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被处死,有“敌人”王安石求情才获救
苏轼作为宋朝的大才子,诗词书画无一不精,是历史上难得的全才。
可苏轼虽极有才华,一生却不断遭贬谪而颠沛流离。
特别是那次“乌台诗案”,苏轼差一点就被宋神宗处死了。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因当时的官署内种有很多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所以被称为乌台。
01 起因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本来只是例行公事,以表谢意,但作为文人的苏轼,平常的公文中又发挥了几句: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其”是苏轼的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容易“生事”。
当时,这个“新进”是苏轼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代指。
当时正值宋神宗推行新法的过程,但是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宋神宗一心改进,对于那些反对变法的大臣,要予以严惩,这就给了一心想整垮那些保守派的大臣们机会。
六月,监察御史何正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然后又有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先后上奏弹劾。尤其是李定,历数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
李定举了四项理由,说明为什么应当处苏轼极刑,他说“苏轼初无学术,滥得时名,偶中异科,遂叨儒馆。”又说苏轼急于获得高位却不得,就讥讽权要。还有,皇帝希望他改过自新,苏轼却拒不从命。最后,苏轼虽然写的诗荒谬浅薄,但影响很大。
苏轼有一个好友,是驸马王诜。王诜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派人去给在南京做官的苏辙送信,苏辙立刻派人去告诉哥哥苏轼。
此时朝廷派出的钦差皇甫遵也出发了,但苏辙的人先到,苏轼知道了消息,马上请假,由通判祖无颇代理事务。
02 受审
尽管想要苏轼死的人很多,宋神宗也对苏轼非常不满,但他仍不愿下杀手,只同意拘押苏轼,还特意要求在进京途中,不得将苏轼关入监狱过夜。
皇甫遵到时,太守官衙的人慌做一团,不知会有什么事发生。苏轼不敢出来,与通判祖无颇商量,通判说:“事已至此,无可奈何,需出见之。”
苏轼一听,就准备出去。祖无颇连忙提示:“衣服,衣服。”苏轼说:“既有罪,不可穿朝服。”祖无颇提醒道:“未知罪名,仍当以朝服相见”。于是苏轼穿上官衣官靴,面见钦差皇甫遵。
苏轼首先说话:“苏轼自来疏于口舌笔墨,着恼朝廷甚多,今日必是赐死。死固不敢辞,乞归与家人诀别。”
皇甫遵淡然道:“不至于此。”命士兵打开公文一看,是份普通公文,不过是以苏轼以诗文讪谤朝廷,传唤进京而已,要苏轼立即启程。
手下人全都吓得手足无措。苏轼在途经扬州江面和太湖时,还想过跳水自杀。
他不知道要被判什么罪,并且害怕会牵连好多朋友。又想到要是真跳了水,会给弟弟带来麻烦。家里烧了他大部分与友人的通信和手稿,家人到了安徽宿县,御史台又派人搜查行李,找苏轼的诗、书信等。
御史台从各处抄获了苏轼寄赠他人的大量诗词。苏轼对大部分指控,都坦白承认在诗中批评新政。
李定向皇上报告案情的进展,说苏轼承认了对他的弹劾。宋神宗怀疑苏轼要么是受了刑,要么是想隐藏更大的秘密。
神宗问李定可曾用刑,李定答道:苏轼名高当时,辞能惑众,为避人言,不敢用刑。神宗于是命御史台严加审查,要查出所有相关人等。
苏轼在被审期间,因为生死难料,受到了很大的惊吓。
当时他的儿子苏迈每天去狱里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好让他心里早做准备。
有一天,苏迈因银钱用光,要离开京城去借,便将为父亲送饭的事委托一位远亲代劳,却忘记告诉远亲暗中的约定。
偏巧那天远亲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非常吃惊,以为自己时日无多,便怀着悲伤的心情,给弟弟苏辙写下了诀别诗两首。
其中的《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在诗中,苏轼先恭维了皇上,然后把十余口家人托付给弟弟,又感伤地想到当年兄弟两人的夜雨读书,最后深情地表示愿意和弟弟,生生世世都做好兄弟。
苏轼和苏辙两人平时的感情非常好,苏轼比苏辙大两岁。两人儿时一块读书玩耍,后来又一起到京城考中了进士。苏轼性格洒脱不羁,而苏辙内敛稳重。
03 获救
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的交代材料,还有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共有司马光、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多位臣子名士。
李定、王珪等人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犹豫不决,毕竟宋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此时,有不少正直人士仗义相救。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身患重病的太皇太后曹氏也向神宗说:“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曹氏即电视剧《清平乐》中的曹皇后。
令人惊讶的是,“新进”章惇,也积极地营救苏轼,甚至不惜与宰相王珪翻脸。
已罢相到金陵隐居的王安石,也上书求情,其中有一句关键:“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王安石的劝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宋神宗一向是把王安石当作知己的。
王安石的人品的确值得称赞。虽然往日苏轼强烈反对他的变法,但他却没有落井下石,而是非常爱惜苏轼的才华。
年底,结果出来了,苏轼被贬往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带),任团练副使,不准擅离该地区,没有权力签署公文。
苏辙也曾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表示愿意辞去官位为兄长赎罪,后来他遭受了降职的处罚。
苏轼这次死里逃生,受到了很大的惊吓和精神折磨,不过从长远看,这对他是一次很好的历练,他的文学创作自此有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
苏轼到黄州之后,相继写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等名作,作为一代书法名帖的《寒食帖》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
(图片源于网络)
更多内容:ok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