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作尧II过年为什么要回家【春节专题六篇】

年(春节)的概念

春节源于殷商时期岁末年初的祭神、祭祖活动,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年”的名称出现比较晚。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改“岁”称“招”,周代才称之为“年”。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发达而著称于世界的国度,“年”的时间概念最初就是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循环而逐步认识的。据记载,早在西周初年人们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庆丰收活动。

秦以前,各地各代历法不一。夏,以孟春之月(即现在阴历的正月)为岁首;商,以季年之月(即现在阴历的十二月)为正月;周,以仲年之月(即现在阴历的十一月)为岁首。秦代改用颛顼历,以建亥孟冬之月(今阴历的十月)为岁首。

汉武帝接受司马迁、邓平等人建议,作《太初历》,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后代对历法虽作过多次修订,但是基本都是以《太初历》为蓝本,中虽偶有波折,一直沿用。至民国引入西历,才有了元旦和春节之分。

春节(一)

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是中国人该好好继承的良俗……

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最隆重的、最喜欢的节日。中国人欢喜得到登峰造极、欢喜得无可比拟时,便说“跟过年似的”。

春节,那是全球华人共享的狂欢节,无论华人走到哪里这个节日都会让我们记住: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中国原生态的文化,能称之为民族文化的文化,几乎都在这腊月正月里诞生的,春联年画、社火、秧歌、泥塑、锣鼓、灯笼、鞭炮、焰火、舞龙舞狮、窗花剪纸、面人糖人……哪一样都是打着深深的春节烙印。

春节,是生机勃勃的春天节日。

春节(二)

春节是最美丽的字眼,因为它稀释了乡愁,象征着团聚。每逢新春佳节临近,游子将踏上返乡的路途,不远万里,只为那古老而温馨的情绪。“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话很能解释我们的“春节”。

过年图的是一种气氛,那气氛只有在家里才有;任凭千万里,旅途的劳累,都消磨不了似箭的归心。

春节浓缩了365年日子的欢乐和希冀,我们把美好的愿望写进对联里,良好祝愿短信里。

春节它传递着欢声和笑语,它是家人之间的情感纽带,积聚了很久的思想在这时候得到了释放。离开家的日子里,春节是“连绵词”,不管是现实还是梦里,我们都对它无比惦念……

春节(过年)为什么要回家

过年回家对中国人来说,其实不只是亲情之爱这么简单,在这民族众多的文化仪式中,这个记忆保存得最为强劲。经过数千年传承,它早已内化为人们的情感密码,即使不明白也已成为一种惯性行为。现在多把过年看作一种民俗,流传的也是一些民间传说。其实在古代,它首先是一种神圣而庄严的宗教仪式。

“年”这个字到周代才有,商时称年为“祀”,“祀”的意思就是旧时已过,要奉祀神灵祖先了,过年的习俗更源泉于此。“年”是一年时序变化之始,所以这个时节祭祀天地诸神,表示对天地敬畏……

因为家族宗祠和祖先墓地都在故乡,祭祀又关系到整个家族和个人命运,所以“过年回家”便成为离乡游子一个必然的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生命血缘为中心,展开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的,所以家族和父母自然被看作个人的生命和价值的源头。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必然只有家才能为一切价值的源头。家族中既有宗庙祠堂,也有祖先的墓地,这些都代表着来自天地和远古的一种生生不息的神圣力量。家族中的宗祠和祖先代表着个人与天命的关联,这个力量不仅超越了生命人世,甚至超越了天地万物、有着一种终极关怀的意味。人们回乡祭祖与天地神,也是为了感受这种关怀,从如体会到一种人生的崇高使命感。所以在中国的集体记忆中,过年回家绝非看看父母那么简单,它既是表达对祖先和天地神圣力量的一种敬畏和信仰,也包含着对生命价值的重新沉思和认定。

虽然很多传统仪式被人忘记了,但“过年回家”作为一个强劲的文化密码却被保存下来。人们在这天也许少了一些敬神追远的念头,但歇息身心抚慰灵肉的渴望却仍然存在。这就是年年春运的动力,无论多么艰难,也要回家。

压岁钱的来历

每逢过年,民间百姓中有用红纸包钱给晚辈的风俗,称压岁钱。旧时的压岁钱是用红线串上百枚铜钱,取其长命百岁之意,串成鲫鱼形、如意形或龙形等吉祥形,取“钱龙”、“钱余”之意。

传说很早以前,有种叫“祟”的小妖怪,除夕深夜出来,喜欢用手摸睡得正香的孩子头,孩子往往被吓得哭起来。到了第二天,不是头疼发高热,就是变成呆子,弄得民间有小孩的人家不敢睡觉,灯点到天亮,叫做“守祟”。有户人家夫妇俩,五十多岁才生了一个宝贝儿子,八仙路过此地,算到这家孩子有难。八仙于是变成八枚铜钱,守在小孩身边。孩子入睡后,夫妇俩用红纸把铜钱一包,放在孩子枕头旁边,并吹灭灯上了床。半夜,“祟”出来,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发出一道道闪闪金光,吓得“祟”慌忙逃命而去。次日老夫妻把用红纸包铜钱的事,告诉了左邻右舍。以后家家效仿,逐渐就演变为“压岁钱”。

春联

春节是中国人的大事,就是世界末日明天来临也要把春节过了。春节的头等大事之一是写春联,自古如此。

春联的起源于周代的桃符(悬挂在大门两旁的桃木板),《后汉书·礼仪志》说:“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山木,百鬼所畏”。汉字刻在桃符上就象面具图腾,它本身就是神灵的象征。

春节在家门上贴上春联、门神,就是请诸神灵来保佑,马虎不得。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贴春联;写春联显出各家各户的文化品味,道行高低。

旧时家家户户的春联都不同,别出心裁。春节期间到大街小巷去走看谁家的春联写得的,是节日的乐趣之一。

文:林作尧

作者简介:林作尧,自号桃源洞主(书斋),梅州市城北镇人,原广东梅州市岭东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梅江区(县级区)台联会永远名誉会长,梅县客家学研究会副会长等,主编《西河乡情》、梅州《嘉应客家文化》等。

(0)

相关推荐

  • 喜迎新年,春联欣赏

    西域心轩2021-01-01 06:00:00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 ...

  • 林作尧II客家老行档——教糖客【客都原创】

    教糖客 文/林作尧 旧时有一种职业叫"教糖客"."教糖客"和"卖货郎"行业差不多.与卖货郎不同的是"货郎"以卖货为主,& ...

  • 林作尧II客家妇女勤劳善良美丽贤淑,人见人爱

    20世纪以来,客家妇女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主题之一.他们从客家妇女的身上,总结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下面从四个方面阐述客家妇女的特色. 01 客家妇女的优良品德 晚清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爱国诗 ...

  • 林作尧II客家民间节日【客都原创】

    客家民间节日有很多,而且相邻两个村庄之间都可能有各自不同的节日.但按节日的形式来说,大约有三种.一是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五月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夕等.二是与二十四节时有关的节日,如春分 ...

  • 林作尧II客家老行档——洗磨石钎碗【客都原创】

    洗磨石钎碗 文/林作尧 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一种叫洗磨石.钎碗的职业.那时,盛菜饭的菜碗不是现在能在陶瓷上写上印记,只能后天加工,如象岳母刺字一样在中间钎上XX印记作为识别(公共的写上公字,私人的便 ...

  • 林作尧II客家老行档——钉砻【客都原创】

    钉 砻 文/林作尧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米是靠一种叫 "砻"的工具把谷碾成的(客家俗言:"砻谷"),不比现在有电动的碾米机.那时"砻"也不 ...

  • 林作尧II客家人讲究好彩头【客都原创】

    客家人极其讲究好彩头.彩头,亦即兆头,或叫预兆.客家人办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大厦新迁.做生日或拜寿.出外探亲或旅游,甚至办每件事都求有个"好彩头",或在送礼时以礼物的谐音寄托&qu ...

  • 林作尧II清明节的来历,快看看吧【客都原创】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对根的寻求和对故土的依恋的情感传承,是深深的穿越时空的思想:清明节扫墓祭祖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是一份永恒的节日. 清明节"香烟的缭绕,元宝纸钱的 ...

  • 林作尧II客家童谣【客都原创】

    舐螺子(蜗牛) 舐螺子,舐板盖.鸡公砻谷狗踏碓.蟾蜍烧火猫炒菜,猴哥偷食烙疤栽(嘴). 洋尾子(蜻蜓) 洋尾子,四只脚.屎背尾,有人捉.捉呀捉,担炭脚.担得起,欢欢喜.担唔起,打到死. 当犁子 当犁子 ...

  • 林作尧II客家老行档——染布【客都原创】

    "染布",就是将穿了2-3年的衣服,重染上颜色,使它成为新衣服. 染布师跟"补锅头"."教糖客"一样终日走村串巷去染布(城市里也有染布店,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