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用户的思考:为什么“双11”不香了?

最近正值双十一,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我把各大电商平台都扫了一圈,结果在看拼多多时没忍住,一不小心下了很多单。

作为一个消费者,感叹“百亿补贴真香”的同时,我也对拼多多的模式感兴趣,以前是看不懂,后来是追不上,作为投资人,必须要把这门课补上。

最近几年,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迅速崛起,背后深层次原因是:拼多多与淘宝天猫们的新旧模式之分。

一、传统电商的大促模式

什么是大促模式?指的是传统零售行业希望借助资金优势,以集中大促的方式发起价格战,刺激消费需求(比如通过降价、出售更便宜的商品),试图提高销量、赢得市场份额的一种竞争模式。

这种竞争思维经常发生在模式、业务高度相同的两家企业之间。双11等电商大促正是诞生于这一背景下。双11诞生之初,淘宝等传统电商在线上面临着同质化竞争,而在线下还面临着商场等零售实体的竞争,因此,头部电商平台利用资金优势发起大促,能够在短期内使得用户在相同的购物模式中选择价格更低的一方,从而收获更多市场份额。

大促思维的本质仍然是传统的“货为先”,试图通过对商品的运营来掌控消费者,因此,是通过人为的“造节”等营销活动来替消费者创造需求,提高平台交易量。

二、新电商的“人为先”模式

那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是什么模式呢?——“人为先”

所谓“人为先”就是先去理解消费者,再去为消费者寻找合适的商品,确定最具性价比的价格。而传统的电商平台注重规模扩张,以平台优势提高销量。

以算法推荐和社交场景为核心模式的新电商,正在不断迭代传统电商的“搜索模式”。以拼多多为例,拼多多的拼单模式,给消费者创造了社交拼团的购物体验,从“人找货”变成“货找人”,首先是发现“人的需求”,再来满足用户需求,而这一对人的真实需求的发现和满足,并不需要借助“大促”或者“特价”的噱头就可以实现。

新电商带来的“人为先”模式,强调的是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和满足,与之对应的是,大促思维背后是“货为先”,因此,之所以会制造大促、特价等活动,是希望通过对商品的掌控来集聚消费者。

三、传统电商的大促思维为什么已经过时?

(1)大促思维不能应付新物种的挑战

从零售行业的发展历史上看,大促等价格战思维只适用于相同模式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中,在双方的购物模式、核心客户群高度重合的情况下,价格成为了“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唯一要素。

但大促思维不能应付新物种的挑战。比如当年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开始将中关村电脑城搬到互联网上时,线下的苏宁、国美等数码电器商城也曾掀起过反击。

2009年,当仍然亏损的京东以更低价开始对线下数码商城构成冲击之后,曾经爆发过一次线下商城与电商之间关于价格的讨论。

但实际上,线上电商给消费者提供了更高的便利、更多的选择,线上购物的优势不是价格,价格仅仅是模式现金的体现而已。京东、淘宝等第一代电商对于当时的线下商场来说,正是模式完全不同的新物种。

在当前,以“人为先”模式的新电商,正在不断迭代传统电商的的大促模式。

(2)搜索式的传统电商正在被社交算法等新电商迭代

2020年双11,诸多新电商依靠新模式纷纷入局,成为电商的新挑战者。例如,抖音凭借短视频和算法加入战场,而拼多多则依靠算法和社交成为了消费者的新选择。

以算法推荐和社交场景为核心模式的新电商,正在不断迭代传统电商的“搜索模式”。同时,拼单模式还系统降低了流量成本,获得了从“需求侧改革供给侧”的机会,实现了“同品更便宜”的全面性价比。

而与此同时,依靠搜索式购物和竞价排名体系的传统电商,则陷入了流量焦虑,并试图通过搞特价、打折和集中促销等大促思维来面对与新物种的竞争。

但新电商之所以能够迅速成长,不是因为价格战,因为传统电商巨头显然更有资金和渠道优势,恰恰是因为通过新模式满足了今天的消费者的新需求,创造出了类似沃尔玛的“天天平价”体验。

四、为什么“双11”不再香?

1、从数据来看,传统电商的大促模式正在失去魔力

双11对天猫的带动作用愈发减弱,对比历年双11交易额的增速和相应天猫年交易额的增速,我们可以发现,双11造节对天猫大盘增长的带动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双11快速带动天猫大盘增长,第二阶段,双11对天猫销售额的助推乏力。分水岭出现在2013年。

2009年第一个双11只有5000万成交额。到了2010年,双11以17倍的迅猛增长使得淘宝商城的交易额翻了4倍。2011年的双11以259%的销售额增长换回天猫商城全年233%的销售增长。到了2012年,双11以468%的增长换来天猫全年341%的销售增长。

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在2013年,双11交易额90%的增长可以换来天猫年度交易额100%的增长。这说明双11已经初露疲态,和天猫全年销售额的增速差距开始缩窄。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14年,当年的双11交易额58%的增长换来天猫年度交易额68%的增长。

此后双11的带动作用每况愈下。到了2015年,双11交易额的增幅甚至开始超过天猫。年双11交易额60%的增长,就只能换回天猫年度交易额43%的增长了。此后每况愈下,从2016年至2019年,双11交易额的涨幅已经和天猫年交易额的涨幅维持

在3%-4%。

而大促之所以失去效力,源自于:

(1)大促变成了电商平台用来营销和批发流量的工具,不再是真正的促销节。从双11的套路越来越多、商家先涨价再打折的案例越来越多,阿里也更多强调新品首发而不是促销打折,大促活动已经变成了品牌和平台的营销活动,而不是消费者的促销节。

(2)随着传统电商的流量和营商成本越来越高,留给消费者的让利空间越来越小。随着抖音快手纷纷自建电商,传统电商的流量增长难度越来越大,获客成本越来越高,传统电商的营商成本越来越高,反馈到商品价格上,就是大促难以实现真打折的初始目标。

(3)从性质上看,大促和价格思维的本质是“货为先”,是为了提高交易额而制造出来的营销手段,旨在用营销、特价等手段来刺激需求。随着国内品牌的崛起、更多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越来越理性,大促活动的效果必然会逐渐减弱。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投资观点均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本人不持有相关仓位,所述观点不构成买卖建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