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 口热 口疮,一张方子横扫!治小毛病,也需大智慧,请体会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口臭三联征。

啥叫口臭三联征啊?这是我自己起的名字,主要症状就包括三个:口臭,口里冒热气,口腔溃疡此起彼伏。

这三件事儿,同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我跟你讲,那叫一个难受!

我给你说个真人真事儿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27岁,医案记载姓颜。

这个人,反反复复发作口腔溃疡,已经两年之久。各种方法都有尝试,效果不好。

最近这两天,刚刚愈合不久的口疮再次发作,而且疼痛异常。吃饭或者说话的时候,都感觉到很疼。另外,口中干渴,感觉从嘴巴里往外呼呼冒热气,而且口臭异常。他尝试过,朝手心呼一口气,再贴近鼻子一闻,好家伙,臭秽难忍。

这怎么办呢?既然毛病都两年未愈了,患者决定看中医,彻底把它根除了。

找谁呢?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马惠卿、章次公的高足,中医临床家朱良春。

当然了,就诊的当时,朱师在杏林的声望,还远不及后来的高。因为此案的初诊时间很早,是1977年的4月14日。

刻诊,见患者脉象弦滑、舌质红,舌苔薄黄,嘴巴里头有口腔溃疡4块。

在了解到患者的情况以后,朱师很快就开出一张方子。但见——

生石膏24克,生地15克,决明子12克,知母9克,怀牛膝9克,淡竹叶20片,大黄6克,甘草4克,一共是5剂,水煎服。

与此同时,朱师还嘱咐患者用一个外治法。这就是,用吴茱萸20克,研成细末,每次取4克,调成糊状,晚上的时候用纱布涂贴在两侧足心的涌泉穴上。到二天早晨摘下去,入睡时再贴上。这方法,要连用3天。

结果如何?患者用药以后,口疮很快就愈合了,而且口臭口热之感大大缓解。他自我感觉,嘴里头不那么“呼呼冒火”了。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我挑选其中主要的细节,为你解读如许。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在于胃阴亏耗,胃火上熏。

什么意思啊?明摆着——我们的嘴巴,连着脾胃。胃里有火,会很自然地反应到我们的嘴巴里来。这就好比自然界的火,总是往上窜一样。胃火一窜,就烧到嘴巴里。

胃火一烧,就会伤及我们的胃阴。胃阴虚,患者就会口干欲饮。胃火熏灼,我们嘴巴里就容易冒热气。胃热熏腐之下,我们就有口臭。口腔黏膜为热邪灼伤,所以总是出现口腔溃疡,怎么弄也弄不好。

另外,你再看患者的舌脉,舌红,苔薄黄,脉象弦滑,这些也都在提示我们,患者阴虚有热。

既然是胃阴亏耗,胃火上熏,那要想治疗,就直接清胃热、养胃阴呗!

我们看看当时朱良春前辈是怎么拟方的——

生石膏24克,生地15克,决明子12克,知母9克,怀牛膝9克,淡竹叶20片,大黄6克,甘草4克。

其中的生石膏,清胃热。决明子,清肝热。大黄,泄阳明大肠之热。竹叶利尿,令热邪从小便而出。总而言之,四味药,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帮助患者去火。当然,其中以生石膏最为主要。

此外,还要滋阴。怎么滋阴呢?生地、知母,这两味药可以滋阴,兼具清热之能。其中生地主滋养肾阴和心阴。知母主滋养肺胃之阴。

牛膝一味,可以引热下行,辅助降火。

如此一来,患者的主要问题,就都得到解决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吴茱萸研成细粉,外敷涌泉穴的做法。这个目的在于引火归元。

我把这个小医案给你说说,目的是让你明白,中医高手是怎么应对口热、口臭、口腔溃疡这个事儿的。

其实,类似这样的毛病,我们生活中是十分多见的。比如说文老师我本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就常常有此类困扰。还有的人,喜欢辛辣饮食,餐餐不离肉,烧烤不离手,时间长了,也会有此类毛病。当然,这里头,也和天生体质有关系。总而言之,胃阴不足、胃热蕴积,这是当代人在饮食失衡状态下,容易出现的问题。体现出来,就是口热、口臭、口疮。

对此,上文中朱师的配伍,可以说为我们树立了不错的样板。专业读者,不妨临摹研究。非专业读者,您也可以抄录下来,将来有机会,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我觉得,它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当然了,我们自己在平时,务必科学对待饮食。我个人的看法是,千万别吃得太香、太辣。肥甘厚味,适可而止。清淡饮食,才是根本。我们中国人讲究中庸。同样的,我们的身体,也要讲究平和、中庸、不寒不热。既然如此,你为啥非得把自己吃出火来呢?那不是违背规律的事儿吗?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