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 探秘古老神秘的羌族文化
汶川素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之称,是大禹的出生地,全国四大羌族聚居县之一。这次,我们走访了汶川的三个羌族村寨,带大家去探秘古老神秘的羌族文化。
大寺村
形成于明清时期,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马帮在此歇脚并祈福,当时汶川境内最大的寺庙就在大寺村,因而得名。自唐宋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该地商贾云集,马店、客栈,栉比鳞次,繁荣兴盛。
我们刚进村就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一座座石头房子,石砌的碉楼,宛如一座座城堡,古朴自然。
羌族的石砌碉楼,高大挺拔,造型奇特,建筑材料主要以片石和带粘性的泥浆、木料砌筑而成。形状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形等,以四角形居多。碉楼旧时用来抵御外族的侵略与猛兽的袭击,还兼有住房的功用。今天,人们能看到的羌族碉楼,堪称羌族住房建筑的活化石。
大寺村是阿坝州石砌碉楼数量最多的的寨子,古时有50多座,现存的石碉与碉基10余座。
这幢应该也是碉楼,但部分坍塌了,可惜。
羌族帅哥为我们表演羌笛,笛声古朴,还带有一种神秘感。羌笛是一种竹制乐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了,由早期的羊腿骨或鸟腿骨制作成为三至四孔的乐器演变为现在的竹制五孔乐器。现今,羌笛制作技艺及演奏巳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
猜猜这是什么?我在微博、微信上问,只有一位阿坝当地的网友猜到。我开始还以为是烟斗,没想到居然是放针线的,村中妇女几乎个个随身携带,真是心灵手巧又勤劳的民族。
村中有座大寺古羌博物馆,国内大多数博物馆都是官方兴建,这个古羌博物馆却是村长杨志文的私人产业,包括里面的藏品,也是他出资搜集回来的。问他为什么要建这个博物馆,回答是为了传承羌族的文化和发展当地旅游。目前大寺村和古羌博物馆都是免费参观的,旅游收入只是来自餐饮、住宿以及农业生态旅游。
藏品大多是宋代以前的,以春秋战国时期居多,可见羌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这个吐舌的表情太惟妙惟肖了,不得不佩服古代羌族工匠的精湛技艺。
这个汉代的“陶祭祀西王母圣会场景”,被做成了大型雕像,矗立在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
阿尔村
距汶川县城北面30公里,包括4个自然村寨:巴夺寨、阿尔寨、白家夺寨、列毕寨。我们去了其中的两个寨子,阿尔寨和巴夺寨。
阿尔寨
阿尔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仍保存着羌族祭山神、释比文化、打枪子、皮鼓舞等具有神秘古羌色彩的民族绝技。
蓝天白云下,依山而建的阿尔寨,如世外桃源般,宁静祥和,美得不真实。
村中房屋无论是老房子、翻新的,还是新建的,都按照羌族的传统,风格统一。
羌族人信奉白色的羊神,窗户上都有白色羊头装饰。
村民们早已身穿盛装,等待我们的到来。
帅哥们跳起了羊皮鼓舞,由“释比”领舞,其余舞者跟随其后,用羊皮鼓和铃伴奏。
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作法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演变为民间舞蹈。阿尔寨的羊皮鼓舞比别处的更神秘,“释比”会给舞者“打枪子”,即用钢针穿透双颊而毫发无伤,听说还能将烧红的铁含在嘴,非常神奇!
“释比”就是我们所说的巫师,羌族的释比文化产生于4000多年以前的羌戈大战,羌人借助神的力量战胜了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羌人的祖辈就口口相传,把其中的法咒、羊皮鼓舞流传了下来。因为羌族人信奉白石神和白色的羊神,在羌戈大战时用羊祭旗,用羊皮制战鼓。听说羊皮制作的战鼓音质清奇,音量高,极具鼓舞土气的作用。战争结束后羌人的首领杀了许多羊,用皮制成许许多多的鼓,让战士们击鼓庆功。所以在喜庆和丰收的日子里,羌人就有了击鼓的习俗。
羊皮鼓舞只准男性跳,而“沙朗”则大多由女性来跳。沙朗由祭祀舞演变而来,随着时代发展形成了一种自娱乐性较强的舞蹈形式,类似藏族的锅庄。我发现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模仿劳作时的姿势,原来羌族的舞蹈起源于劳动。
看着眼前的大好河山、美丽家园,你是否会心生欢喜呢?
巴夺寨
是阿尔村最大的自然村寨,位于龙溪乡北面18公里处的龙溪沟上游。
到“释比”家中做客,据说这位释比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可惜他不在家,缘悭一面。
窗格上放满了各种杂物,浓浓的生活气息,看来释比的日常生活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嘛。
巴夺寨是一个长寿村,村中年纪最大的老奶奶已经108岁,是阿坝地区最长寿的人,右边是她的儿媳,也已经87岁了。
作者简介:琰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