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归隐的“山中宰相”陶弘景

龙虎山道教 昨天

尧舜“攻遂,身退,天之道”,之道”,为道家最好范例,亦是最能突显道家之情怀的行为。这“功遂身退”的情怀,亦被后世的道家所效法,东晋时有抱朴子——葛洪,南朝齐梁之际又有了陶弘景继之后尘。
他优哉游哉地挂冠于神武门,开创起一个“山中宰相”的局面,来成就其“功遂身退"之情怀。他亦以洞天《真诏》“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恰悦,不堪持赠君”这首诗,表明了其以“自在精神为自我领域"的心迹。
《真诏》之诗,即是为回答齐高帝的诏书而作,作此诗时,陶弘景已经隐居于茅山。高帝盼其出山辅政,才写诏书问其“山中何所有,君何恋而不返”。而陶弘景则答诗高妙,看似实实在在地回答了高帝的问题,但那白云悠悠、飘歌荡荡,何等空灵,何等自在,而“只可自恰悦”,然后在承接中轻轻一转,便将“我之所悦,非你帝王之所喜,还是我做我的隐居道士,你做你的帝王吧”之意表达清楚。整首诗毫不着力,率性而为。含答语于言外,蕴智慧于诗中,堪称诗中上品。由此可见,在陶弘景的身上流萤着的全都是道家尚自然之道遥情怀。在茅山元符万宁宫有一幅楹联,书写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这样的句子。这其间的“神仙”,指的是秦代李明及汉代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而“宰相”,则指的就是陶弘景。
陶弘景系当时著名的高道,亦集道教思想家、炼丹家、医药家、文学家、学者于一身,自称为“华阴隐居"。出身于南朝士族,10岁就读了《神仙传》、15岁就写了《寻山志》,并且从中表现出浓厚的隐逸志向。南朝宋末时,曾为诸王侍读,人齐任左卫殿中将军。29岁时师事陆修静弟子孙游岳,遍历名山,寻访仙药,并受符图经法。33岁初游茅山,遂生了归隐之心。于是,在齐武帝永明十年上表辞官,归隐于茅山,自此开始潜心修道。
永元三年雍州萧衍(梁武帝)于江陵地起兵,陶弘景知天命所归,遂派弟子前往假道奉表,表示拥戴,并于次年萧衍将代齐称帝之时,又以“梁”字为应运之符,令弟子前往献之,遂被萧衍定为国号。梁武帝即位后,屡请其出山,他便请来人给梁武帝带去一幅画。武帝展开观看,只见上面有两只水牛,一只自由自在地在青山绿水间吃草漫步,一只戴着金轭头。武帝观看后,明白他喜欢恬静自在,感叹之余,便不再相扰,不过但凡遇到大事,定派遣使臣前往茅山,向陶弘景咨询策略。正因为此,世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此外,陶弘景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画家。他工草隶,尤擅长行书:其行书师法钟繇、王羲之。其字体势形长,中心紧密,笔画舒展,疏密有致,自成一家。传世书法有《屈画帖》、《痤鹤铭》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