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7篇大论 OR 9篇大论?大论成书年代有玄机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赵洪钧医书十一种》,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黄帝内经》7篇大论 OR 9篇大论?大论成书年代有玄机

医家妙术,史家眼光,会通中西,启迪智慧

“七篇大论”出自《黄帝内经》,其内容多与五运六气相关,分别为"天元记大论篇"“五运行大论篇”“六微旨大论篇”“气交变大论篇”“五常政大论篇”“六元正纪大论篇”“至真要大论篇”,共计7篇大论。事实上有人认为《内经》大论不止七篇,如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66卷至74卷为"天元记大论篇"、“五运行大论篇”、“六微旨大论篇”、“气交变大论篇”、“五常政大论篇”、“六元正纪大论篇”、“刺法论篇”、“本病论篇”、“至真要大论篇”九篇。丹波源简《素问识》则无。张书75卷至81卷与丹书66卷至72卷同。
何故?
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九篇中<刺法>与<本病>在唐王冰编次注解时已亡佚,到北宋高保衡、林亿校正医书时,这两篇忽又出现,有经文而且还有注文。因为这两篇是已经遗失了而又再发现的,于是就叫这两篇做《素问遗篇》。".
对于"刺法"、“本病”两篇,丹波元简认为“此乃王冰以后人所记而作。经注一律出于一人之手。辞理鄙陋。无足取者。”(另可参见丹波元胤《医籍考》卷四《黄帝素问遗篇》案语)。
龙伯坚《概论》称"《素问遗篇》的著作时代,肯定是在王冰以后,高保衡、林亿以前,大概在公元第九、十世纪前后。"

七篇大论的成书年代一直为人所疑惑,本文权做讨论,看一看七篇大论的成书上限。

要断定七篇大论成书的上限,第一条证据是中国何时开始用干支纪年。

这一点现经多方考定为始自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自注:网上有文章说:干支纪年始于东汉建武三十年——54年)。七篇大论成书自应在这之后。

第二条证据是关于“七曜”的说法。史书中最早记载七曜的是《后汉书·律历志中》:“常山长史刘洪上作《七曜术》。……固(班固)术与《七曜术》同。”这是熹平三年(174年)左右的事。

第三条证据是关于“九星”的说法。这应是唐代传入的印度占星术语。

第四、全元起于公元479年左右注《黄帝素问》无“七篇大论”。

第五、杨上善于公元668年左右编《黄帝内经太素》,亦无“七篇大论”,但有前两篇的部分内容。

第六、现《内经》流行注本,王冰序称,从郭子斋处“受得先师张公秘本……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宋臣新校正:“窃疑此七篇(指七篇大论)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伤寒论》序中提到《阴阳大论》,我们并不知是什么样子,宋人的这种猜测漏洞太大。

综上述六证可断论,“七篇大论”加入《内经》肯定在唐代。其成书时代不会早于唐中叶。北宋以前的医家博学如孙思邈者亦不谈运气亦是一证。

金栋按:《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说:“研究者对运气七篇的成书年代进行了考证,分别提出战国、汉代、魏晋南北朝、随唐四说。”
略举几例,如日本著名医家丹波元简,以训诂考证著称,其《医賸》云:“隋·萧吉作《五行大义》,上自经传,下至阴阳医卜之书,凡言涉五行者,莫不网罗搜辑焉。特至五运六气胜复加临之义,则片言只字,无论及者,其起于隋以后,确乎可知矣。而其说凑合纬、医二书所立,正是一家,未知创于何人,岂所谓玄珠先生者乎? 但至王冰,采而阑入《素问》篇内,其说始显,然竟唐代犹未闻有言之者。”
上述说法,被当代擅长训诂考证之医家龙伯坚先生否认。其在《黄帝内经概论》云:“这一说法还有值得讨论的地方:
(甲)《天元纪》以下七篇大论的文体,虽然不象战国的文体,却也不象隋以后的文体。
(乙)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四八五年)诏禁图谶秘纬及名《孔子闭房记》,留者以大辟论。
(丙)王冰的时代距离隋代很近,不会将近人的著作编入《素问》里面去。
根据上面这些理由,丹波元胤(元简之子)以为起于隋以后的这一说还不能成立。”
国医大师张灿玾《黄帝内经文献研》说:“至于象七篇大论这样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运气学说,究竟形成于何时,前人说法不一,清人缪希雍以为起于汉魏以后,日人丹波元胤则认为起于隋以后。根据七篇大论内容中涉及其他有关学科进行分析,如天文学方面类似浑天说的天体理论,运用四分历法与汉代复用四分历历史背景,物候学说及有关气候变化与人体发病关系等有关论述综合分析,特别是与上面提到的易纬书及郑康成,其上限不能早于东汉时期,其下限则不能晚于南北朝时期。”
当代著名学者孟庆云撰文说,“运气七篇大论”是东汉郑玄解《易》之作,见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年8月第3期。又,近有传世文献《玄隐遗密》,内有《阴阳大论》一篇,有今传本《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之部分内容,与林亿《素问·新校正》所云“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部分吻合。但并未见有《伤寒论·伤寒例》“阴阳大论”之208字文。

赵洪钧先生简介

赵洪钧,河北省威县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原第七军医大学,后长期在原籍作临床工作。1978年考取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专攻东西方比较医学史,师从马堪温研究员。1981年毕业,毕业论文《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毕业后,在河北中医学院任教。1996年辞去教职,辞职前为该院副教授。辞职后未在任何单位供职。

自1990年左右开始,研究方向侧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

1990年10月应特邀出席东京第6次国际东洋医学会,作“近代中医在中国”报告。

1998~2000年在英国行医1年半。

2000年之后主要在故乡行医。

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应邀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和深圳市中医院等地讲学。

     个人博客:赵洪钧医学传心堂。

唐赵洪钧医书十一种

赵洪钧  著

学苑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