍;我不到,梁武帝饿死台城,孔子绝粉,从者愠恼;我不到,赵武灵王绿林求卵,伍子胥丹阳吹箫;我不到,朱买臣难挑柴担,吕蒙正忍饥寒窑。世上人往往轻我、笑我,惹得我时常冷笑,笑得是,笑我者两手捧我,轻我者今才知道,得我之人整日面目不改;失我之人,三日容颜变了。请问知礼君子论一论,谁长谁短,谁低谁高?您连我窝窝头都不胜,还充什么人物,耍什么权威,弄什么腔调?

——《窝窝赋》

是谁为这种百姓食物作赋,而且作的这么好?

作者就是被称为窝窝进士的仲永檀。他就是因了这篇《窝窝赋》而被特批中了进士,真乃世所罕见。

仲永檀(?——1742),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人,孔子弟子仲子路第六十五世孙。幼年丧父,家中赤贫。渴望读书,但无力支付学资,就在私塾旁听。后因聪明异常被先生看中,得以免费听课,学业精进。大考之年,仲永檀进京赴考,并无任何盘缠,只带着母亲蒸好的一包袱窝窝头就上路了。在路上,遭到同路人的嫉妒和欺负,贻误了考期。来到京城,举目四望,一片茫然。他只得一边吃着从家里带来的窝窝头,一边卖诗文,攒路费,以便回去侍奉老母。大概得到了神助,他的诗文一落笔就不落俗套,活色生鲜,字字珠玑,令他自己都大为惊讶。尤其一篇《窝窝赋》更是流传于坊间,让人们反复抄写传阅。后来被微服私访的乾隆皇帝发现,了解了仲永檀的身世之后,钦点为进士。

从此仲永檀一步登天,旋即步入了官场。乾隆五年,仲永檀出任陕西道监察御史。这以后的事情都记载在《清史稿》里——

仲永檀,字襄西,山东济宁人。乾隆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五年,考选陕西道监察御史。疏请酌减上元灯火声乐,略言:“人君一日万几,一有暇逸之心,即启怠荒之渐。每岁上元前后,灯火声乐,日有进御。原酌量裁减,豫养清明之体。”上降旨,谓:“书云'不役耳目’,诗云'好乐无荒’,古圣贤垂训,朕所夙夜兢兢而不敢忽者。惟是岁时宴赏,庆典自古有之,况元正献岁,外藩蒙古朝觐有不可缺之典礼。朕踵旧制而行之,未尝有所增益。至於国家政事,朕仍如常综理,并未略有稽迟。永檀胸有所见,直陈无隐,是其可嘉处,朕亦知之。”

——《清史稿》

这段奏疏和圣谕是仲永檀建议皇帝酌减上元灯火声乐。乾隆皇帝看后,尽管不以为然,但还是因为仲永檀忠心为国,仍然褒扬他“胸有所见,直陈无隐,是其可嘉处”。

京师民俞君弼者,为工部凿匠,富无子。既死,其戚许秉义谋争产。内阁学士许王猷与同族,嘱招九卿会其丧,示声气,且首君弼有藏镪。步军统领鄂善以闻,诏严鞫,秉义论罪如律,并夺王猷职,旨戒饬九卿。六年,永檀奏:“风闻鄂善受俞氏贿万金,礼部侍郎吴家驹赴吊得其赀;又闻赴吊不仅九卿,大学士张廷玉以柬往,徐本、赵国麟俱亲会,詹事陈浩为奔走,谨据实密奏,备访查。”又言:“密奏留中事,外间旋得消息,此必有私通左右暗为宣泄者。权要有耳目,朝廷将不复有耳目矣。”疏入,上疑永檀妄言,命怡亲王,和亲王,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徐本,尚书讷亲、来保按治,摘永檀奏宣泄密奏留中果何事,又谓权要私通左右,此时无可私通之左右,亦无能私通左右之权要,诘何所见,命直陈。鄂善仆及居间纳赇者,皆承鄂善得俞氏贿,和亲王等以闻。上召和亲王、鄂尔泰、讷亲、来保同鄂善入见,上温谕导其言,鄂善乃承得白金千。上谕鄂善曰:“汝罪於律当绞。汝尝为大臣,不忍弃诸市。然汝亦何颜复立於人世乎?汝宜有以自处。”既又下和亲王等会大学士张廷玉、福敏、徐本,尚书海望,侍郎舒赫德详议,如上谕。乃命讷亲、来保持王大臣奏示鄂善,鄂善乃言未尝受赇。上因怒责鄂善欺罔,夺职下刑部,又命福敏、海望、舒赫德会鞫,论绞,上仍令赐死。家驹、浩并夺职。永檀答上询宣泄留中事,举吴士功密劾史贻直以对。和亲王等谘察大学士赵国麟等赴俞氏会丧虽无其事,然语有所自来。上乃奖永檀摘奸发伏,直陈无隐,擢佥都御史。

——《清史稿》

这段文字记述的是京城里死了一个叫俞君弼的凿匠。俞君弼生前曾供职于工部多年,参与过不少皇家工程的兴建,也积累了很多银两。他死后,没有儿子承继家产,其义婿许秉义早就垂涎三尺,妄想独占俞家财产。内阁学士许王猷与许秉义是同宗,许秉义便勾结许王猷,准备为俞君弼大办丧事,并遍邀公卿权臣,以此显摆,以声威压倒俞氏族人,从而实现其目的。出丧那天,许秉义付给前来参加会丧的诸臣五百到一千两银子不等,并许诺日后还要重谢。这样一来,连三朝元老张廷玉也差人送帖,大学士徐本亲自前往灵前跪拜,詹事府詹事陈浩为之奔走,陪丧数日。俞家宅前,一时车水马龙,达官贵人比肩接踵。丑闻传至朝廷,乾隆皇帝大为恼怒,遂派步军统领鄂善查办此案。结果,许秉义论罪如律,许王猷遭到革职,前往会丧的九卿大臣也都受到了一定的处分。鄂善的处理,看似公正,其实他暗中接受了俞家的贿赂。乾隆六年,仲永檀毅然奏疏,揭发了张廷玉、徐本等在俞君弼丧事中的丑闻以及鄂善的受贿行为。鄂善本系乾隆心腹,对于他的受贿,乾隆帝初闻大惊,继而不敢相信,以为仲永檀妄言,便命怡亲王、和亲王、大学士鄂尔泰、尚书纳亲、来保等大臣进一步查实。经过查究,坐实了鄂善的罪行。乾隆帝会同众亲王对鄂善进行当面审讯,鄂善承认自己得白银千两。其罪按律当判绞刑。但鄂善身为朝廷大臣,官位显赫,加之乾隆也心有不忍,只好令其自尽。后来,由于鄂善态度恶劣,终被绞决。仲永檀不畏强权,直陈无隐,受到皇帝嘉奖,被提拔为佥都御史。

仲永檀不断揭露官员的丑行,自然得罪了许多人。一些人也伺机向皇帝进言,列举仲永檀的过处。好在乾隆帝深明大义,多次使仲永檀免遭处罚。

佞臣们于是变着法儿地向皇帝吹风,终使仲永檀失去信任。乾隆七年,仲永檀因“结党营私、排挤异己”罪被革职拿办,投入监狱。不久,在极度忧愤中死于狱中。

《随园诗话》中的孔尚任

孔东堂演《桃花扇》曲本,有诗集若干,佳句云:“船冲宿鹭排樯起,灯引秋蚊入帐飞。”其他首未能称是。

——《随园诗话》

孔尚任是和《桃花扇》连在一起的。没人记得他在现实生活中的那些职务和曾经的荣光。

他是孔子六十四代孙,生于164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随园诗话》所载为东堂),别号岸堂。少年时期的孔尚任一心求取功名,21岁时应童子试,考取生员。30岁时前往济南参加岁考,未中。33岁时,典卖家中田产,捐得例监(国子监生)。31岁始,孔尚任于县北石门山中建孤云草堂,并在此读书著述。此间,他从亲友处听取轶闻,又从诸家记载中撷取史实,准备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传奇,实际上开始了著名戏剧《桃花扇》的酝酿和准备。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35岁的孔尚任迎来了好机遇。这年,他应衍圣公孔毓圻之请走出石门山,编修《家谱》和《阙里志》,监造礼乐祭器,为康熙帝玄烨第一次南巡祭孔做准备。次年,康熙亲自到曲阜祭孔。这是清朝一统中国之后的第一次尊孔大礼。

在这次众人瞩目的大场合上,孔尚任被推选为御前讲经人,在康熙面前亲讲《大学》,又引康熙观赏孔林圣迹,讲经与导览都深得朕意。因为康熙的赏识,孔尚任破格擢升为国子监博士,赴京就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孔尚任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出差淮阳,疏浚黄河。其间,他遍踏南明故地,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朝遗民交友谈心,加深了对南明兴亡的历史认知。在扬州,他登梅花岭,拜谒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拜明孝陵,游秦淮河,遍索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和复社名士侯方域的资料,还特地到栖霞山的白云庵,访问了后来被写进《桃花扇》的张瑶星道士。这些都成为创作《桃花扇》的重要素材。同时,在治水过程中,他目睹了河政的黑暗和官员的腐败,人民的疾苦和政事的艰难,创作诗歌600余首,编为《湖海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孔尚任回京。自此,孔尚任在政事之余,开始了《桃花扇》的创作。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孔尚任奉旨回曲阜,将康熙御笔“万世师表”匾额送回孔庙,并参加孔庙落成的祭祀典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孔尚任升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职务为宝泉局监铸。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升户部广东司员外郎。就在这时,经过十几年潜心创作,三易其稿的《桃花扇》终于脱稿面世,旋即轰动了京城。“王公荐绅,莫不借钞。”班社竞演,岁无虚日。此本不仅在京城频繁演出,而且流传到偏远的边地,“万山中,阻绝入境”,可见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如此盛况,自然惊动了圣上。康熙派内侍向孔尚任索取稿本,连夜展读。这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也不知触动了皇上的哪一根神经,几个月后,孔尚任以“疑案”被罢官。两年后,孔尚任带着他呕心沥血写就的《桃花扇》,回到了曲阜石门山中。

晚年的孔尚任在石门山中过着清寂贫困的生活。其中,他曾经往山西平阳、河南大梁、湖北武昌等地做过短期的漫游,并做过幕僚。但是,多数时间,他还是在他的孤云草堂看书赏景,与山石对话,和飞鸟嬉戏,向日月发问。

1718年,70岁的孔尚任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在曲阜郁郁离世,葬在孔林东北隅,树碑:“奉直大夫户部广东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

在世人心中,孔尚任不是一个官员,而是一个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在其创作盛年,孔尚任就在全国享有盛誉。和他同时代,有一个布衣作家洪升,历经十年,三易其稿,完成了著名戏剧《长生殿》,后来和孔尚任相似,因《长生殿》而被劾下狱,后离京返乡,落水而死。洪升与孔尚任并称为“南洪北孔”,二人共同抵达戏剧创作的最高峰。后来,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升的《长生殿》、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典戏曲”,不断重印,反复排演,而且走出国门,让不同肤色的人领略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厚重和神秘。

近年,曲阜人将《桃花扇》全文刻在了石门山的山石上,从此,《桃花扇》这部旷世名著将与孔尚任居住过的石门山同在。

孔尚任不仅著有《桃花扇》,还与顾采合著《小忽雷》传奇,并著有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


作者简介:孙继泉,山东省邹城市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首届十佳青年散文家,山东省第二批齐鲁文化之星,济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济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济宁市散文学会会长,邹城市作家协会主席,邹城市新闻中心副刊部主任,《邹城文艺》主编。散文《季节深处》收入《百年中国经典散文》。散文《生命的秘密》入选高一语文阅读教材。曾获孙犁文学奖、浩然文学奖、齐鲁散文奖、乔羽文艺奖、中国散文学会“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特等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中国作家》“金秋笔会”奖、《时代文学》优秀作品奖。散文《鲁南的月光》《带着朝露进城》《孟庙的树》《孟庙的苍鹭》《暮色孟子林》《太阳的馈赠》等多次入选高中语文试卷。出版散文集十八部。


(0)

相关推荐

  • 【姓氏研究】兰溪唐氏世系

    兰溪唐氏世系 先祖唐希颜,字国荣,号休复,唐建威度推官,于唐宣宗朝时为唐山令,自方城而避地余杭之杭山乡遂居焉.其孙仁恭为水部员外郎,生四子,长涣,次渭,三润,幼洙.出仕四处,随任所居.分为四派,涣公绍 ...

  • 存馀堂诗话(二)

    <存馀堂诗话>朱承爵  烟霏笺校 朱承爵.字子儋,号舜城漫士,又号左庵.江阴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其先世为江西婺源籍.一生颇好藏书,卒于嘉靖六年.有<存余堂诗话>.< ...

  • 吴兴沈氏文化研究资料汇编(第23期)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四十一_沈氏篇  (宋) 章定撰 钦定四库全书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四十一 (宋)章定 撰 沈[七百五十四] 姓纂周文王第十子聃季食采于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舆沈亭即沈子国 ...

  • 【文氏文化】历代名贤赠文征明诗文选录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优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刘民作品丨病中忆旧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早春二月. 做了一次手术.出院时,医生叮嘱,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楚晖作品丨天涯一杯酒,为君慰风尘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天涯一杯酒 ,为君慰风尘.风雨人生路,红尘遇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张水源作品丨走进武夷寻初恋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老大不小的一对男女,在长辈的撮合下,简朴地成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柳生魁作品丨行走在青城古镇的时光里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暮春时节的黄河流经这里,河面浩渺,水流清澈,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韦斯琴作品丨花田往事(外二篇)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昨晚,一学员在群里发了几张紫云英花田的图片.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柴荣君作品丨朝行晚思读日月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半年的时间,混轮着过去.仿佛这半生,也是混轮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褚福海作品丨相帮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跨进辛丑门槛四月余,内人的两位耄耋亲眷先后辞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李贵银作品丨斑竹情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闻名遐迩的君山,本是国营君山农场境内的宝地,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刘存根作品丨落花有声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春天还是来了. 为了避疫而徘徊于斗室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