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省级联测2022届高三第二次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这项世界遗产具有怎样突出的价值呢?
开拓海洋、“梯航万国”的先行者。
就地理位置而言,泉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航海条件:陆终于斯,海生于斯;季风吹拂,物产丰饶。正因如此,泉州人遣舶祈风向海而生,成为古代中国开拓海洋、“梯航万国”的先行者。元祐二年(1087年)北宋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泉州港的航海图卷由此展开,磅礴发展乃至成为世界海港城市的杰出代表,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城市规划与布局形态而言,泉州古城堪称海港城市的样板:港口选址于河海交汇之处,既得交通之便利又可避台风之侵扰;城市沿河而建,码头、街铺、市场、仓储依次分布;衙门、官舍、民居、番坊相间错落。不仅如此,泉州城还依托晋江水系和发达的陆路交通体系,形成了支撑港口贸易发展的经济生态系统:瓷窑、茶园沿河而建,冶铁、纺织密集发展;城内有能工巧匠开设的手工业作坊,城外则成为商贾云集、番坊密布的市场贸易区。
历史上,由泉州港联袂出海的商船,航程远及于暹罗湾、爪哇海、马六甲海峡乃至印度洋、波斯湾海域,创造了灿烂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在看似遥不可及的远洋绝域留下了美丽的帆影。
泉州港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承载了人类古典航海的历史记忆,也是“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海洋文化遗产。
在这座被刺桐树掩映的美丽海港,曾经接纳了来自东南亚、波斯、阿拉伯乃至地中海世界的使者、商贩等。崇拜海神妈祖的“天后宫”、佛教的开元寺、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印度教的“番佛寺”,还有源出波斯的摩尼寺、发端于叙利亚的景教寺以及来自地中海世界的基督教堂,都曾耸立在刺桐城的天际之下,堪称天然的世界宗教博物馆。不同肤色、信仰和语言的族群,在泉州城内可以和谐共处,由此形成了典型的、富有文化多样性的城市遗产景观。
泉州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犹如敦煌之于陆上丝绸之路,叙述着人类美好交往的传说。在世界上众多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城市中,泉州独具东方神韵,是海纳百川、文明荟萃的神奇之地。
泉州这座被后来者发现、被考古人“发掘”出来的有着世界影响的港口城市,在现在这座古今叠压的城市格局中逐渐完成了拼图。
北宋时期在泉州设立的市舶司,是文献可确考、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早期海关机构,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贸易口岸。曾经“瓷行天下”的德化窑、磁灶窑遗址,相关窑址持续时间长、文物标本齐备、技术链条清晰,是研究外销瓷的重要参考。作为海洋文明的窗口,泉州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影响力还可以从无数沉船的水下考古中得到生动展示。1973年发现的泉州后渚沉船,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海船之一。其流线型船型设计和水密隔舱结构代表了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杰出成就。从其出水船货,仅香料一项,即可看出当年香料之路上的产品应有尽有,完美展示了一张古代海洋贸易网络的历史画卷。
(摘编自姜波《古代中国航海文明的见证者》
材料二:
泉州申遗成功,不仅反映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了解古代中国与世界海洋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互鉴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泉州古称“刺桐城”。公元10至14世纪,即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时期,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独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间结构。这一新晋世界遗产,既集中体现了中国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文化传统,也提供了认识“一带一路”深厚历史底蕴的一个重要视角。
作为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远抵东非、欧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不仅实现了贸易上的互通有无,推动了经济发展繁荣,而且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来,已有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有力推动了沿线国家经贸往来,也极大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当前正持续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海丝”沿线国家的国际协商与合作,共同做好“海丝”的保护,开展主题研究,探讨跨国联合申遗策略,共同把全人类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交流互动进一步加深,将不断拓展“海丝”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力。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文化上的固步自封、唯我独尊和极端主义正导致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冲突,所谓“文明冲突论”等错误言论亟待破除。回顾历史,泉州为世界展示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面向未来,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历史铸就的光辉成就基础上,坚持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必将创造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
(摘编自孟庆川《泉州申遗成功,“海丝”故事焕发新光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泉州发展成世界海港城市的杰出代表,既有地理位置的有利因素,也有北宋设置海洋贸易行政机构的因素。
B.陶瓷等商业的繁荣发展,手工业作坊、市场贸易区的兴盛,支撑起泉州港口贸易发展的经济生态系统。
C.对北宋市舶司的考证,对瓷窑、水下沉船的考古发掘,标志着泉州这座古今叠压的城市格局拼图的完成。
D.古代“海丝”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一带一路”构想下的“海丝”也极大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泉州“打铁街”之名沿用至今,甚至被泉州人带到了遥远的马六甲古城,这从侧面证明了泉州海洋贸易的影响之远。
B.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来客,容纳多种宗教和宗教建筑,这些都是古代泉州极具独创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体现。
C.泉州的社会结构、行政制度等文化元素和独特杰出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文化传统。
D.当今一些国家设置贸易壁垒,夸大甚至扩大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这些问题都可借泉州的案例得到根本解决。
3.结合材料内容,泉州的申遗条件与下列世界遗产申请标准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
A.体现了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重要的价值观交流,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B.能为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C.突出代表了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群落演变、发展的生态和生理过程。D.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现行传统、 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4.综合材料一的行文思路,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分论点。(4 分)
5.两则材料都围绕“泉州申遗”论述,但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其异同。(6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
B.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
C.“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简短有力的话语,是矿区恶劣环境的侧面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呐喊。
D.胡杨树被栽种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反映出矿区工作生活的无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与后文移植胡杨树形成照应。
B.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 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
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自然引出了孩子们的课堂,写出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
D.小说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8.文章在描写孩子们与“树”的故事时环环相扣,见事见情,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 分)
9.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小说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泌,字长源,魏八柱国弼六世孙,七岁知为文。尝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等,国忠疾之,诏斥置蕲春郡。
肃宗即位灵武,泌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愿以客从。始,军中谋帅,皆属建宁王,泌密白帝曰:“建宁王诚贤,然广平冢嗣,有君人量,岂使为吴太伯乎?”帝曰:“广平为太子,何假元帅?”泌曰:“使元帅有功,陛下不以为储副,得耶?”帝从之。初,帝在东宫,李林甫数构谮,势危甚,及即位,怨之,欲掘家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使胁从之徒得释言于贼。帝不悦。对曰:“上皇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万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帝感悟。因从容问破贼期,对曰:“贼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阳,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国邪?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崔圆以泌亲信,疾之,泌隐衡山。
德宗在奉天,召赴行在。时李怀光叛,岁又蝗旱,议者欲赦怀光。帝博问群臣,泌破一桐叶附使以进,曰:“陛下与怀光,君臣之分不可复合,如此叶矣。”由是不赦。贞元三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初,张延赏减天下吏员,泌请复之,曰“今户口虽耗,而事多承平十倍。陛下欲省州县则可,而吏员不可减。所谓省官者,去其冗员,非常员也。”又条奏:“左右赞善三十员,其二十员可罢。如旧制,诸王未出阁,官属皆不除。”德宗悦。是时,州刺史月奉至千缗,而京官禄寡薄,自方镇入八座,至谓罢权。泌以为外太重,内太轻,乃请随官闲剧,普增其奉,时以为宜。
赞曰:泌之为人也,异哉!其谋事近忠,其轻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
(节选自《新唐书·李泌传》)
[注]吴太伯:姬姓,其父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太伯虽排行老大,但其父欲传位于三弟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遂避让,迁居江东。方镇:拥有兵权而管理一方的长官,文中指节度使。八座:一般用作尚书或高级官员的代称,文中指京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
B.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
C.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
D.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余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冢嗣,指嫡长子,也指王位继承人。文中的“储副”和“东宫”都是后一个意思。
B.行在,“行在所”的省称,指古代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巡行所到的地方。
C.出阁,指皇子出就封国,也指公主出嫁,今多指女子出嫁。在文中是指皇子出任官职。
D.缗,穿铜钱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铜钱,每串五百文,文中“月奉至千缗”指俸禄丰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肃宗认为太子没有必要再以元帅之位加身,李泌却认为如果让建宁王为元帅,一旦建立了军功,必然会危及太子的地位,造成政局不稳。
B.李泌疾恶如仇,因写诗讽刺杨国忠、安禄山,被贬到了蕲春郡;他也善于保全自我,崔圆忌恨他是肃宗的亲信,他就离开官场,隐居衡山。
C.肃宗怨恨李林甫,打算掘墓焚尸来泄恨,李泌劝他不要在意一己旧怨,因为这会显得气量狭窄,让那些胁从之徒更有理由投奔叛贼。
D.叛乱加上天灾,参议者议论纷纷,请求皇帝赦免李怀光,李泌拿着桐叶进见,提醒皇帝君臣关系一旦破裂很难再恢复如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泌谒见,陈天下所以成败事,愿以客从。
(2)上皇春秋高,闻陛下录故怨,将内惭不怿。
14.贞元三年,李泌对于吏治改革有哪些建议?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
黄庭坚
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被贬涪州,后移戎州安置,流徙蜀地五年余。这首词作于戎州。倒著冠:倒戴着冠帽。桓温与孟嘉共游,风吹嘉帽落地,嘉竟未察觉。后世以此典形容文士风流倜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风前横笛斜吹雨”中的风雨与苏轼《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意蕴相同。
B.晋朝孟嘉以“落帽”为风流,黄庭坚翻出新意,落帽后又倒着戴上,尽显其不拘形迹之状。
C.“身健在,且加餐”两句,写诗人只愿好好吃饭,身体长健,轻松的话语表达了愉悦的心情。D.这首词为宴席间酬唱之作,笔墨简洁清逸,言语浅近旨意深远,善于运用动作细节刻画人物。
16.词中多次写到菊花,菊花与词人有何关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借助外力的重要性“ ”,即使不善于走路,也能到达千里之外;“ ”,即使不会游水,也能横渡江河。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作者认为不必为离别泪洒衣襟的原因是“ , ”。
(3)猿鸣之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古诗文中诗人常借“猿”声抒发心中的哀怨、凄怆之情,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万物皆可“被雪糕”。今夏,颜值颇高的文创雪糕仪态万方地站在潮流前面,网友大呼:“坐不住了!”社交平台晒“雪糕配风景”的照片 。大多数消费者青睐文创雪糕还是图它的意义和颜值。植物类雪糕有如百花盛开,生机勃勃;建筑类雪糕雕梁画栋,精细到一砖一瓦;西湖传说等文化类雪糕成双成对,放一起还能拼成图案,可谓 ;点燃文创雪糕出圈最后一把火的是三星堆博物馆在今年5月推出的“娃娃头”雪糕,“青铜味”“出土味”的设定脱颖而出。
厚重的历史与新生的文化携手同行,雪糕让“文创”的概念变得更鲜活,算得上 。雪糕的创新形式让景区文化迅速植入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让历史眉目生动,更加亲切温暖。创意是文创产品的立足之本,盲目跟风,简单复刻,只图暂时获益,这种“聪明”之举终究不是生存之道。只有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接榫当下社会潮流,安全健康、价格适中,“接地气”而非 ,文创产品才能经得起考验,长红不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蔚然成风 别出心裁 出奇制胜 秀而不实
B.风靡一时 别具只眼 守正出奇 秀而不实
C.风靡一时 别出心裁 守正出奇 华而不实
D.蔚然成风 别具只眼 出奇制胜 华而不实
19.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颜值颇高的文创雪糕仪态万方地站在潮流前面
B.植物类雪糕有如百花盛开,生机勃勃
C.厚重的历史与新生的文化携手同行
D.让历史眉目生动,更加亲切温暖
20.请指出文中五处引号的用法。(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89年前,刘长春只身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空手而归,国人失落难受;37年前,许海峰一枪实现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国人将其奉为英雄;13年前,中国举办奥运会,金牌数达到世界第一,国人自信空前高涨;5年前的里约奥运会,金牌数大幅下滑,国内舆论哗然。
如今,2021年东京奥运会,杨倩获得奧运首金,国人献上诚挚的祝福;许昕和刘诗雯与金牌失之交臂,网友们鼓励他们“你们表现很好了,你们永远是中国的骄傲”;有些运动健儿没有获得奖牌,网友们喊话“赛场上你的样子真帅”;无论别国对手实力如何,网友一样把赛场的精彩捧上热搜。如今的观众,眼中不再只是金牌和输赢,“运动真美,输赢都美”引发了国民的超高共鸣。
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级联测2021-2022第二次考试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材料分析:现代文阅读I选取的是2021年7月25日公布的泉州申遗成功的相关内容,意在向学生普及有关泉州申遗及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等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流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1.C 解析:C项,“标志着……拼图的完成”无中生有。
[命题意图]考查理解并辨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2.A 解析:B项,“独创性”错,原文中不能推出这一特性。C项,泉州的“社会结构、行政制度等文化元素”和“独特杰出的城市空间结构”并非并列关系,材料二第二段中原文是“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反映了……城市空间结构”,同时……体现了中国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文化传统”错,原文中“体现”的主语是“这一新晋世界遗产”。D项,“这些问题都可借泉州的案例得到根本解决”错,任意夸大。材料二第四段,原文是“泉州为世界展示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案例”,并不一定就能解决上文表述的各种问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并合理推断的能力。
3.C解析:C项,是世界自然遗产申请标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4.答案:海纳百川、文明荟萃的神奇之地。复原古代海洋贸易的画卷。(每点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能力。
5.答案:相同点:都有对泉州这一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的肯定。(2 分)不同点:材料一重在详细论述泉州从地理位置到城市面貌再到文明荟萃及海洋贸易等多方面的重大优势和突出价值,立足点是让读者了解泉州丰厚的历史文化;(2分)材料二重在阐述由泉州到“一带一路”的重大影响,瞻望“一带一路”的未来,立足点是论述泉州申遗成功在今天的重大意义,增强考生对以泉州为代表的“海丝”未来发展的信心。(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述侧重点的能力。
材料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选自张者的小说《山前该有一棵树》,小说讲述了在深山矿区中,老师和孩子们移植一棵胡杨树的故事,赞颂了矿区建设者和子弟的奉献精神,更凸显出他们的精神追求。阅读此小说,可引导青年一代树立远大理想,丰盈精神世界。小说虽情节简单,不饰重彩渲染,但透过平实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作家温厚质实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鉴赏文学类作品的语言与形式、把握作者的创作倾向和写作意图的能力。
6.C解析:A项,“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错,胡老师的离开并不是在纠结“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而是在想办法满足孩子们的愿望。B项,“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错,文章并未表达“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反复用“孤独”来形容胡杨树,是为了突出胡杨树即使孤单,也会释放出具有感召力的美。D项,“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反映出矿区工作生活的无聊”错,全矿的人都来看栽树,因为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崇高精神的共同追求。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内容的能力。
7.A解析:“与后文移植胡杨树形成照应”分析有误,应是为下文移植胡杨树做了铺垫。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8.答案:因老师布置《树》的作文,心有抗拒。描写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提出要移植胡杨树,心中充满渴望。胡杨树被移植到校园,满心欢喜。(每点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9.答案:在荒山野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树能带给人们绿荫,带来生机,带来希望。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代表,是终身难舍的乡愁的寄托。在逐渐成长的孩子及所有人的眼中,树是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每点2分)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主题的能力。
材料分析:文言文阅读部分的选材来自《新唐书》,传主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李泌,他凭自己的智慧辅佐四朝君主,心怀天下社稷又有治理国事的才干。阅读此文,赏析人物,可以帮助学生品评人物,思考个人发展,符合读史明理、学史崇德、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10.B解析:“余”做“皆胁制偷合”的主语,且“独周挚、高尚等数人”结构完整,排除A、C项。“胁制偷合”都是“余”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D项。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11.D 解析:应为“每串一千文”。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12.D解析:“李泌拿着桐叶进见”错,应该是“李泌把撕破的桐树树叶交付使者进呈德宗”。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与观点的能力。
13.答案:(1)李泌拜见肃宗后,陈述了天下成败之事的原因,希望以宾客身份跟随。(关键词“谒”“所以”“从”各1分,句意1分)
(2)太上皇年岁已高,听到陛下心里惦记旧怨,会内心惭愧不高兴。(关键词“春秋”“录”“怿”各1分,句意1分)
[命题意图]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4.答案:恢复原有吏员编制。裁减冗员。按官职的闲忙加俸禄,减小京官和地方官俸禄的差距。(每点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李泌,字长源,是西魏八柱国李弼的第六代孙,七岁时就能写文章。李泌曾经写诗讥笑讽刺杨国忠、安禄山等人,杨国忠憎恨他,下令将他贬到蕲春郡。
肃宗在灵武即位,李泌拜见肃宗后,陈述了天下成败之事的原因,希望以宾客身份跟随。起初,军中商议立元帅,很多人看好建宁王,李泌密奏肃宗:“建宁王确实贤良,但广平王是您的嫡长子,具有国君的器度,难道让他成为吴太伯吗?”肃宗说:“广平王是太子,何必需要做元帅呢?”李泌说“如果元帅有功,皇上不让元帅当太子,能行吗?”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当初,肃宗为太子时,李林甫多次用谗言陷害他,形势很危急,到他即位后,他非常怨恨李林甫,打算掘墓焚尸来泄恨。李泌认为身为天子而念念不忘旧怨,等于向天下显示自己的气量狭窄,使那些胁从之徒更有理由投奔叛贼。肃宗很不高兴。李泌回答说:“太上皇年岁已高,听到陛下心里惦记旧怨,会内心惭愧不高兴。万一病倒,这就是陛下据有广大的天下却使亲人不得安身了。”肃宗受触动,明白过来。皇帝偶然询问打败安禄山的时间,李泌回答:“贼兵抢掠了金银织锦、男女百姓,全送到了范阳,仅有苟合之人的贪得之心,他能统治中国吗?为他效力的汉族人只有周挚、高尚等几个人,其他人都是被威逼胁迫的苟合之人,至于天下大计,不是他们所能知道的。不出两年,就没有贼寇了,陛下不要想着迅速击败叛贼。”崔圆因为李泌深受肃宗亲近信任,非常忌恨,李泌到衡山隐居。
德宗在奉天时,将李泌召到行宫。当时李怀光叛变,这年又遭蝗灾、干旱,参议者希望德宗赦免李怀光。德宗广问群臣,李泌撕破一片桐树叶交付使者进呈德宗,并奏道“皇上与李怀光,君臣的名份不能再复合,就似这片树叶一样。”因此德宗不再赦免李怀光。贞元三年,他被授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初,张延赏裁减全国的吏员,李泌奏请恢复旧制,说:“现在,人口虽然减少了,但公事却比太平时期的十倍还多。陛下想要裁减州县当然可以,但吏员名额不能减少。所谓裁减官员,是裁去那些多余的人员,不是那些正常编制的人员。”李泌又分条陈奏:“左右赞善有三十个,其中二十个可以取消。按照旧制,诸王在没有出宫任职之前,都不委任属吏。”德宗很高兴。当时,一个州刺史每月薪俸高达千缗,但在京官员的薪俸却很低,节度使被调到京城来做官,竟被称作失权。李泌认为外官俸禄过厚,在京官员的俸禄太少,便请求按照官职的闲忙,普遍增加薪俸,人们都认为很合适。
赞说:李泌的为人,真优秀啊!他谋事算得上忠诚,轻易舍弃官职算得上高尚,自我保全算得上机智,最后做了宰相,算得上立功立名的人。
材料分析:诗歌阅读部分选取的是宋代黄庭坚的词。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代表,此时虽遭贬谪,却身怀傲骨,不屈于世俗,词中人物形象鲜明。该词艺术手法纯熟,适合学生阅读欣赏,能较深入地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15.C解析:C项,“愉悦的心情”错,表达的是抑郁难平的愤懑情绪。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16.答案:菊花与词人的人格精神相似,是词人内在品格的一种物化。菊花在秋季绽放,与在春夏绽放的百花不同,不流于俗;词人醉酒簪花,反戴冠帽,歌舞清欢,举动狂放,足见其洒脱不羁和对世俗的挑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而开;词人于风雨中“横笛斜吹”,白发暮年依然身健加餐、冷眼看世,正是老而弥坚、不畏坎坷、坚韧不屈的人格体现。(每点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和物象的能力。
17.答案:(1)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 飞回
示例二: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示例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每空 1分)
[命题意图]考查对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
材料分析:语言文字运用I选取了富有生活趣味的新闻热点从小小的网红文创雪糕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中值得思考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问题,启迪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同时考查学生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C解析: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风靡一时:形容某一种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流行。结合语境看,晒照片是在一个时期内流行,故选“风靡一时”。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别具只眼:另有一种独到的见解。结合语境看,主语不是指人的见解,故选“别出心裁”。守正出奇:指恪守正道,出奇制胜。出奇制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泛指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结合语境看,既有历史的继承又有文化的创新,故选“守正出奇”。华而不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秀而不实:比喻才能出众,但终无所成。语境不是形容人的才能,故选“华而不实”。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
19.B解析:B 项是比喻;A、C、D项都是拟人。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20.答案:表特殊含义;表引用;表特定称谓;表强调;表反语。(每点1分)
[命题意图]考查标点符号用法。
材料分析:语言文字运用的材料选自生物知识“彩棉”,属于通俗的科普类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关注科学动态、探索科学奧秘的兴趣,引领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此题设置了衔接和补写两道题,旨在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准确理解语言文字和对信息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
21.C解析:原文长句的 主语应是“科研人员”,A、B两项改换了主语,与前后文衔接不当,故排除A.B项;D项,强调的重点是“不同颜色的基因”,而原文强调的是“生物技术”,故排除D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的衔接与连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22.答案:这是一种误解颜色发黄 、发灰与 上述情况不同(每空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之补写句子的能力。
材料分析:本题是一道关于社会热点东京奥运会的材料作文。材料中梳理的是我国民众对奥运会金牌数的心理变化过程,由一开始的想靠金牌数来证明自已,到现在能心态平和地接受金牌数,享受体育带来的活力和竞技的魅力。该材料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民众体育素养的提升,领略体育之美,培养体育精神。
23. [写作指导]较以往的奥运会,在东京奥运会上,国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前我们迫切想赢,寄希望于拿金牌来增加底气;现在我们不再把夺金当作唯一关注的目标,而是更多地关注赛事本身,享受体育带来的活力和竞技的魅力。我们尊重每一位运动员的付出,当我们开始享受奥运的过程,才更接近奥运精神的本真。当我们停下对“赢”的执着,反而收获了更多的美:赛场上的运动之美,美在运动员蓬勃的生命力所体现的线条之美、舒展之美、力量之美;运动之上的精神之美,美在不曾有一刻放弃、坚持到最后和绝地反击的强韧姿态;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的和谐竞技之美,这是一种放弃争端和平共处的人类独特精神之美。
立意参考:输赢之外,别有境界。奥运没有终点,金牌不是目的。运动真美,输赢都美。欣赏奥运之美,感受奧运之魂。回归体育初心,传扬奥运精神。以体育之名联结世界,欣赏奥运的真正魅力。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要求,运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思维,观察、分析、思考、领悟问题,进而根据材料要求写作的能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