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路过李村乐客城,专门又去看了一下李村华人监狱旧址。自2008年李村监狱整体搬迁闲置后,就一直较为关注这处老李村所存不多的历史建筑。因为前年来的时候,门前立起的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以及整个旧址被围挡遮拦,满心以为维修改造工程终将开始。然而触目所及,眼前场景竟是愈发恶劣。李村华人监狱旧址位于青岛市李沧区夏庄路7号李沧乐客城南侧(原山东省第二监狱内)。2005年2月5日,李村华人监狱旧址被列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权属单位为青岛监狱。
李村监狱全景
李村华人监狱由德国人于1903年建立,1904年正式启用,专为关押华人之用,设有监房、教诲室、工厂、行刑室、了望台、犯人医院,禁闭室等。建筑为德式风格,红砖、红瓦、圆拱门,监狱历经德占、日占、民国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多个时期,解放后继续作为监狱使用,目前仅保留“E”字形二层楼房建筑一座,建筑面积2574平方米㎡。
遗存德文“李村华人监狱”碑刻一块,现存于市博物馆。该石标嵌在监狱门楣上端,其正面刻“CHINESEN GEFANGNIS BEZIRKSAMT LITSUN”(译文:中国人监狱李村分局)。石标长180厘米、宽40厘米、厚21厘米,已断为两截。
李村监狱大门
李村监狱牢房铁门
1914年日本战胜德国侵占青岛后,接管了李村华人监狱。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李村华人监狱曾先后改名为山东第六监狱、山东第五监狱,1948年又改称山东青岛监狱。
1941年2月17日,在青岛曾发生了一个惊天大案,日本人关押重刑犯的李村监狱被劫破,210名“囚犯”破狱而出,举国震动,在青岛抗战史上是一个空前的也是唯一的战例。本文之前曾编发过甄仁春老师的一篇图文介绍,近期还会重新整理发布。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军管会接管了山东青岛监狱,更名为青岛监犯教育所,隶属青岛市人民法院。1951年9月,改名为青岛市劳动改造队,归青岛市公安局管理。1955年7月又更名为山东省青岛市劳动改造管教队,对外称山东省地方国营青岛生建机械厂。1964年3月更名为山东省青岛劳动改造管教支队,归山东省公安厅劳改局管理。
1967,青岛劳改支队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劳改队转为国营事业单位,下放归青岛市领导。1970年1月,青岛劳改支队停止接收罪犯,同时把在押罪犯陆续调出,机构改称山东省第二师五团。1970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撤销山东省,恢复劳改队建制,仍归山东省公安厅劳改局管理。
1985年,狱墙加高到4~5米,架设了3300伏的电网,建有岗楼13座,安装了照明设备。1980年后,由国家拨款和自筹资金,先后盖起楼房监舍。到1986年,每个犯人人均居住面积在3平方米左右,睡上了单人或双人木板床。另外还建立了阅览室、图书室、浴池、理发室等设施,丰富了犯人的文化娱乐生活。1988年1月,改为山东省第二监狱,隶属关系不变。1998年12月,又更名为山东省青岛监狱。1999年1月,整建制划归青岛市司法局管理。2008年11月16日清晨6时到7时,夏庄路7号的李村监狱内三千多名服刑人员在荷枪实弹的武警看管下上了押运车,被送往位于城阳惜福镇204国道北侧小庄段新监狱,整个转运过程井然有序。
在之前的2005年,百通伟东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就以4.23亿元拍到了正式挂牌出让的生建机械厂的两块土地,在占地面积101530平米的夏庄路7号地块后来建设成了伟东乐客城商业综合体。有百年历史的李村华人监狱旧址及其周边10米内被作为文物予以了保留。
而自2008年青岛监狱搬迁后,遗存的历史建筑由于长期闲置,加上年久失修,雨水渗漏,许多木质材料腐烂,部分瓦件脱落,墙体出现裂缝,影响到建筑本体及周边行人的安全,亟需加强保护,进行全面维护修缮。李沧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先后多次通过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市“两会”上提出建议和提案,积极呼吁加强旧址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并多次就李村华人监狱旧址建筑的安全保护问题与青岛监狱进行沟通,于2015年11月9日向青岛监狱发送了《关于李村华人监狱旧址安全隐患的告知函》,并抄送市司法局(为青岛监狱上级主管部门)和市文物局。但多年过去,对于监狱旧址建筑的维修保护并未有实质性进展。
李村监狱外景
2016年年初,我在现场拍下了部分照片,那时前门封闭,但建筑后面的两处小拱门是虚掩着可以进去的。
李村监狱内景,地上随处散落着各种五金件,应该是当年生建机械厂遗留的下脚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