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纪录片本来应该的样子:《恐怖分子的孩子们》

一千年以前的叙利亚,无论是伍麦叶王朝,还是阿巴斯王朝,弯刀,快马,无所畏惧的骑士奔驰在这里,古兰经的歌声传遍了每一寸山川河流,从大马士革到阿勒颇,从霍姆斯到代尔祖尔,莫不如是。这片土地都是阿拉伯文明的圣地,伊斯兰文化的热土,流淌着无上的荣耀和光芒;

一百年前的叙利亚,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风,叙利亚走上了现代国家的独立之路,然而,第一次国民大会的召开,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后果,列强们忙着在消化巴黎分赃的结果,哪里管的上千里之外的死活,阿拉伯的劳伦斯们早就该干嘛干嘛去了,只有来自沙漠的干热风无情地肆虐着城市和乡村;

十年前的叙利亚,随着一代枭雄老阿萨德的去世,小儿子巴沙尔终于被正式推到了风口浪尖的前台。然而纵然长袖善舞,却再也无法压制长久以来的积怨,加上居心叵测的阴谋家肆意煽风点火,全面内战的爆发,各方势力登台亮相,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打成了一个稀巴烂;

一年前的叙利亚,该打的仗也打完了,该流的血也流的差不多了,大家也都累了,那么今天的叙利亚,曾经无上荣光的圣地,东西交通的要道,又变成了怎样的模样呢?

作为万里之外的我们,很多时候对于这个遥远国家的印象都是来自于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但不管是视频,图片还是文字,坦言之,这些都是别人眼中的叙利亚。绝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机会亲身踏上这片国土去一探究竟,更勿论是不是在那个恰到好处的时间点正好在那个恰到好处的地点来目睹历史的发生。

既然如此,我们更加需要不同角度的观察来帮助我们看得更深一点,更细一点,或者,更真实一点。推荐一部关于叙利亚内战期间平民故事的纪录片:《恐怖分子的孩子 Of Fathers and Sons》

第一次知道这部片子是因为它拿下了第34届圣丹斯电影节的世界电影纪录片单元评审团大奖,要知道这个由罗伯特·雷德福在1984年创办,每年在美国犹他州举办的小众电影节在独立电影圈内的地位堪比奥斯卡,绝对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同时也是很多资深影迷无比推崇的观影指南。

后来这部小制作的纪录片又接连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纪录片提名,第31届欧洲电影节最佳纪录片提名等等一系列荣誉,算是为影片质量做了一系列重量级背书。其实当时自己最好奇的一点是,这部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要知道按照影片宣传披露的资料来推算,那个时候的叙利亚尚且处于战乱期间,远远没有达到可以让创作人员可以心平气和进行拍摄的条件。

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发现原来导演塔拉勒·德尔基 TalalDerki本身就是叙利亚大马士革人,只是现在旅居德国而已。这部全长一小时三十八分钟的纪录片拍摄时间居然长达两年之久,剧组随着导演回到家乡,深入到当地普通的伊斯兰家庭,用他们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了这一家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最后完整的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片中拍的很平实,甚至可以说略微有那么一点点平淡,即使是在外人想象中应当是炮火连天的战区,其实真实的生活还是会和人们的猜测有所不同。影片主要取材自当地一个信奉极端穆斯林的家庭,镜头主要聚焦在父亲和他的孩子身上。

影片因为一个明显的时间点可以划分为两部分。

前半部分乍看上去就是一个普通叙利亚家庭的生活,活泼好动的孩子,鸡零狗碎的日常,吵吵闹闹的节奏充满了镜头,充满了烟火气。如果说又什么不一样,特别引起注意的话,就是作为全片核心人物之一的爸爸。这无疑是一个极端的穆斯林,张口闭口就是圣战,动不动就要消灭所有异教徒,极端的偏执混杂着残忍和愚蠢扑面而来,在他的生命中除了真主和古兰经,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部分。就连自己孩子的诞生都要祈祷真主选择在911这一天,那么给孩子取名为奥马尔(阿富汗塔利班首领),那也就觉得不足为奇了。

然而,这个时候一件注定要发生的意外改变了全片的节奏,男主人在排雷时被炸掉了一只脚。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无疑改变了全片的节奏。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黑色元素开始出现在片中。截肢的父亲变得越来越暴虐,越来越极端。毫无疑问,他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他决定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加圣战,为真主,为伊斯兰,为了消灭异教徒,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他爱自己孩子的最佳方式。

---小小年纪就被拉去从事各种各样的军事化训练,为了成为一名圣战战士而时刻准备着;

---孩童间的玩具也变成了被拆掉引信,重新组装的地雷;

---时不时响起的古兰经颂唱也变得少了很多宗教意味,反倒是让人想起了义和团的跳大神;

---连宰杀牲畜都被赋予了浓重的宗教献祭意味,看着孩子们拨弄着被砍下的动物头颅,和前面一家人围坐分享羊排的镜头相对比,强烈的冲击不言而喻;

---只有难得的闲暇时间,泡在简陋泳池里的打打闹闹仿佛还原了孩子本来的天性,但是眼神中流露出来的迷茫和哀伤已经在预示接下来并不是什么愉快的话题了;

影片中有一个小小的发现,就是全片几乎没有任何女性的身影,好像是一个完全有男性组成,充斥着雄性荷尔蒙的世界。唯一感觉有点女性色彩的地方来自于一段对话,就是男主角对于自己侄女居然不戴头巾就出门表示了不满和抱怨,认为这样的行为违反了伊斯兰教法的规定。他的此番言辞甚至连旁边的战友也看不下去了,因为这个小侄女才仅仅两岁。

细思极恐。

导演全片都拍的非常克制,只是用镜头在忠实的记录所有拍摄到的一切内容,尽可能真实的还原给观众,并没有添加过多的个人情感抒发。大概是因为太真实,有些地方会觉得很震撼,而另外很多地方却会让人觉得未免有些平淡。其实殊不知,现实生活原本的样子就是如此,每天声嘶力竭的呐喊,那是琼瑶阿姨的狗血肥皂剧里面才有。

一直到影片最后结束前,当两个孩子分道扬镳,终于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时,导演才利用字幕表达了一下自己的看法,依然非常克制,每一个用词都是非常的平实,没有什么激情洋溢的豪言壮语,只有那句“他们的人生再也不会重逢”欲言又止之余不仅让人唏嘘不已,同时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这样真刀真枪实地取材,不偏不倚展现此时此刻此地此情此景的作品相比,《白头盔TheWhite Helmets》这样断章取义,偷梁换柱的作品才是真的混淆视听,不是偷懒不是蠢,就是坏!

纪录片原本的样子,就应该是《恐怖分子的孩子》这样子的。它尽其所能告诉你原汁原味的真相是怎么一回事,至于如何做选择和判断,那是屏幕前观众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剧组人员的工作。

强烈推荐本片。

如果对于类似题材很感兴趣,那么不妨再去看看另外一部作品,《疯狗强尼 JohnnyMad Dog》,讲诉非洲内战中的娃娃雇佣兵,类似纪录片拍摄手法,但是会更加残酷一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