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如何领悟真正的道呢?
我们继续来聊老子的《道德经》:太初之道。
在《道德经》第14篇以及之后的几篇中,老子对“道”的描述,试图让大家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道,但因为“道”是无法言说,也无法命名的。
比如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看不见的叫做“夷”,听不见的叫做“希”,摸不着的叫做“微”,道是混合一体的,“道”既没有形体,也没有颜色和声音,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
“道”超越了人类一切感官,我们无法感知,却又无处不在,那我们如何去把握“道”呢?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他在古希腊第一次区分了:现象和本质。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提出,世界是分为:“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
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和更加本质的世界;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微弱的影子。
柏拉图用了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他说,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
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
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理性世界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奠定了西方此后两千多年的基本思想,所以,著名的哲学家怀特海说:两年前的西方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的注脚而已。
其实在东方的道家思想,也有类似的隐喻,道是人类无法用眼耳鼻舌身感知的,是在我们的感官经验之外的东西,是表现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它主宰着这个世间万物的运行。
就像老子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说,你想迎着它,却看不到它;你想追随它,也望不见它。秉持着这种亘古就存在的道,可以驾驭万事万物。能够了解这种亘古存在的道,你就领悟道了。
其实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都渴望看清楚这个世界的真相,普遍认为这个现象的世界背后或者之上,应该有有某种更加强大,更加本质的东西主宰着,而人类的好奇心不断驱使着一代又一代的智者、思想家、科学家们去探索追寻。好奇心是人类科学之母,就像爱因斯坦说:我没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是保持了我持续不断的好奇心。
一 End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