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家长需要做到这几点
本文共5429字,仔细阅读需14分钟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
童行书院是为3-12岁儿童提供系统性同时教育的课外学院,致力于成为儿童通识教育的引领者。
约翰 · 霍特提出:最合适的学习方式,是给予孩子自由和时间,让孩子主动学习,而教育能做的,是对孩子充满信心和提供指导帮助。
今天的分享我会结合另一本书叫做《孩子如何学习》一起来分享,分享将分成四部分:
1、学习是孩子的本能;
2、孩子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3、引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
4、什么才是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
学习是孩子的本能
学习是孩子的本能,人在孩子阶段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学习机制,在这个学习机制之内,孩子需要在时间的发酵之下一步一步地构建自己的学习图景,其实就像科学家做科学研究一样,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地找到正确答案,而是需要不断纠错、改正、修改、拓展之后,循序渐进地接近真理。
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学习,不同的场景下,哪怕是游戏,他们也是在自己周边的世界空间里探索新知,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一切。
比如,往往老二比老大心智高,这是因为老二要努力想办法在父母不在的场景里从老大那里用智慧争取玩具的使用权、游戏的参与权、活动的发言权等,老二的心智比老大得到了更多的锻炼。
这个解释令我恍然大悟,不知道当你知道老大与老二的心智区别并非完全是性格使然,而是有大量锻炼的成分在,你是否也会发出跟作者一样的感慨:孩子学习的发生,就像吃饭一样自然。
孩子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童年”这个词儿不是一直都有的,也就意味着用成人的方式理解孩子也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对孩子来说他们需要解构这个整体的世界,并将世界解构成独立的部分,就像孩子最早的时候用嘴巴去感知单个的不同的事物,就是想逐步将世界解构,然后慢慢理解和区别“你我他”……
那么孩子在慢慢理解世界和认识自己,以及在积累自己的学习资本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呢?
1
社会性障碍
孩子需要对世界整体先进行拆解解构,再将信息组装成理解后的整体模块。
因为孩子小很多动作不够灵巧,会特别容易犯错儿,比如打碎了杯子,弄坏了文具,搞脏了衣服、整坏了家里的某个物件儿……这些往往被家长当作不小心或者故意或者毛躁,但事实上是孩子小动作本身还不够灵巧造成的,并非孩子各种“故意”。
2
家长的不正当干预
干预1:强迫
很多家长会在游戏中教育,但是孩子表达说想好好玩游戏而已,节奏不想被打乱,而我就犯过这样的错误,比如在我家孩子们玩“叠叠乐”游戏中,我想让他们一边玩一边思考一下建筑结构以及力学规律,并且“强迫”他们暂停想一想,结果就被“制止”且“集体轰炸”了,制止之后也好,剩下的就是单纯地一起玩一起嗨,反而他们自己边玩边讨论这里边的平衡关系、力的作用等。
干预2:纠正
孩子如果有错题,家长就会立即帮助孩子纠正,其实歪的不离谱就没关系,不是所有错误都是现场立即“扶直”了,要给到孩子学习和进步的时间过程。
干预3:安排计划
有的家长往往上午几点几分学什么下午几点几分学什么,都帮孩子安排好了,但是计划最好是一起制定,而非家长单独制定,家长单独制定,孩子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既然有人安排,自己还干嘛费劲安排呢。
但是如果一起计划,家长起到帮助引导与梳理就非常好了,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制定计划的能力,也可以增加锻炼孩子任务拆解以及主动思考的机会。
这张图就是在今年暑假将要结束前,我帮助我家孩子一起梳理的。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没有日程,不需要向更多人汇报提交的计划整理书(我家孩子说他自己能看懂就行)。
在这个过程中,他用自己发明的简写方式列出还未完成的作业,同时在脑子里列出了时间方案,方案我看不见,也不告诉我,但这都没关系,只要他心中有时间规划有方案就好,我只是对他持有信任态度。
整个过程,我没有直接帮助列计划,我只说了这样几句:语文还有哪些作业没完成?写出来,还有几篇或者几份没写,也写出来,数学呢?英语呢?还有其他的作业吗?
▲三张英语预习卡
最后开学时间到,虽然没有全部完成,但也已经完成了90%,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没完成的部分自己承担后果。所以不要代替孩子做决定、列计划,要将学习的机会还给孩子,做不到的下次继续就好。
引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
当将独立的事物个体与自己相关,孩子才会逐渐产生学习的动力,那么对孩子来说什么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呢?作者提到三个学习动力:好奇心、表达自己、证明自己,咱们分别来看一看。
1
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本能,它是人类独有的现象,是人类行为一个基本的驱动力。
达尔文说过,灵长类动物有性、食物和居住地三个驱动力,人会多出一个驱动力,就是好奇心,也就是说小猫小狗到处闻来闻去,可能是为了寻找食物,也可能是为了寻找性伴侣,还可能是寻找住在哪里,但是人类还会抬头看星空,思考星空的广阔。
但是好奇心到底是什么,好奇心来源又是什么呢?
孩子盯着地上的蚂蚁是好奇心,喜欢玩密室逃脱也是好奇心,问十万个为什么还是好奇心……
孩子天生有好奇心,但未必能一直保持,这是因为好奇心其实是一个反馈系统,当得到回应和鼓励,好奇心就会维持及增强,否则,若被无视甚至批判,好奇心甚至创造力就会被减损。
一个做教育戏剧的朋友告诉我说,她教过那么多孩子,发现但凡说“这个道具是假的、那个事情不是真实的……”,那么这个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多数是被家长“打压”消磨掉的。
有一天我把家里最后一个橘子给到正在玩玩具枪的我家娃,他顺手接过去就插在了枪头上,然后说,妈妈你看,完美橘子消音枪一个,这个脑洞也是绝了,后来又把橘子全部插进去,秒变橘子弹夹,好吧,牺牲了一小只橘子,成就了一个好奇脑洞也值了。
2
表达自己
在吴军老师看来,理解他人和表达自己体现的是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底层通用能力。
如果大家留心,会发现,孩子们会在家长说话的时候,竖着耳朵倾听大人们在说什么,这其实是孩子在努力地理解他人和搜集信息表达自己。
也只有表达自己,才能向他人同步自己的需求,相互看见是需要首先看见需求的,人是社会化动物,需要通过交流表达需求来增进相互之间的协作与沟通。
3
证明自己
随着孩子理解他人与认知自己越来越多,通过完成某个事件来证明自己可以,也会越来越迫切。
我经常拿我家以及附近的孩子做观察对象,我家孩子向我描述了他的学习动力、好奇心、表达自己和证明自己是怎么回事。
这三条动力来源中,我自己最喜欢好奇心这一点,要永远对外界保持好奇心,甚至对自己保持好奇心, 这是行动的最根本动力。
著名导演王潮歌就随时对自己和世界保持着无尽的好奇心,她设计了“印象”、“又见”、“只有”诸多系列戏剧,她把自己的角色叫做总构想,已经超越了导演这个称呼。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要保持这种积极的好奇心,作为成人,更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什么才是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
什么才是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问孩子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给大家看看一个六年级女孩儿希望家里人怎么帮助她。
这个小姑娘的意思是,希望家长能给到更多的宽容自由鼓励,希望被看到被信任被肯定,而不是监督压力催促等,她需要有她自己的节奏,她需要大人接纳她支持她,然后才是如何进步,这样她会比较舒服,也比较容易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约翰 · 霍特的《孩子是如何学习的》整本书都在告诉我们,只有充分调动起孩子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才是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陪伴孩子好好学习呢?
在这里,站在妈妈的角度分享三点切身感受:调整身份角色,修正陪伴目标,讲究方式方法。
1
调整身份
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这样把父母的身份角色从家长、教练、老师转换成朋友、助手、伙伴与盟友,不管发生什么,家长都和孩子站在一起,也就是把关系从“家长上孩子下”调整成“你左我右”,家长是来帮助孩子打怪升级的,不仅仅是监视、监督和鞭策的。
2
修正目标
想一想,我们之前的陪伴与关心重点,是作业还是学习?
要知道,我们管理的不应该仅仅是孩子当下的作业,还要管理孩子的长期学习,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孩子掌握当下的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孩子的素养技能。
所以将视线放高一个边界,眼下的错题与小毛病就都不是事儿,让焦虑与烦躁少一些再少一些。
3
讲究方法
要想长远管理孩子的学习,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需要一些长期有效的方法,这里分享几点小tips。
(1)从结构上了解孩子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会
从结构上了解孩子学习状态,就要跟孩子一起模块化分析学习。
比如,一个口才专业的妈妈告诉我,孩子在自己影响下表达能力很强,作文写得也不错,但就是语文成绩不高,开始以为她培养的表达是现实情境的表达,语文试卷里的阅读理解是非现实的短文场景,估计孩子会失分在这里,但当她一套一套研究孩子的卷子之后,才发现是孩子词汇量丢掉了很多分数,于是她就想办法补充孩子的词汇量。
(2)阅读相关传记生平,增加对话的质量与时长,帮助知识拓展
家长自己阅读孩子教材里边的相关作者的生平,以及名人传记,通过故事分享的形式,融进到与孩子平日的聊天过程中,增加沟通质量,也帮助孩子进行知识拓展。
这条也是我一直在做,也比较好用的方法,我会在上学、放学、睡觉前等任何可以互动的碎片化时间内“植入”故事,冰心、海明威、华兹华斯、麦克阿瑟……等等,有时候分享完过了些时日之后我忘记了,他还记得,问他咋知道的,他说你讲过呀。
(3)遇到单个难题,请孩子认真读题,答案往往藏在题目中
遇到难题,不要及时帮孩子解题,而是首先要引导孩子自己解决,大声读题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答案往往在题目当中。
(4)帮着细分任务,建立过程小目标,创造自我比赛的竞争成就感
孩子喜欢比赛,如果没有对手,自己就可以是对手,那么通过拆解任务,完成一个一个小目标的方式,可以创造自我比赛的竞争感。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会收获一份成就感,这个小小的成就感会帮助指引孩子一步一步完成所有的任务。
(5)改变督促学习的语言表达,从质问到具体要求
这一点尤其重要,改变话语,听者的感受就会大不一样。
比如下面这些表达,就会让孩子感受到批评和指责:
为什么会做这么慢?
这么久怎么才做这么一点儿?
你能不能快点儿做?
你就不能认真写字吗?
你就不能好好动动脑筋吗?
讲了这么多次为什么还记不住?
怎么这么笨?就不能上点儿心吗?
脑子里面到底在想什么?
怎么又错了?
如果以上表述稍做一下变更调整,把具体要求说明确,但态度依然坚定,听起来埋怨意味儿就会大大减少:
快点儿做,别磨蹭了,抓紧时间,8点之前必须做完!
认真点儿写字!
自己动脑筋好好想想!
专心点儿,要注意力集中!
上课要认真听讲,别开小差!
快点儿把作业本拿出来!
给你1分钟,把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今天要完成的作业全部拿出来,放在桌子上
……
最近我也在用“改善语音表达”这个策略,它跟故事形式分享人物传记一样好用。
比如,我家娃最近上学老抄近路,我则喜欢走大路,因为近路土路很泥泞(最近总下雨)大路砖路很干净,拗不过他,一开始我说“哎呀,你真是懒得够呛”,孩子就很不开心,我要是换成“哎呀,懒人办法真多”,他就开心得眉毛都飞起来了,于是我们每天早上抄近路就大笑着重复“懒人办法多”。
在跟孩子沟通过程中,要选择情感沟通,而非暴力沟通,在这里提一嘴非暴力沟通的要点:描述观察的事实,不做评论;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说想法;说明自己的需要,不是问责;提出自己的请求,不是命令。
总之,孩子阶段是天生的学习阶段,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吸收和学习,只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遭遇一些社会性的障碍以及会受到来自成人的各种干预。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不抑制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办法创造一些让孩子表达和证明自己的机会,以及调整陪伴者的身份角色,跟孩子站在同一高度,修正管理作业到管理学习,同时积累一定的引导陪伴孩子的小方法,那么就会逐渐启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陪伴。
其实,父母和所有成年人天生都具备帮助孩子学习的能力,只是咱们跟孩子学东西一样,也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锻炼和习得。所以慢慢来,陪伴孩子学习也需要时间练习。
最后用《礼记·学记》里的一句话,作为分享的结束: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希望每一位看文章的你都能从这本书的分享中有所启发,让咱们做好各种准备,在“双减”之下付出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时间,帮助孩子扩展思维、掌握学习结构、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童行书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think deep)。
来源 | 童行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