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世家(一)——李姓的由来
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觅其当今华夏姓氏的总数不下3000余个。然而,姓氏的渊源及变革宛如一部浩瀚的历史长卷,既宏伟多奇,又斑斓多彩。神州华夏的各姓子孙无不对自己姓氏中的先祖的显赫业绩及对祖国文化的奉献深感自豪,无不对自己的姓氏视之珍宝,深爱不已。同时,不论是谁,无不渴求寻觅各姓氏的起源之根。
据史料所载,远古的华夏民族在母系社会时,“但知有母,不知有父”(《白虎通义》)。那时姓氏是以母系为中心,其子女只知道谁是自己的母亲,不知谁是自己的父亲。即使是三皇五帝,古文献也只载其母,而无父亲的记载。故远古的姓也多以“女”旁。如“姚”、“姬”、“姒”、“姜”、“妫”、“嬉”等姓见于古文献。《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为:“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直到今日,“姓”字依然由“女”、“生”二字组成,保留着母系制的遗痕。
随着生产和生活的发展,父系制逐渐取代了母系制,人们对直接亲系的无限制的乱交产生了新的认识,发现同一血统的交合不利于后代的繁衍,提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的进化原理,于是不同血统的各个氏族逐渐形成自己的家族体系,姓也随之分成若干分支。天子以国为姓;望族则以“赐姓”、“封地”、“官职”为姓;平民则以“居住地”、“排行”、“技艺”为姓。
二、
千百年来,姓氏随着历史的变革,人口的繁衍发展成中华民族至今的3000余个不同的姓氏。过去,人们习惯说“张王刘李陈,天下一半人”。说的是这几个姓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然现在,李姓是当今中国数一的大姓,近两次的全国人口普查排百家姓第一。在全国汉族姓氏中,李姓人口有1亿322万人,占汉族人口的7.94%;在世界上,李姓人数若站成一排,可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氏图腾
说到李姓的产生,其古籍记载有九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
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指李为姓说。《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第三种说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第四种说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第五种说法:李树图腾说。直至今天,在我国个别少数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事例。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猫氏、水鸟氏和虎氏等。《东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第六种说法: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第七种说法: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高亨进一步考证,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曾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等人皆举其姓,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第八种说法: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第九种说法: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三、
在全世界李姓人口中,自称为“陇西人”的占相当大的比例,陇西为李氏发祥地,而陇西李氏祖籍地就在今甘肃省临洮县。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临洮,战国后称狄道,是人文始祖伏羲后裔的食邑地。周朝称陇西邑。自秦献公(公元前384年)灭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县,为临洮建县之始。从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陇西郡的郡治就在狄道。战国秦长城的西端起首就在今临洮县的三十里墩。从战国到秦汉近五百年间狄道一直就是陇西郡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地域约为今日甘肃中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的广大区域。这就是说,那时的陇西,是以狄道为治所的陇西郡辖地。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老子的曾孙叫李昙,李昙的儿子叫李崇。李崇“建功北狄道讨西羌”,“受封南郑家素昌(狄道)”,在秦时曾任陇西郡守,驻防郡治狄道(今临洮)。李崇就是为后世所称颂的李氏陇西房始祖。这样,从老子西行飞升临洮,到老子九世孙李崇以后,就开始有了“陇西房”李氏,即“陇西李氏”。
李氏七十八世祖雍繁衍七十九世祖有二:一为伦。世祖伦公以下三世,时处五胡十六国并存时期,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各割据政权互相攻伐,黎民居无定所,至今,世祖伦公以下三世远祖史无可考,只载有伦公之五世孙讳文度公(即八十四世祖),西凉时官为安定太守。历隋至唐,远祖元慎公(即八十九世祖)随高祖李渊取天下,以军功赠洛阳刺史,乃文度公八世孙。又元慎公下传六世,有孙讳晟公(即九十四世祖)字良器,唐德宗时,反贼朱此作乱,率众以围京师,晟公自武功县率师勤王,经八次激战终败贼党,以复长安。因功受封西平郡王。
贞元四年诏封晟公立五庙,五年九月赐图形凌烟阁,贞元癸酉(公元793年)八月初四日薨,寿六十七,赠太师,谥“忠武”,十二月十六日葬高陵县(陕西)奉政原。配张氏,赠肖国夫人,先卒,继配郑国夫人杜氏祔焉。
晟公生子十五,有十二儿子掌握了兵权,其子中,有几人颇有名望,他们是李愿、李宪、李愬、李听。因功高震主,在贞元三年皇帝剥夺了李晟的兵权,其十二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宪因此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任刺史。其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见,都以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号。
西平堂李氏,其开山祖虽然是宪公,但是,其后裔供奉其父西平郡王晟公为一世祖。七十八世祖雍公的另一子为柔,其后十世孙为渊,即唐高祖。所以“西平堂”李氏一支,属“陇西房”,但不是唐王朝之李氏皇族。
四、
据江陵县沙岗镇老家纂修的《李氏族谱》记载:本支李姓者由“子政”公(不知此公为“西平堂”一世祖晟公的几世孙)自江西南昌(也称豫章。所谓豫章郡,即今江西省,这也是广义而言的豫章概念。狭义而言,豫章指今南昌地区一带)迁四川成都,宋徽宗年间(公元1100--1125年)身任荆州参军,遂落籍石堰垸大花台,即今江陵沙岗白露湖西。越数年迁方乐寺,在石堰垸北迁祖失考,没则仍葬故居,所谓大花坟是也,方乐人指为即柘(zhe)树湾坟。其子“又富”任黄州教授葬于子政公旁,至今前后茔地五亩六分四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