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唯一的水上古城 一座有故事的小城

在柳州三江县的南端,有一个被江水环绕的古镇,像是水墨画里走出的一位温婉女子,宁静了斑驳的灵魂,它就是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水上古城”的丹洲古镇。

看惯了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听厌了轰隆隆响的机器声和车声,烦恼了阴霾弥漫的空气,我愿暂时离开人声鼎沸的世间,走进这让人心灵得到洗涤的一城。

初上摆渡,许是雨后,江水有些浑浊,但不影响我瞬间爱上它的心情。

些许微风拂面而来,远处的古城渐渐清晰,宛若慢慢揭开的画卷,开始向我诉说着一个个平淡却不失厚重的故事,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小城。

从东门码头拾阶而上,走过东门街,首先映入眼帘是即是代表了一城浓厚书香气息的丹洲书院。这座历史悠久的书院,创办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秋,至今已有190多年历史了,2009年5月被列入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分为文峰校门、宿舍、讲堂、教室、图书馆、体育场和桃园,院子里种满了桂花、紫薇等名贵花木。清朝至民国,生员最多时有800余人。

院内的桂花树就是苏朝阳知事所种植,著名学者费孝通的临时住所也设于此,讲堂墙壁上还书写着文革时期的毛主席语录,在经历了几朝几代后,书院都保留着时代的印记,仍在向我们诉说着时代的演变过程。

此刻,我站在讲堂上,想象着先辈师长们在这教书育人的情境,想象着学子们在这奋笔疾书的努力,仿佛还原了当时上课的一举一动。

离开书院,走在鹅卵石路上,四周是郁郁葱葱往上生长的奔放,绿油油的台湾草生长繁盛,好一幅生机勃勃的美景图。

建筑见证了这个经历风风雨雨的古城村落,而今斑驳的城墙早已疯长着野草和匍匐着藤蔓,再没有了当时的威武雄伟,让人感叹古镇沧桑之后,再回不去从前。

曾经保家卫国的厮杀呐喊早已远去,如今变得更加恬淡清幽。微风拂过墙壁,那些城墙如有灵性般,发出微妙的乐响。

建造于明朝万历十九年的东城门上书“欢雷门”。据说是因为城门奠基当天闪电雷鸣,当时的知县苏朝阳即兴言此为雷公助兴,特为东城门封雅号为“欢雷门”。

而东门面向正东,日出东方,登东门城楼可望日出,故又取名“日楼”。

侧门而过,一辆破旧但不失整洁的平板车停在巷口,许是岛上的居民用来搬运重物,简单却有用。凹凸不平的地面,干净自然,伴随着居民一起度过几十年的光阴。

墙壁上的青苔让我想起陈克的词“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颇有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

在镇中漫步,古老的街道上尽是平日生活的印记,时光在这里是缓慢的,闲来无事的老人们或是发呆静坐,或是晒晒太阳,或是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平静地生活着,守望着这古老的沧桑。

孩童的脸上挂着灿烂的没有夹杂着任何杂质的笑容,满脸洋溢着幸福,身上穿着的民族服饰鲜艳亮丽,妈妈替她扎的花苞头,显得俏皮又可爱。

街上酿制米酒的酒坊静静地等待爱酒人士的驻足,去尝一尝古镇的味道,品一品古镇的香醇浓郁。据说这里的米酒是古镇儿女迎亲嫁娶用来招待亲朋宾客的首选。

铺子里的酒香早已蹿出了酒坊,而新酒还闷在热乎乎的锅灶上,我亦忍不住品尝一番,味道真真延绵流长,令人回味无穷。

小镇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腊肉,而此刻,在街道上就弥漫着腊肉的香味,令人欣喜。

家里只有在每逢春节的时候才制作腊肉来迎接新年,虽然现在在超市也能时时刻刻买到,但总不如自家做的好吃。

只是,自家做的远没有丹洲腊肉的品种多,腊肉、腊肠、腊鸭、辣猪头肉,耐心等待下,店家已经蒸好腊肠让我们品尝,确实美味,忍不住买了些,带回家与亲友分享。

漫步在古镇蜿蜒的青石板路上,欣赏着沿街挂着的手工竹篮,竹篮里装有金黄的柚子。

说到柚子,丹洲是名副其实的“柚子岛”,整个古镇掩映在柚林之中,甚至还有上百年的柚子树,仍然如昔开花结果。

春天里成簇的柚花生长在枝条顶端,在绿意葱葱的柚叶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秋收时柚香弥漫,沁人心脾。

我们恰好赶在了柚子丰收的好季节,可惜错过了11月的柚子节,未能与岛上居民一起迎接丰收的喜悦。

当逛完、吃完、买完,随处走进一家寂静的小院。满眼绿色扑面而来,只见花木葱茏,石头随意堆放却不失趣味 ,花架上排列着形态各异的盆景,令人赏心悦目。

家家户户都有风格各不相同的小院,但几乎家家都搭有竹棚,上竹棚上爬满了翠绿欲滴的藤蔓和葫芦。有些小院还有清可见底的水池,美丽的金鱼优哉游哉的游淌在碧水里。

我试着躺在屋檐下的摇椅上,闭上眼睛,享受着这几乎停滞了的时光。夜晚亦可与亲友在这竹棚下小酌几杯,感受这惬意迷人的田园风情。

古镇的美,美于书院里莘莘学子口中传出的朗朗读书声,美于远离喧嚣的宁静,美于淳朴低调的居民。

当渐渐远离绿树掩映的丹洲岛,我回过头,在心里默默地说,再见,丹洲!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