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希望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拍出这样的片子:好久不见,武汉 2024-06-22 00:01:33 《好久不见,武汉》是一部纪录片。大家或许已经猜出来了,这是一部反映2020年新冠疫情下武汉的纪录片。 这部电影有点不太一样的是,这是一个身在中国的日本人拍摄的纪录片,2020,武汉,疫情,外国人,这些关键词构成了片子的核心要素,或许可以再加一个微博,因为片中所有的志愿者,都是导演在微博上招募到的。片子不算是很长,一个小时,2020年6月26日正式上映,拍摄的器材也很简单,就和在片中出现的十组志愿者一样,真的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不过这部片子质量之高,以至于我想推荐给周围的每一个人,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是值得的。由于是在微博上报名征集的群众演员,所以志愿者中年轻人的参与度相对高一些,而且十个人以及他们背后能够引出的家庭,还是具有比较普遍的代表性。有医院的护士,自主创业的小商家,修建雷神山医院的工人,喜欢视频的老师,执行任务的警察,还有亲人在疫情中去世的家属,从华南海鲜市场进货的日料店老板。除了这些主角之外,镜头中还会包含有武汉当地的市民和这座一点一点恢复生气的城市,以及一些拍摄中的花絮,比如导演自己突发疾病,被送进了医院。 片子按照拍摄主角的分类,分成了十个小节。按照导演自己的拍摄手记,从五月中旬开始企划、准备、拍摄、剪辑,直到六月份上映,时间还是相当紧凑的。不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影片播出之后,就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评,两三天内微博上的点击量就超过了一千五百万,占据了很多视频网站推荐榜单的第一名。在短视频当道的时下,这么一部几乎可以用“简陋”来形容的纪录片,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而且我相信,不管以后再拍出来多少部反映疫情的影视作品,这部纪录片的地位都是不可动摇的。为什么?除了片子主题所带来的热点效应之外,作品本身的闪光点同样引人瞩目,所能够带来的思考或许对于今后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同样不乏裨益。作为一名观众,最喜欢这部片子的一点就是“人味儿”。片子甫一开始,导演的第一句话就会深深的抓住很多人的心,“我是一个日本人,我住在南京。我现在要从南京去武汉”,对于中国人来说,短短的一句话里面所蕴含的信息量绝对不是三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自己当时的第一感觉直到今天还印象很深刻,这个导演不简单。 关于2020的这一场大疫,无需多言,关于大疫中心的武汉,亦无需多言。在那段各种消息满天飞,真假难辨的日子里,曾经无数次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等到将来一切都过去,我们会用一种什么样的镜头语言来记录二零二零年的这六个月,能够想到最好的答案就是“说实话”。《好久不见,武汉》做到了这一点。 不知道是因为它本身的纪录片属性,还是因为导演本身的艺术风格,整部片子给人的感觉一种充满安静和平和的力量。如果说在观影之前,观众是一个不停往里面打气,打气,已经快要爆炸的气球,那么影片结束之后,就好像长长的吁了一口气,整个紧绷绷的身体也就随着这一口气,慢慢的放松了下来。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倒上一杯啤酒,再来一盘盐水花生,静静地边吃边喝,就像影片中那些慢慢恢复正常生活的武汉人一样。 这里面并非没有哀痛和悲伤,痛失外公的女生眼角滑落的泪水,难以抑制的啜泣,一刹那间便会牢牢抓住观众的心,感同身受。 这里面并非没有焦虑,创业刚刚起步的年轻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疫,过往所有的努力都已经变得烟消云散,在大排档前强打精神的他们,并不知道明天在哪里。 同样,这里面并非没有鼓舞人心的桥段,就算是这样一种整体背景带有浓重压抑色彩的映衬之下,个体鲜活旺盛的生命力,城市坚硬强悍的气质,同样是那么的活灵活现,听着屏幕上一口铿锵有力的武汉方言,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身处江城的日子。 这些点点滴滴,在导演的镜头下,以一种从容,舒缓,克制的态度,不急不躁的流淌着。导演作为本片唯一一个出镜的专业人士,既要负责调度镜头,又要负责和群众演员互动交流,显然,他是串起整部电影的线索,但是与此同时,他又是巧妙的隐藏在不为人关注的角落,把镜头关注的焦点不露痕迹的留给了志愿者。片中无处不是他的痕迹,但是观众如果真的伸手去抓,却是什么也抓不到,大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感。 毫无疑问,如此这般的拍摄手法,会让如此沉重的一个题材,既能够深深的抓住观众,又不会落入一味煽情的窠臼,相当了得。 看完电影,第一反应是我相信这位日本导演真的去过武汉,他是真的采访了那么多人,并且这些人所讲述的都是真实发生的,绝对不是几个人关在小黑屋里面,绞尽脑汁胡编乱造出来,连他们自己都没法相信的荒诞奇谈。这里,突然很想问一句,我们拍得出这样的片子吗?长久以来,那种矫揉造作,假大空虚的影视作品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侵蚀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甚至可以说是铺天盖地,无所不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毒害不仅在当下极大地伤害了观众的观影体验,而且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就像慢性中毒一样威胁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能力。如果幸运的话,那就是逐渐走向封闭和麻木,如果自我防御能力稍微弱一点,恐怕就是沦为低俗文化的牺牲品了。一个没有审美能力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沉迷于低级趣味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这是观众和影视制作人共同的责任,没有人可以逃避,每个人都身在其中。 赞 (0) 相关推荐 被夸上热搜的宝藏导演,终于要火了 新冠疫情,最近又猛了起来. 与去年年初不同的是,这次不再是匆忙应对. 各方迅速反应,外地省市立即支援,相信这个难关很快过去. 对于国内的防控措施,大家都充满了信心. 在后疫情时代,绝大部分社会活动都可 ... 盘点 | 2020年,十大纪录片事件 感谢读者朋友陪伴2020年,在这一年里,凹凸镜DOC全年日更,粉丝数量有明显提升,也成为了国内外多个电影节展的深度合作媒体或合作媒体.举办纪录片影评大赛,组织多期线上.线下放映(北京.成都.西安),并 ... 9.9分神作!两次被外交部点赞,300万弹幕刷爆,这个让中国网友哭惨的日本导演,真绝! 转载自益美传媒微信号(ID:YeeMedia) 作者 益美君 曾经被群山包围,坐落于悬崖之巅,连公路都没通的凉山州「阿土列尔村」因为只能靠攀爬由藤条和木棒编织而成的藤梯走出村子,被人称为「悬崖村」. ... 这不是城管宣传片,而是在讲“城市梦”的故事|制片人戴年文如是说(二) 2020年8月28日,<城市梦>全国公映,排片遇冷,观众想看却无处安排.9月1日,凹凸镜DOC发布推文<排片太惨了!我们决定:全北京,召集50位看纪录片的人>,原打算举行的一场 ... 《武汉日夜》,“感动到泪流满面” 《武汉日夜》,“感动到泪流满面” 它给中国电影挣足脸面 第十放映室 就爱瞎说大实话 前阵子,小十君飞了趟西宁. 西宁地处西北边陲,青藏高原东北向,海拔两千多米,拥有用不到空调的好气候,山风鼓荡,通体舒爽. 白天阳光暴烈,曝于其下,刷上三层防晒霜也不能幸免于 ... 两次被外交部点赞!这位日本导演在中国火了 从去年3月到今年年初,<南京抗疫现场><好久不见,武汉><后疫情时代>这3部聚焦中国抗疫的纪录片先后上线,让日本导演竹内亮进入中外网友的视野. 竹内亮今年43岁,长 ... 武汉的记忆和伤痕|朱声仄柏林电影节新片专访 一座城市的记忆和伤痕 专访<河流,奔跑着,倒映着>导演朱声仄 策划采访:何凝 校对:张劳动 2021年3月1日,柏林电影节线上展映部分正式开始.虽然由于疫情的影响,电影节暂时不得不通过线上 ... 疫情之下,影像作者们用作品对抗恐惧 2020如果只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疫情".人们身在其中,感受爱恨别离.同时,影像工作者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对疫情进行记录,箭厂视频团队无疑是其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陆陆续续制作& ... 年度必看,《武汉日夜》里你从未见过的影像 探长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 年度必看! 有网友这么评价影片: "什么样的剧本都写不出这样的故事,什么样的演员都演不出这样的人物." 徐峥说:"应该拿到美 ... 在武汉医院重症区28天,记录一场“新型医患关系实验” | 《76天》联合导演陈玮曦专访 当接到主编让我采访陈玮曦导演的任务时,我有些迟疑.我马上想到观看<76天>时不受控制的眼泪和词穷的评价.这是陈玮曦参与制作的第一部长片,影片中部分素材来自他为<时尚先生>拍摄的 ... 一位剪辑师的观影笔记 | 序 No.1 鱼小喵是一个纪录片剪辑师.剪辑过<生门><大同><书记><查房>等多部热门影片.这是一份3万多字的观影笔记,记录了她从2012年开始,细碎.真实的观影感 ... 我们做纪录片的理由 | 导演竹内亮与制片人赵萍访谈 五年前,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和他夫人赵萍女士,抱着"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初心,双双辞职来到中国.刚开始时茫然无措,后来通过新媒体账号,持续创作原创内容,与粉丝交流,寻找内容与观 ... 这里没有故事,只有生活 | 记录《鼓楼之下》这一年 <鼓楼之下>上线腾讯视频之前,凹凸镜在北京荟读空间举办了一次线下放映.在这次放映中,我们邀请到天时总导演吴琦.<鼓楼之下>导演顾雪参与映后讨论以及新鲜提案真实影像大会联合创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