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个患者就诊时,告诉我,她最近喝了...

今天有一个患者就诊时,告诉我,她最近喝了几周中药后,后面几天,感觉身体特别疲惫、虚弱,用她自己的话就是“身体发虚,站都站不住”。
是什么中药导致她这样呢?
我请她发处方来我看看,其中就有人参、附子各20克,黄芪25克,总之是一个补虚的方子。
她喝这个方子时,整体精神还行,停药后,却身体像抽脱一般,萎靡不振。
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喝了“大补元气”、“补火助阳”的中药后,反而会如此呢?
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我经常遇见这类患者,平素身体就比较虚弱,遂去就医 ,喝了一段时间后,身体状态好一些,一旦停药,那种虚弱不堪之感,又变本加厉地回来了。
这种情况是比较多的,有一定的共性存在。
一方面是因为,身体长期虚弱的患者,本身脾胃运化能力就比较差,吸收不好,所以容易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平时身体素质就比较差的患者,已经适应了气血较弱这种身体状态,你忽然给她大补元气,或者鼓舞阳气,就像用涡轮增压发动机去拉一辆不够结实的老马车一样,一加速,那车子就濒临散架了。
这时应该怎么办呢?
从根本上说,一个人的虚弱主要是自身脏器虚羸,吸收和运化能力减弱导致的,这个时候,需要用一些性味偏于中正平和的中药缓缓图之,力争恢复患者自身脏器的吸收、运化、纳藏的能力,其中的关键是“建立中气,调和阴阳”。
阴阳气血,无非水谷所化,而水谷化生气血,关键在于脾胃中州,当用“小建中汤”,其中的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饴糖,都是寻常平淡之物,实际上,要温中补虚、调和阴阳,用越平淡,越接近于家常菜肴的中药越好,部分患者接受不了饴糖,喝了会出现反酸,胃灼烧感,可以用山药代替饴糖。
要加强补气的力量,可以加一点黄芪、人参/太子参,如果是慢性患者,我更建议用太子参,因为太子参补气力较薄,符合“徐徐图之”的原则;若需加强活血的力量,可加当归、川芎或者鸡血藤;若有水湿,可添白术、茯苓;若欲固肾,可增山茱萸,五味子;若有痰饮,可加半夏、贝母、瓜蒌;若用了有上火、燥热的症状,可加知母,著名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便是基于这个原理立方的。
需要注意的是,用上述药物时,最好不要喧宾夺主,药味、剂量不要超过小建中汤,药味越多,往往效果越差。

#2020生机大会# #我的门诊故事#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