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名华农校友,今日回家了!(内有彩蛋)

111岁,111个秋冬春夏

111年,111个岁月漫漫

今天

2000余名校友回家了

秋光烂漫,韶光婉转

因为“1”段动人的回忆

奔赴“1”个青春的约定

追寻“1”次美好的相逢

我们“梦华农”悠悠流年

我们“再相逢”紫荆树下

1
流苏飞扬 · 拍“农”照

穿上学士袍

戴好学士帽

脸上的皱纹不复当年青春

但心中热情从不减退

“咔嚓”一声

按下快门

瞬间定格

只愿摄下光影的刹那

一并定格逝去的流年

 久别重逢 情系半生 

“老朱,我们快跟上大部队!”陈美贞对着身边的挚友朱瑞笑道。今天1970届工程学院农业机械化专业两个班的老人汇聚在一起,回来看看念叨了很久的母校,看看她的新模样。而陈美贞也在其中,但和其他老同学不同,毕业后就留校任教直到退休让她没有那种久别重逢的感触,却还是会对华农的变化发出感叹:“华农就好像一个大花园,我觉得生活在其中的学生真的很幸福。”
当年半农半读的学习生活,简陋的宿舍环境,清淡无味的饭菜,对那时的陈美贞来说,反而形成了吃苦耐劳的好习惯,也成就了自身。“即使如今满鬓斑白,腿脚不便,但是为了追上大家,我还是会全力以赴!”陈美贞笑道。精神抖擞的工程学院退休教授吴先生作为这次班级团建的负责人,一上午都忙碌在校园里接待大家:“我早早地定了餐馆,就算大家相隔再远,该团聚的时候我们都会聚一次。”他们就好像一个大家庭,每年吃一次团圆饭。毕业50年,这份同窗情,他们记了半生!

一声兄弟就是一辈子

“温兄!好久不见!”刚搭上肩膀,昔日同窗二人便默契地来了个碰拳,即使多年未见,一碰面又像回到了那个少年时意气风发的模样。2007届生物工程专业的陈锦波和隔壁舍友温伟盛边互相调侃着对方,边回忆起十多年前的校园生活:“那时的学生时代啊,很单纯,没有像现在工作压力这么大,回来母校真是像给自己放了一天假。”
熟悉的一草一木,把二人带回了那段奔赴教学楼赶趟早课、放学后排着长队打饭、在宿舍串门逗趣的日子。提起当年的点点滴滴,两人印象里的华农记忆总是如数家珍,互相拍着肩谈天说地。“我们等着班上另外几个老同学过来,现在大家‘拖家带口’的,也要在毕业那年还未重修好的红满堂前,把当年遗憾的合照补回来!”

毕业十载 笑说当年

“我们当时毕业前刚好赶上百年校庆,今年校庆111周年,也是我们的毕业十周年。”2010届园艺学院花卉景观专业3班的校友一大早就从广州周边各地赶来,只为赴约这场意义特殊的十周年同学聚会。“最漂亮的那个就是我们班的首任班长!”“当年广州亚运会的志愿者在这里!”“这个是‘插班生’,咱隔壁班唯一一个元老级代表!”
一群人互相揶揄着对方,欢声笑语在红满堂前不时徜徉。畅谈当年的班级趣事,回忆起一群人挤着校巴满校园赶课的画面时引得所有人大笑,在教三大草坪为百年校庆时忙碌的身影也依旧历历在目。教四、跃进南、园艺学院院楼……都留下了他们青葱岁月的痕迹。“最好的时光,就是我们一群人共同奋斗与成长的样子吧。”班长邓佩仪笑道,“十年来大家还是这么逗趣!”

二人行变三人影

“宝宝,看一下镜头。”来自2010届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丁少萍笑着对身边的儿子如是说。照片里,丁少萍巧笑嫣然、灿烂如花,而她的丈夫——来自2010届工程学院的陈铮旭则显得“高冷”一些,但还是难掩爱意从眼里流出,投向身边人。走出华农十年,再归来,手边人依然没变。唯一不同的是,曾经的两人行变成了如今阳光下的三人影。
一家三口前来赴毕业十周年的班级聚会。聊起两人的感情,丁少萍害羞道:“我们毕业后自然而然就在一起了。”相遇于华农,相识于同乡会,相恋于毕业后的恍然大悟,身边人就是想要相守一生的枕边人。华农是他们爱情的孕育之地,足球场,图书馆,还有常去的三角屋面包店和奶茶铺,都是他们记忆最深刻的地方,那里曾经有他们肆意飞扬的青春和懵懂稚气的感情。

“一根筋”的兄弟情

一大队身着橙衣的“兄弟团”在返校日显得格外亮眼,衣服上印着的“06届机制”字样,昭示这已经是他们离开华农校园的第十年。班长曾小锐一直跟学校校友会有着沟通,这十年间已经组织了三次回校团聚活动。“当年咱们男生好不容易跟艺术学院搞联谊,谁想到这小子要了个短号就没了后文。”“他老婆还是我带他去华师认识的。”……十年也许能叫皱纹攀附,叫肚腩鼓起,但谈起那些青春里的“丰功伟绩”,仿佛我还是那个爱吹牛皮的少年,你还怀揣着那份青涩……曾小锐说这是“一根筋”的兄弟情,永不毕业。

2
绿榕园 · 忆“农”味

胃是最念旧的

记忆中的味道

在时间的冲刷中暗淡

但只消一个契机

当舌尖重新品尝

萦绕心头的记忆唤醒

恍然察觉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华农味道”

带着回忆的味道,从来清晰

当岁月爬上脸庞,当时光攀上发梢,华农仍是记忆中的“味道”。“我每年校庆都回华农来!”1965届土化系的张斯萍笑着说。今天一起回到华农的还有她同班的7位同学。每年校友返校日张斯萍都会到绿榕园吃午餐,她回忆起六十年代的饭堂没有现在宽敞,饭菜的种类也没有这么丰富,“当时都是拿饭票买饭嘛,肉少,青菜多,西红柿炒得清清的,没有多少蛋。”
当年一下课,张斯萍就要去广播站播音,需要同宿舍的同学帮忙把饭打包带回宿舍,说着她还唱起了当年广播站常常播放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谈起今日的华农,张斯萍红了眼眶,她笑着说自己已经老了,“年轻人要好好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希望华农的明天越来越好!”

品农味 传农情

2006届公共管理学院的蔡俊展带着夫人和两个可爱的孩子来到绿榕园餐厅就餐。三四年不曾返校的蔡俊展,趁华农111周年校庆之际与同学约好下午在院楼团聚。当被问及华农味道同以前有何不同时,蔡俊展师兄答道:“菜品丰富了不少,味道跟以前比也好了很多。”
在喧杂的背景音下,蔡俊展师兄9岁的大儿子吃得憨态可掬,蔡俊展望向孩子的眼中满是殷切的寄望,道出了此行的真正目的:“主要是想让孩子感受一下校园生活,让他从小有个目标和理想,将来和老爸一样考上华农!”
3
校史馆 农博馆 · 温“农”史

温农史,知校情

忆往昔,明今朝

百年老校盛世流芳

秩年重逢同温校史

借用泛黄陈旧的物件

打开连接过去的大门

与先贤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百年老校 余韵悠长

1990届的校友温朝晖曾在广州市农业局以及文化局工作,也是华农第一个在毕业时于红满堂办个人画展的“风云人物”,如今从事绘画工作的他,在毕业的三十周年之际回到华农,“想和同学们叙叙旧,回来好好地看看学校。”
他回忆,5号楼校史馆以前还是他们的实验室,其中的牌匾也是毛泽东主席亲手题的字。这里,承载了他们太多的记忆、刻记着他们学习的身影。最吸引温朝晖目光的是校史馆展示的石雕——把学校的精华都融汇在了一起,如标志性地理建筑,杰出的院士等。注视着这些石雕,归属感、自豪感自心底油然而生。
“学校每一个留下来的文物、建筑,都是一种文化,要好好地保护传承。” 温朝晖感慨。回味当年, “一来到华农就深深爱上了这所美丽的校园,毕业以后对母校的情怀更是愈加深切。”

忆往昔岁月 寄殷殷嘱托

当被记者问及专业的选择时,已经毕业50余年的冼洪本表示,社会上很需要遗传育种方面的知识,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
毕业后,冼洪本被分配到部队,在部队农场组织指挥生产水稻花生等。如何栽培、如何防虫、如何管理都是他当时面临的挑战。出于对母校的热爱,冼洪本选择留在华农工作,曾任华农实验中心主任、武装部部长、保卫处处长……获称副教授的他”双肩挑”,教学科研两生花。如今78岁的冼洪本仍在家乡推广良种,为家乡农业现代化出一份力。
他感叹道:“华农走过的100多年实在不容易,发展到今天经过了好几代人的努力与奋斗,应该好好珍惜。回头看看母校走过的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在年轻一代应该站在我们肩膀上看得更高更远!”

感历史余温 悟岁月沉淀

学在华农、任教于华农的1967届农业昆虫学毕业生候任环曾带领历届学生去往鼎湖山、罗浮山、象头山等地采集昆虫,“我们的采集标准是基于昆虫的科、目制定的,一只稀有昆虫能抵5只普通昆虫!”农博馆的昆虫世界展厅将候任环带回普通昆虫学的课堂中。

无数农业历史沉淀,自然与人文的碰撞不断。农博馆饱含着历史余温,安放着华农人的深厚情结,也存放着名为梦想的小种子,“我想成为一名昆虫学家!”华农附属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农博馆门前喊出了自己的“观后感“。

4
“农”情代代传承

有那么一群人

与华农情深缘长

一家三代(口)

都曾在华农求学

见证了华农数十年的历史变迁

5
声音明信片 · 告白华农

再过三天

华农将迎来111岁生日

母校的一草一木

在母校生活的一点一滴

相信每一位华农人一生一世都不会忘记

这一次,这份心情,我们来帮你传达

你的美好心意

让她听见!

我们为你准备了精美的华农风物明信片

期待它们在你手中

被赋予爱的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