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无恒,一事无成:缺乏恒心的人,需要做到三个改变
关于恒
晚清名臣曾国藩,他的书房名字叫做'求阙',阙字意为欠缺。从年轻到年老,曾国藩一直在生活在自我检讨中,用自我检讨让自己保持清醒。
曾国藩喜欢观察周围之人,发现周围人有人几年就可以做到平步青云,有人却半生碌碌无为。
曾国藩认为造成二者差异最大的原因,在乎一个'恒'字,他说'无恒心,则无所成'。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恒心则万事难成。
这样的论断是非常准确的,无论做何事欲达其目标必然心中有恒,心中有恒则知进退懂权衡愿努力。若只坐享其成则黄粱一梦矣。
所以看一个人是否是'潜力股',不是看他此刻是否努力或者是否有强大的人脉关系,而是看此人是否有恒心。
有恒心则不畏困难万事可成,没恒心即使坐拥金山也庸碌无为。而对于缺乏恒心之人来说,需要作出三个改变,才能避免人生庸碌。
一,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曾国藩在《诫子书》中写道:'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意思就是说只有心中有敬畏之心才会牢牢记住慎独,心中时刻存有危机感不会得意忘形。
在顺境中守规矩知礼节,不胡作非为;在逆境中独善其身,不战战兢兢,勇于挑战,方能胸怀四海放任九州。
无数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那种不去努力一味靠等类型的人,迟早要被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俗话说得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缺乏恒心之人对待生活,永远是浮皮潦草,点到为止,用这种马虎且不专心的态度去面对生活,那么生活也只好对你马马虎虎凑合了事。对人生要保持敬畏之心,你心怀敬畏,则生活同等敬畏你。
对生活充满敬畏之心之人,往往心中有方圆分寸,他们知道人生坎坷路途遥远,不会轻易尝试做任何自己无法承受的事情。超出方圆分寸则隐忍不发,隐忍不发不代表懦弱,而是面对未来的态度。与其在路途中因为琐事耽搁,不如甩袖大笑而去。
没有敬畏之心之人很难有恒心。因为他们不知晓这句话'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二,莫问收获,但求耕耘
曾国藩有一句至理名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梁启超对这句话非常认同,他对儿子说'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傲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
凡成大事者不拘一时小节,不要今天才开始做一件福盈毕生的大事,第二天就去看看是否有收获。这样循环往复自己的恒心就遗失殆尽了。做大事一定要有恒心,但是恒心建立在豁达之上。
时刻告知自己不能有骄纵之心,这句话一直是曾国藩毕生最大的座右铭。如果一件事圆满了,但是却没有自己的功名利禄,也不要灰心丧气。因为老天是公平的,你不在乎外在的荣辱,则可以更加潜心做事,不受外界的影响和侵蚀。
我们日常做事情不要每天总想着回报、收获。每天思量为什么今天投入这么多,却收获这么少,人这辈子几十年光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无论如何衡量一件事情的得与失,都不是用一天两天来度量的。我们要想有恒心就要更多地想着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做透,辛勤耕耘总有收获。
三,治业专精,全神贯注
曾国藩对于专治业专精的看法是这样说的,他说:'凡看书只宜看一种,一种未毕而另换一种,则无恒之弊,终无一成;若同时并看数种,尤难有恒,将来必不能看毕一种,不可不戒。'
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上书浩如烟海,我们究其一生可能也无法纵观全局而且很难做到有恒心坚持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专精一门这样坚持下去日积月累方能就有成就。
我们当代人都有一个最大的通病—浮躁。尽管现代文明是一个讲速度的时代,但是人生不能求快更多需要求稳。就好像读书不能狼吞虎咽要细细品味一样,只有做到专心致志有恒心才能做到人生的真正的突破。
而“治业”专精又包含了专艺和专心两层意思,专艺则代表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任何事情都触类旁通,所以如果要有一番成就,必须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且矢志不移的用一生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才能做好。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虎头蛇尾永远也做不成大事。
专心则是指做大事一定要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杂念。如果成天这山望着那山高则无论如何也成了不了大事。
只有做到专一和专心才能具备有恒心的基础条件,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所坚持,不能好高骛远或只有三分钟的热度,那么人生会陷入下一个死循环。
赠言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做到有恒心很难,因为恒心是需要一个人的性格沉淀以后且具备上文的三个要素才能形成。但是恒心的核心就是不舍弃。
成功就像是一个路标,具体我们看起来近,走起来远。想达到目标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古话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发觉自己没有恒心就此刻开始努力还不迟,如果不做改变则人生虎头蛇尾人生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