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丁丁”手术是这么做的!直击儿科医院各种不可描述的真相

儿童医院,我们最不愿意去的地方,但也是最绕不开的地方。

在那个空间中,除了拥挤的人群,更拥挤的是满满当当的焦虑。小小的一间间诊室里,塞满了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哭声、妈妈们很容易点燃的各种情绪...... 就连空气都是急促的。

作为匆匆过客的我们,每次拿到医生开的单子就想夺门而出,其实很少能感知到在这个气压低到让人要“窒息”的地方,其实也是人间温情浓度最高的地方。

无数孩子的病痛在这里被治愈,无数爸妈的心结在这里被打开,当然,还有一些不可描述的画面。

最近看了一本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取景于国内首屈一指的专业儿科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首次向我们呈现了大量发生在医院的“故事”。

所有的情景和案例都是真实记录,有些记录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比如孩子在做“割包皮”这种非全麻手术,是不是当场要哭晕过去;

也有些记录的是医生的心酸和无奈,比如碰到“听不进任何道理”的老一辈,医生也是气得想当场吐槽。

也有一些时充满着治愈力量的温情时刻,比如劝孩子吃药难如登天,这事儿身经百战的儿科医生是如何解决的......

当然,这部片子也记录下种种的无能为力......

看了这部片子,它不仅让我们从林林总总的细节中感受到了儿科医生鲜为人知的一面,也会让我们回到生命的原点去思考养育孩子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所以把这部片子分享给大家,或许从此之后,我们去医院的焦虑感会减轻很多。#1

丁丁历险记泌尿科的喜剧大片每逢暑假,儿童医院的泌尿外科,都会上演大批的“丁丁历险记”。诊室外人满为患,放眼望去,清一色都是等着“割包皮”的男娃们。

用医生的话来形容就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这些男娃,一边高分贝的尖叫着“死亡时间到”,一边极不情愿的排队脱裤子,等着涂麻药,一副“英勇就义”的悲壮感。包皮手术只有局部麻醉,被架上手术台之后,意识是清醒的,上半身还可以肆意乱动。七八九岁的男娃,一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看到医生手术剪拿出来,还没碰触到“关键部位”,就是一阵又一阵杀猪般的嚎叫。

这个手术最大的难点,就是让孩子冷静下来。所以医生要边做手术、边哄孩子,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变着法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逮到一个三年级的男孩,脱口而出就是,“听说你英文挺好的,我们来英文谈话吧!”

看到小男孩比较斯文的,就来一场唐诗三百首大考核,“来,用一句唐诗,形容一下现在的心情。”发现孩子处乱不惊的,那肯定是对手术做足了功课,就顺水推舟的问一句,“你知道为什么要做包皮手术吗?”

一台手术下来,全程都不到一刻钟,有些孩子还没和医生扯完,缝针就结束了。别看他们手术的时候撕心裂肺,知道手术结束后就立马得瑟起来,“一点都不疼,术后还极度舒适!”术后一个翻身就下床了,自己走路回家都妥妥的(当然很有可能麻药还未过,所以此时还感受不到痛)。

一天下来,医生要做135台包皮切除手术,全程站着,水都顾不上喝,面对着强大的工作压力,医生们的快乐源泉,大概就是和古灵精怪的男娃们来上一场“唇枪舌战”。

当然,看这部片子的意义也不仅在于看看而已,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相关的医疗科普。对于小儿包皮过长和包茎的问题,泌尿科的副主任医师涂磊建议——诊断明确的话就不要犹豫,及时给“丁丁脱帽”,否则会有不少后续的麻烦,比如:

1. 包皮过长容易藏污纳垢,引起排尿不适,瘙痒。2. 会对小鸡鸡的发育有一定的影响。3. 成年后更容易患阴茎癌。

对了,这里补充一下,关于包皮的问题我之前也专门写过推文,总的来说包皮的处理并不是简单的一刀切的问题,具体看这篇👉《很多娃的小丁丁要去医院挨刀子了,且慢!》)。

当然,实际的情况还是要及早就医,让医生来做科学的判断。

#2

“黄金一分钟”,从死神手里抢孩子气管呛入异物,是人山人海的耳鼻咽喉科惊心动魄的手术,因为“气管取异物”的手术,就是在和死神抢夺生命!一个一岁半的孩子,被花生卡住了气管,送进当地医院时已经上了呼吸机,几近窒息,因为情况危急。当地医院处理不了这种危重病情,所以请求湖南儿童医院的专家赶去支援,整个过程可谓险象环生。赶去救援的专家是耳鼻咽喉科的主任黄敏,娄底到长沙,有一百多公里的路,车程最快都要一个半小时。黄敏在车上眉头紧锁,深怕孩子突然就撑不住了,不断地催促司机快一点,孩子的生命,可能就在这须臾之间。

幸好及时赶到了娄底,黄敏直接冲进了手术室,发现这场手术将会远比她想象的还要挑战。第一,花生在X光和CT中都是不显影的,难以定位。第二,花生还是熟花生,用力稍不慎,就会碎在气管里。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取异物时要拿开呼吸机,脱氧,但时长不能超过1分钟,否则孩子就会背过气去。孩子的性命,就悬在这“黄金一分钟”里。为了节约时间,黄医生选择直接用肉眼定位,经过两次争分夺秒的努力,分别把左右两侧堵住气管的花生都取出来了,孩子终于脱离危险。

看黄医生做手术的时候,我大气都不敢出,看着计时器上的时间在滴滴答答的特效声中流逝,眼看着一分钟就要走完了,黄医生就卡在当口上,手一抬,啪嗒一声把花生米扔在了金属托盘上。我这才把悬着的一颗心放下。(PS. 我太能体会气管呛入异物的风险了,OK两岁的时候,有一回被米粒呛到,真是让他吃足了苦头(前情回顾👉《一颗米粒,都可能要了孩子的命!儿子的经历分享给大家》)。当时我的医生朋友更是反复叮嘱:“气管如果吸入了异物,一定要去看医生。”)经历完这场“心跳节拍”,再追溯这起花生卡喉事件的发生原因,完全就是家长的锅,给一岁半的孩子吃花生不说,还在吃饭的时候训斥孩子,害的娃哇哇大哭,就很自然的“窜”进了支气管里。走出手术间的时候,黄医生特地和家属严肃交代了,三岁以下的儿童是不可以吃花生的,而且孩子进食的时候,家长也千万不要去怒斥,或者逗弄孩子,吃饭时哭哭笑笑都会引起异物堵塞。

儿科医院的急诊室里,每天都会遇到成百上千个这种“凭实力坑娃”的家长:爸爸带孩子骑自行车,没把稳车身,把孩子甩出三米远,头上瞬间一个斗大的血坑;老人自顾自的看电视,任由几个孩子在客厅打闹,结果衣叉斜刺进大动脉,位置再准一点就回天乏术了;高烧到四十度了,还把孩子裹成一个粽子,觉得捂一捂出出汗就能降温了……拉扯一个孩子长大不容易,做父母的最怕的就是意外,但很多时候,大部分意外都是可以通过父母的监管和教育规避的,千万不要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安全隐患。#3孩子不肯学习,被妈妈一脚踢爆下体

一个门诊医生,每天都要接待一百多号病人,他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病患本身,还有背后的一整个家庭,以及参差百态的家庭教育模式。在纪录片的第六集中,一个男孩,竟然被妈妈踢打致阴茎裂伤、包皮系带撕裂!刚开始医生还以为是误伤,试探性地问妈妈:“你是准备踢屁股的是吗?”妈妈当场承认:“没有,我就是这个打算……”医生当场懵住了,天呐,还有下手这么狠的老母亲。

而这个男孩究竟犯了什么“滔天大罪”呢?妈妈说他受同伴的影响,不肯去上学。

只是这么听听,好像妈妈确实有生气的理由,但妈妈进一步解释了,具体是什么“学”不肯上:她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班,早教班,英语、美术、平衡车和钢琴……而这个男孩,才3岁,所有的时间就被妈妈安排的满满当当。

“包皮系带断裂,如果无法修补的话,对以后丁丁的发育都是不可逆转的伤害。尿道如果也伤到了,还有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当医生一一列数她的暴力行为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危害时,妈妈这才开始痛哭不已。

幸运的是,医生用极为精湛的技术修复好了包皮系带,后续不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任何影响,否则这个妈妈余生可能都会在悔恨中度过了。

回到生命的原点,也许我们才能冷静下来去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期待孩子像一颗小树苗一样,通过我们的浇灌,自由生长成参天大树;还是把孩子当成一块泥胚,任由大人捏圆搓扁,最后变成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有什么是比他们健康成长更加重要的呢?也许该上课的并不只是孩子。

#4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这个纪录片最让人动容的,还是那看似冰冷的手术刀背后,无处不在的温情流动,以及生命的奇迹带来的巨大喜悦。有一个新生儿,刚出生就被发现无肛,没有左肾,还有一大堆的先天结构畸形。新生儿科的医生彭琨叫来家长,话里话外都在暗示手术风险极大,可能麻醉关都挺不过去,仅仅是一个人造肛门就要开三次刀。再长大一些,还有无数的磨难在等待着这个家庭。但是在家属坚持下,医生也决定尽最大可能去救治这个不幸的孩子。

手术异常凶险,但出乎意料的是,小宝贝竟然挺过来了,下了手术台第一时间就醒了,吐着小舌头的可爱样子把医生的心都融化了。

孩子恢复情况良好,很快能正常排便,到了第三天终于喝上了出生以来的第一口牛奶。

彭医生也不得不感慨:很奇怪明明刚生下来的婴儿那么脆弱,但实际上他们的生命力却是最顽强的。他也庆幸自己用双手去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各种数据统计都表明,儿科医生的缺口相当大。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但最关键的还是儿科医生的付出和收入完全不成正比,加班多、压力大、医疗纠纷多,每个孩子都是爸妈的心头肉,往往扎针的时候喊一声疼,医生护士就会被愤怒的家长暴打一顿。

熬不了几年就打退堂鼓的医生,比比皆是。最后能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都会有着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可能是急诊室里,一个刚缝完针的小朋友,特意回来找到医生,只为说一句“我好爱你哟!”

是切除脊椎里的肿瘤后,开始学习舞蹈的小女孩,特地给医生发来了练习舞蹈的视频。

是被医生从鬼门关里救回来的孩子,能一年又一年来医生跟前复查,当妈妈看到化验单上一切数据都越来越好时,喜极而泣的泪水……普外科的大咖医生李勇说,儿科医生治好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更是一段人生,一个家庭。你甚至会很长时间的,参与到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去,这是别的工作给予不了的成就感。也会获得更丰富的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这可以说是一名儿科医生,获得的最特别的礼物。

在这部纪录片里,还有很多我想告诉大家的故事,碍于篇幅,不能全都呈现出来。我最喜欢它的一点‍是,相比其他医学类纪录片都着重于表现患者的苦难和医生的仁心仁术,它会更多的展现人物的内心、孩子的天真乐观、父母的拳拳之爱、医生的付出和挣扎。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治愈人心的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