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纯中医思维下的辨治体系 | 明代名医秦昌遇验案16则 附6首外治特效方
临证治疗多奇效, 是当时著名的临床大家。
中医学苑
公众号ID:xyzych1988
感
冒
一
16则表里同病验案
01 右寸关浮滑
一人感冒风邪,咳嗽多痰,右寸关浮滑,《脉法》云:浮则风客于表,滑则痰滞于中。盖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故丹溪谓:湿土生痰,痰生热。且风客于表,则邪热壅遏,所以生痰发咳。治宜和利表间之风,兼健脾土以制湿,保肺以宁嗽。
前胡 荆芥 陈皮 防风 桔梗 甘草 贝母 茯苓 苏子 麦冬 半夏
02 先表里 后阴阳
一人大热恶寒,心烦身痛,发表罔效,治热无功。此缘质弱,表症失解,传入脏腑。盖寒邪入脏,沉滞于阴,阴虚不能越阳,寒蓄内也;热邪传腑,浮达于阳,阳虚不能和阴,热玩内也。故曰:阴阳不和,恶寒发热;邪正交攻,从胜所化。阳亢则生热,热胜则生烦耳。先宜和通表里,次当和阳挽阴,消烦而已。
藿香 柴胡 黄芩 甘草 白芍 陈皮 香附 羌活
03 胃脉紧滑 左脉沉虚
一人胃脉紧滑,左脉沉虚。《内经》曰:脉滑主风,脉沉主寒,乃风寒客于皮毛,内舍于肺而为咳、为嗽也。宜和解外邪,清润肺金。
前胡 柴胡 桔梗 天花粉 陈皮 枳壳 桑皮 杏仁 麦冬 甘草
04 肝血不足 肺胃有火
一人肝脉虚软,胃脉、肺脉皆数而浮,乃肝血不足,肺胃经有火有痰也。今患咳嗽咯痰,由感冒而起,曾服以葱汤发汗风寒之剂,邪虽散而痰嗽未除。据《明医论》云:痰之动,湿也,主于脾。咳谓有声,肺气伤而不清,外邪虽散,而郁未清利。所以熏于脾胃则生痰,熏于华盖则生咳嗽,甚则痰带血丝也。须清润肺金,消化湿痰。
陈皮 麦冬 玄参 桔梗 甘草 紫菀 知母 花粉
05 外伤风 内郁结
一人风邪传卫,咳嗽鼻塞,流浊黄涕,牙痒喉痛,发热,脉息浮涩,虽系伤风,又兼郁结之火也,宜解风开郁主之。
前胡 防风 川贝 玄参 连翘 陈皮 知母 黄芩 荆芥 香附
06 人迎脉浮 气口脉盛
一人人迎脉浮,气口脉盛于人迎一部,此劳碌内伤,兼风邪外袭也,是以痰多咳嗽,而头痛身热。宜调五内,略佐以解邪之剂。
陈皮 芍药 茯苓 桑皮 前胡 桔梗 杏仁 紫菀 骨皮
07 营弱卫强 和解表里
一人感冒夹食,曾服消导发散之剂,汗虽已出,渐及神昏谵语,身发斑疹,汗出过多,手足俱挛,错语撮口,六脉全无。一友用牛黄二分。此系营弱卫强,阴阳潜伏,关格闭塞之象也,宜用和解表里之药。
桂枝 芍药 陈皮 甘草 秦艽 羌活 牛膝 生姜 大枣
08 和里解表
一人脉浮而缓,恶风自汗,头痛鼻塞,发热咳嗽,流涕。《脉法》云:浮则为风,缓则为弱,风伤于卫,卫气不能鼓也。卫为阳,风能散之,阳无所附,浮散于外,故令发热恶风,自汗而流涕。风者,天之阳气也。人身六阳之气,皆聚于头,复感于风,是重阳而实也,故令头痛;鼻气通于天,清阳往来之窍,风盛则气壅,故令鼻塞也。其咳嗽者,以肺主气,又主皮毛,腠理不密,风邪客之,肺气伤而不清也。此感冒轻症,但当和里解表。
陈皮 苏叶 川芎 半夏 干葛 柴胡 黄芩 甘草 桔梗 藿香
09 阳浮阴弱 脾肺两虚
一人脉息阳浮阴弱,数数伤风,鼻塞流涕,头痛喷嚏,是脾肺两虚,腠理不密也。宜补中益气,稍加和解之剂。若过于表散则金愈虚,虚则愈感矣。
人参 黄芪 白术 升麻 柴胡 甘草 当归 陈皮 防风 蔓荆子
10 内火炽盛 邢克肺金
一人平素内火炽盛,刑克肺金,或因重衣厚被,壅热于上,热极生风,脉息浮数无力。症见身热声重,鼻塞流涕,痰嗽,咽干音哑。宜以辛凉苦寒,兼升散之剂解之。
前胡 薄荷 甘草 桔梗 干葛 柴胡 黄芩 甘草 桔梗 藿香
11 挟食感冒
一人人迎、气口脉俱大,头痛身热,恶寒拘急,胃口肚腹胀痛,此为挟食感冒,手足太阴两经受病也。宜先发散以治其本,次消导以治其标。
青皮 砂仁 大腹皮 白芷 茯苓 紫苏 藿香 苍术 广皮 厚朴 桔梗 半夏 炙甘草
12 脉浮有力
一人脉浮有力,为风干卫也,又为骨间疼痛,气居于表。今鼻塞,额与眉棱不爽,时或咯痰恶心,喉不清利,如窒塞之状,此肺感风寒也。或衣少则肌畏风寒,此卫气为风所伤也。须出入避风,温寒中节,痰渐去矣。
陈皮 防风 枳壳 半夏 荆芥 薄荷 玄参 香附
13 肺感风寒 内火郁遏
一人脉息寸浮兼数,此肺感风寒,内火郁遏,客风伤风池、风府,而为头痛鼻塞。方书云:咳嗽者,因伤肺气。又曰:火燃肺金则咳。宜用和解保肺药。
前胡 苏子 陈皮 花粉 荆芥 桔梗 玄参 黄芩 枳壳 紫菀 防风
14 肺中有火 伤风咳嗽
一人脉左右俱浮面五至,乃肺中有火,伤风咳嗽,热则生痰也。宜用清肺平嗽药。
玄参 桔梗 花粉 前胡 陈皮 甘草 知母 薄荷
15 气口、人迎倶紧而盛
一人气口、人迎脉俱紧而盛,此内伤外感之病。宜清胸腹之滞,和解肌表之邪。
山楂 麦芽 玄胡索 陈皮 青皮 紫苏 羌活 柴胡
16 虚热
杜儒仲,壬午夏四月,初染时疫,身热头痛不止。第一日,不能耐烦,遂服姜汤几杯。素因表虚,服姜汤后而汗遂至,热势仍不少减。至第六日,又复大解,去宿垢甚多,热复仍旧,烦躁口干,不可当,身有细斑如蚊口者。至第八日,汗又不求而自至,热势觉少减,至晚又复大热,语言不伦,如发狂状。此时或疑为越经也,或疑为阳毒也,或疑为蓄血也,余独谓此属大虚症。急觅人参,而参不可得,即令浓米汤碗许灌下。少顷,即神气清爽而热顿除。盖因余坐在病人身旁两日,视其病势汗而又汗,解而又解,唇无红色,出言懒怯,不时小便,俱属大虚症,故敢即与以粥汤,即令其进食,不至后复发热耳,岂可同伤寒后脾土未坚,一粒未可进等类观哉。师至于此,以见医道之不可拘执云。
本部分内容选自学苑出版社,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大方医验大成》。
二
6首中医外治特效方
01速效感冒胶囊4粒,麝香止痛膏半张、鲜生姜适量。
【用法】将速效感冒胶囊中药末入生姜汁调匀,分两份,备用,每取1份各涂擦两足涌泉穴(足掌心,第2跖骨间隙的中点凹陷处)数分钟后,再各盖贴麝香止痛膏半张,并各按摩12分钟。一般用药12天即可痊愈或显效。
【来源】程爵堂《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学苑出版社。
02 干芷散
【用法】取白芷31克,冰片1克,共研细末,塞于一侧鼻孔,左右两侧交替使用,23小时换药一次,连续用药,直至病愈。
【来源】杨仓良《毒药本草》187页,中国中医出版社。
03 麻黄、香薷各15克,板蓝根、蒲公英各10克,桔梗1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取3.5克(儿童减半)放置脐中,胶布固定。一般1次即愈。
【来源】吕志连《中医外治百病千方》11页,人民军医出版社。
04 白芥子30克
【用法】上药研细,用鸡蛋清适量调成泥状,外敷两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一般不需换药,直至痊愈。
【来源】吕志连《中医外治百病千方》11页,人民军医出版社。
05 吴茱萸、明矾各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成泥状,外敷两足心涌泉穴、两手心劳宫穴(手掌心,第2、3掌骨之间,握拳时中指尖抵掌处),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6~8小时换药一次,一般2~3日即愈。
【来源】吕志连《中医外治百病千方》11页,人民军医出版社。
06 蒜瓣25~30克,葱白25~30克,鲜生姜25~30克。
【用法】各物洗净吹干后放入器皿内,捣成糊状,加水250毫升(半斤)。分成6/10和4/10两份。首次温服6/10的一份,服后注意保暖。隔56小时再服4/10的一份。两份为一剂,一般连服2剂可痊愈。初患者一剂治愈。儿童减半或减去2/3。婴幼儿免服。
【来源】江苏射阳县大兴乡离休干部张超献方。
本部分内容选自学苑出版社《常见百病特效方》。
编辑 | 刘晓蕾 校对 | 宋铮 审稿 | 黄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