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让我们的孩子高高兴兴做一个普通人,从事一份普通工作”
原标题:“让我们的孩子高高兴兴做一个普通人,从事一份普通工作”
在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校长高志刚的办公桌正上方,最显眼处是一幅字——“永远在路上”。高志刚说,职业教育人要时刻聆听经济社会的脉搏,回应发展改革的潮流,从个人到学校,提升与重塑时刻在路上。
他和他的同事们,已经把数万名中策学子送上了人生新的道路。不过高志刚觉得,在中策,职业教育不仅是给学生指点一条可以安身立命的人生新路,更要教给学生一套“人生策”,提示他们,三百六十行的朴素选择,怎样与自我的价值和意义紧密关联。
1
帮学生找到“自我开发的开关”
创办于1979年的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也是浙江省开办最早的职业学校,在校生近3500人。经过41年发展,中策职业学校已成为拥有中式烹饪、电气运行与控制、环境监测技术等多个王牌专业的中职教育行业“领头雁”。
在中策这方园地耕耘职业教育数十年,高志刚深深意识到,人的成长就是不断自我开发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任务就是帮学生找到“自我开发的开关”,对于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来说,更是如此。
“想期待学生新蕾绽放,首先要让学校成为资源丰茂的沃土。”高志刚认为,学校应当为学生的各种可能性提供不同型号的“助推器”。
高志刚举例说,中策没有无人机专业,但是5年前就跟浙江省模型无线电运动协会合作,成为协会的人才培养基地,请到了协会里的全国比赛冠军担任学校无人机社团的总教练,不但吸引众多学生前来报名学习,更令中策学子在全国各级别赛事中脱颖而出。近年来,学校更放眼全球延揽师资,乌克兰的音乐研究生、巴西的退役足球运动员都走进校园,给学生带来一个个不寻常的精彩世界。
高志刚校长与中策职业学校学生交流专业学习
有了丰富的选择,开阔的视野,中策的教育生态得以彰显社团化、项目化的别样色彩。在高志刚看来,中策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把学生成长日新又新的种种可能性编织成网,让同辈间的切磋互动成为可能,让前后浪的传承接力始终笃实。既尊重个性,又强调组织,这是高志刚希望中策师生善加体会的辩证法。
高志刚认为,在中职教育中,“爱一行干一行”和“干一行爱一行”应当并行,要充分发展学生的爱好,也要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专注,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认同。“这种培养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我们希望中策带给同学们的教育,是浸润式的规范化、体验式的专业化。”
“教育是一种点燃,而不是灌输。”高志刚说,“我们要让学生首先喜欢上这个岗位。去见习的企业让他们震撼,来上课的大师让他们崇拜,引领他们的学长让他们仰慕,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2
“让企业捧着爱心来,带着收益走”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都是不错的职业教育制度。但高志刚认为,把这些制度简单“搬进来”,有可能水土不服,最适合中国的职业教育方式,应当是以学校名义和具体的企业合作,让校企之间链接自然融洽,能够相互促进。
“学校主动挑大梁”是高志刚眼中产教融合的重中之重:“产教融合有政策、有口号、有要求,但是目前政府、企业、学校之间的协同还是不完备的。提升的抓手在哪里?最重要的就是校长要有校企合作的意识和自觉。”
这样的自觉最关键的一点,在高志刚看来,就是学校一定要充分考虑能为企业输送什么人才。“要把学校理解成连接学生和企业的纽带,在校企合作中,有换位思考的意识,时时考虑如何双赢,才能真正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要让企业捧着爱心来,带着收益走。”
谋划产教融合,中策下了最直观的功夫,让校舍空间透出“融合风”。烹饪专业使用的“杭之味”大楼,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一楼的休闲咖啡吧就是酒店部现代学徒制基地,旁边有胡忠英烹饪大师工作室;二楼建成“烹饪剧场”,让企业看得到中策学子的舞台有多大;三楼四楼则是一列列中餐及西餐西点实训室,既能办讲座,又能搞比赛,还可以为师生沙龙提供场地。在教育培养与产业实践的AB面之间,“杭之味”大楼的“变形记”可以永不落幕。
如果仅仅想着对接企业,高志刚觉得,学校的眼界还狭隘了一点。学校主动为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老年大学等单位提供服务,为校企合作注入公益内涵。杭帮菜品鉴交流会、阿拉斯加海产“明日之星”厨师大赛……一系列新鲜的公益活动在中策圆满落幕,参与的企业和机构不约而同的评价是:不仅有创意,而且令人满意。
“我常和企业说,知道你是知名企业却不理你,那是我错了;但我带着方案和诚意来找你,你不理我,你可能就亏了。”高志刚笑道。
3
职业教育理应做精做深
高志刚坦言,近年来,甘心以职业中学作为最高学历的学生越来越少。面对学生普遍而殷切的升学期待,职业教育人能做些什么,该守住什么?
“如今,政府主管部门、家长,甚至一些职校的老师,都把升学率作为职业中学办学质量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基础性地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只划分合格与不合格两档,这与职业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高志刚认为,职业素养才是职业教育的“根”与“魂”,专业技能理应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与之相应,推广五年一贯和七年一贯的培养体制是当务之急,如此才能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职业技能。
“一体化、大统筹,这才是职教的出路,只管就业或是只管升学的话都是不够的。中职学校要与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发展,打通中高职培养模式,形成职业人才培养的三方合力。”高志刚说。
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关键词是什么?高志刚始终坚持,职业教育也要做精深化教育,紧紧围绕产业链做文章。“现在家家职业中学开的课都差不多,重复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优秀的师资却无法集中,结果是哪个专业都谈不上做大做强,做成‘拳头’‘品牌’。”他觉得,一所职校有一两个优势学科就很好,关键在于能不能把一条产业链中的细分专业都纳入培养视野,兼顾精与全,让学生真正成为这一行的“内行人”。
让学生成为“内行”,是要学生都去做技能大赛的“明星选手”吗?高志刚对此也有保留意见。他觉得:“技能大赛虽然办得很好,但也只是尖子的比拼,还不足以实现‘以赛促教’。”职业教育带给学生的获得感,应该是更为朴素而实在的“人生策”,是技艺与历练水到渠成的抟合。
“我期待我们的孩子在做一个普通人、从事一份普通工作的过程中悦纳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踏实的业绩,这是他们可以追求的美好未来。”高志刚说。
此网页由新浪新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