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启蒙的“三字经”:中风,和今天用的方子不一样!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医学三字经》,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中医启蒙的“三字经”:中风
童子入学,塾师先授以《三字经》,欲其便诵也,识途也。学医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余所以有《三字经》之刻也。前曾托名叶天士,取时俗所推崇者,以投时好。然书中之奥旨,悉本圣经,经明而专家之伎可废。谢退谷于注韩书室得缮本,惠书千余言,属归本名,幸有同志。今付梓而从其说,而仍名经而不以为僭者,采集经文,还之先圣,海内诸君子,可因此一字而共知所遵,且可因此一字而不病余之作。
嘉庆九年岁次甲子人日陈念祖自题于南雅堂
人百病 首中风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昔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骤然得 八方通 中风病骤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痰涌、掣搐、偏枯等症。八方者,谓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也。
闭与脱 大不同 风善行而数变,其所以变者,亦因人之脏腑寒热为转移。其人脏腑素有郁热,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而风为热风矣。其人脏腑本属虚寒,则风水相遭,寒冰彻骨,而风为寒风矣。热风多见闭症,宜疏通为先;寒风多见脱症,宜温补为急。
开邪闭 续命雄 小续命汤,风症之雄师也。根据六经见症加减治之,专主驱邪。闭者宜开,或开其表,如续命汤是也;或开其里,如三化汤是也;或开其壅滞之痰,如稀涎散、涤痰汤是也。
【小续命汤】
【出处】《普济方》卷九十七引庞安常方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战掉,语言謇涩,肢体麻痹,神思昏乱,头目眩重,痰诞壅盛,筋脉拘挛,屈伸转侧不便,涕唾不收
【组成】麻黄(去根节)一两(气实者全用,气虚者一半,以威灵仙代一半),木香一两(不见火),缩砂仁一两,人参(去芦)一两,川芎、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炒)一两,汉防已一两,桂心(去粗皮)一两,北防风一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川乌(炮)三分,白芍药一两,黄芩七钱,独活一两。
【用法用量】上锉。每服三钱半,加生姜五片,枣子一个,煎至七分,去掉,食前温服。
《汤头歌诀》:“小续命汤,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战掉,语言謇涩,肢体麻痹,神思昏乱,头目眩重,痰诞壅盛,筋脉拘挛,屈伸转侧不便,涕唾不收。麻黄(去根节)一两(气实者全用,气虚者一半,以威灵仙代一半),木香一两(不见火),缩砂仁一两,人参(去芦)一两,川芎、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炒)一两,汉防已一两,桂心(去粗皮)一两,北防风一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川乌(炮)三分,白芍药一两,黄芩七钱,独活一两。上锉。每服三钱半,加生姜五片,枣子一个,煎至七分,去掉,食前温服。”
固气脱 参附功 脱者宜固,参附汤固守肾气,术附汤固守脾气,芪附汤固守卫气,归附汤固守营气。先固其气,次治其风。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则为标本并治之法。正虚邪盛,必遵此法。
【三生饮】
【出处】《医学集成》卷二
【组成】生南星四钱,生川乌、生半夏各三钱,广木香一钱,人参一两,生姜。痰盛,加白芥子、枯矾。
【主治】中风闭证。
《医方集成》:“三生饮,治中风卒然昏愦,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语言蹇涩等证。李东垣曰: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证,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者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耳。昂按:此即东垣主乎气之说。生南星一两,生川乌去皮,生附子去皮,木香,每服一两。加人参一两煎。”
顾其名 思其义 名之曰风,明言八方之风也;名之曰中,明言风自外入也。后人议论穿凿,俱不可从。
若舍风 非其治 既名中风,则不可舍风而别治也。
火气痰 三子备 刘河间举五志过极,动火而卒中,皆因热甚,故主乎火。大法∶用防风通圣散之类;亦有引火归源,如地黄饮子之类。李东垣以元气不足而邪凑之,令人卒倒如风状,故主乎气虚。大法∶补中益气汤加减。朱丹溪以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主乎湿。大法∶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竹沥、姜汁之类。
不为中 名为类 中者,自外而入于内也。此三者,既非外来之风,则不可仍名为中,时贤名为类中风。
合而言 小家伎 虞天民云∶古人论中风,言其症也。三子论中风,言其因也。盖因气、因湿、因火,挟风而作,何尝有真中、类中之分。
喑㖞斜 昏仆地 喑者,不能言也。斜者,口眼不正也。昏仆地者,不省人事,猝倒于地也。口开、目合,或上视、撒手、遗尿、鼾睡、汗出如油者,不治。
急救先 柔润次 柔润熄风,为治中风之秘法。喻嘉言加味六君子汤、资寿解语汤甚妙。
填窍方 宗金匮 《内经》云∶邪害空窍。《金匮》中有侯氏黑散、风引汤,驱风之中,兼填空窍。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矣。喻嘉言曰∶仲景取药积腹中不下,填窍以熄风。后人不知此义,每欲开窍以出其风。究竟窍空而风愈炽,长此安穷哉?三化汤、愈风汤、大秦艽汤皆出《机要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然则无名下士,煽乱后人见闻,非所谓一盲引众盲耶。
— end —
延伸阅读
陈修园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书籍。
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字良有,号慎修,福建长乐人。其子陈蔚追述家世时说:“家严少孤,家徒四壁,半事举子业,半事刀圭家”(《长沙方歌括·附识》)。19岁补诸生,兼从事医学,随祖父陈居廊习医,又曾师事泉州名医蔡茗庄。公元1792年中举,留寓京都。光禄寺卿伊云林患中风症,昏迷于床第,汤水难进,众医云不治,陈氏投以大剂,沉疴立起。于是名噪一时。公元1801年后,在直隶(今河北一带)任职,一度代理正定知府,政绩显著。公余则著书诊病、救治疫疾。
陈氏学宗《内经》,尤推崇张仲景,说:“理不本于《内经》,法未熟乎仲景,纵有偶中,亦非不易矩获”(《医学三字经》)。故著《伤寒论浅注》、《伤寒真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等阐发张机要旨。又宗张志聪、张锡驹之旨研究《伤寒论》;以分经审证为法运用《伤寒论》;并提出“寒热俱有直中”之说,实深得伤寒六经六气之旨。他反对“《伤寒论》错简”说,认为三阴三阳六经辨证纲领自成系统。
陈氏以浅显易晓之文笔,阐释古奥艰深之医理,以引导学者由浅入深,登堂入室。他的《医学三字经》,语言通俗,朗朗上口;《医学实在易》,穷流溯源,深入浅出;《时方歌括》、《长沙方歌括》,韵文著体,明白晓畅。对中医学术之普及作出很大贡献。他用功最深的《伤寒论浅注》、《金匾要略浅注》,曾稿凡三易,寝馈数十年弗倦,被《清史稿·艺术列传》赞为“多有发明,也称善本”。
陈氏尊经崇古,于金元医学与温病学说多有异议,尝批评李杲用药驳杂,医法未达纯正;李时珍《本草纲目》病于謭陋;并特撰《新方八阵砭》四卷,以论张景岳之非;指责薛立斋、张景岳为阳虚、阴虚观之朱紫最混者,贻误至今,乃使斯文扫地殆尽。陈氏对前人之评论虽有其正确意见,但也不无偏颇不妥之处,因此常遭后世非议。
陈修园生平著述甚丰。所著医书除上文所及,尚有《灵枢素问集注节要》、《金匮方歌括》、《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神农本草经读》、《十药神书注解》等,计十六种,后世合刊为《南雅堂医书全集》、(一作《陈修园医书十六种》,或题为《公余十六种》)。另有《陈修园医书》二十一种、五十种、七十种、七十二种等多种刊本,其中有陈氏或其后人之作,亦有他人医著之伪托,系书肆合刊之丛书。其失传与未见刊行者,还有《难经浅说》、《医学实在易》、《医诀》、《医药》等。他的著作不仅流传海内,连琉球(今属日本)也有仿印传本。
陈氏一门三代均继家业,长子陈蔚曾助注《长沙方歌括》,次子元犀韵注过《金匾方歌括》,其孙心典、心兰也参与辩论医理、修订医书。晚年授徒,有黄奕润、何鹤龄等弟子2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