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弯弯跨古今 丨毕子祥

一桥弯弯跨古今

作者:毕子祥  编辑:董祖芹

作者:毕子祥,真名毕祥,男,1969年2月生。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副秘书长,安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明光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明光文学》执行主编。作品散见《诗刊》、《中国校园文学》、《诗歌月刊》(上、下月刊)、《扬子江》、《诗潮》、《绿风》、《上海诗人》、《中国诗人》、《安徽文学》、《散文诗》、《岁月》、《扬子晚报》、《新安晚报》等报刊;出版诗集两部。曾获安徽省作家协会,以及《诗刊》、《诗歌月刊》等刊举办的征文奖。

河流,于大地低陷处奔涌的欢快精灵;而桥梁则是凌空跨越的道路片段。水,因桥而更柔媚;桥,因水而生发了“铁汉柔情”。小桥流水人家,便成了一幅清丽如画的村居图。从功用上来说,桥梁是跨水而设的建筑物,目的是链接此岸与彼岸,利于通行;从美学的角度来讲,拱洞如月、如眉,抒情抛扬——平静中有了动感,平面上有了突兀,平淡中有了滋味。

因桥得名的古镇自来桥位处江淮分水岭、安徽省明光市东部,四周青丘环抱,中间平坦如砥,土地肥沃,山溪纵横,便于耕作,宜于人居。《眙盱县志》记载:“自来桥为滁州、来安大路,桥石系大水流至,故名。”此记载较为含混,这就给想象瑰丽的民间传说留下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于是诞生了一个广为流传的神话版本——早在元代以前,自来桥就是著名的两淮赴六合的古道必经地,古道经过一条河涧湾,河上无桥,枯水季节来往行人只能从几块“石头步”上行走,车马只能淌水过河。如遇山洪暴发,来往行人只能“望河兴叹”了。元至正元年(1341年),古镇人民慷慨解囊,踊跃捐助修桥钱物,觅工匠,购石料,年初开工,几个月后,桥基、桥墩建成,唯独桥面的石料难以寻找,这可急坏了修桥之人。相传这件事感动了上苍,六月二十三日,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急流中有一块平整方正的巨大石块顺流而下,行至桥墩之上,戛然而止,天造地设,正好契合,成为自然桥面。“天人合一”、修桥便民的奇迹就这样在山区小镇上诞生了。后来,人们为了永远纪念这段神奇佳话,就在桥头立“自来桥”石碑,并撰写《自来桥重建古自来桥碑记》,以记永志。

显然,这是个美丽传说。缺石自来,契合桥面,可能性微乎其微,其难度亦如太空穿针。至于巨石如何而来,有水涨船载顺流而下说,有三九寒冬冰面滑行说,有洪水冲卷而至说……各有各的道理,然终不能究其实。从《自来桥重建古自来桥碑记》来看,无论元至正元年(1341年)初建,还是清雍正五年(1727年)复建,建桥资金皆出自于乡间富绅,系民间行为,富而有仁,贫而热忱,众人拾柴,乡风淳朴可见一斑。其数百年坚如铁箍,拱立不倒,不得不对古人安全大于天的质量意识和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使命感、荣耀感刮目相看。

“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的石拱桥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六世纪的隋朝,以赵州桥为典范。在没有没有钢筋混凝土、升降机的情况下,古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仅以天然石材、糯米汁、石灰粉,利用力学原理,就建造出了如此坚固耐用而且美观的桥梁,实在令人叹服!古自来桥,系单孔石桥,长12米,宽4米,矢高5米,采用顺丁式券门砌法,并有券门。桥体保存较为完好,原有的栏杆与两端的石狮子已不存。桥面那块传说中“系大水流至”的巨石,为花岗岩石质,长3.38米,宽1.6米。长时间的磨损,已使其表面粗糙,坑洼不平。

历经几百年的风侵雨蚀,古桥依然骨骼坚实,形态优美,横跨溪流,发挥余热,共行人、牛羊、小型车辆通行。桥体除桥面正中的“自来石”呈黄白青杂色之外,其余皆为青条石(玄武岩),青黛色调与周边摇曳起伏绿风的杂树、田畴浑然一色。桥下清溪蜿蜒,水声潺潺,时有鱼虾跃出水面。遥想当年,自来古桥作为南北通衢的一个要塞,桥上应该是车水马龙、行人不绝如缕的热闹景象。桥端的狮子雄健而威武。桥头应该有酒肆、旅店。酒旗猎猎,着长衫的店家微笑迎客,短衣帮的小二忙里忙外。向南一百余里是“京畿之屏障、江北之巨镇”的六合;向北一百余里是“山水朝拱、风气凝翠”的泗州。羁旅的疲惫,提示商贾、旅人于此驻足歇息,松弛身心,补充能量。酒酣耳热之际,看一看“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或踏着青石板,脚步起落,平仄有韵,逛一逛商铺林立的街巷,或许能够生发“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的恍惚来。

老街位于古桥北面400余米处。南北走向,宽8米,长千余米,街两头原矗立着高大的城门、牌坊,街面全由条石铺成,由于交通繁忙,车辙鲜明;街道两侧的房屋具有典型的明清风格,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马头轩昂;店铺鳞次栉比,涉及衣食住行玩土特产的一应具有,十分繁华,素有“小南京”之称。我想溜达的旅人一定会找到兴趣点,消解劳顿,流连忘返。

古桥的西侧是镇子上的一所中学,傍晚时分,常见学生在桥下读书,或戏水。夕阳熔金,古老与现代、沧桑与青春构成一幅充满张力的画。早上,近旁的家庭主妇至此浣洗,或淘米濯菜。无论晨昏,古桥的倒影及背景,都如剪纸或水墨画那般迷人。

镇上土著较少,居民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清朝道光末期至同治中期来自于江南的棚民,比如本镇大姓胡姓来自于徽州绩溪,人口较多的徐姓、黄姓等来自于古皖国潜山;一部分是北方向南推进的移民,其中,泗县、灵璧、睢宁的居多。这是个人口杂居之地,这样的地方,按理说,应该生存斗争比较激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镇子四周环山,杏山、张山、寨山、梅花山、凤凰山绵延起伏,开几亩荒地、养些鸡鸭即可无忧存活,所以人际关系很是平和,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两部分的居民所带来的风格迥异的南北文化,于此碰撞,交汇出独特的江淮文化,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一如汇通两岸、承接东西的古自来桥。但这里的人民爱国爱家,爱憎分明。抗战爆发后,许多青年后生积极参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人生诗章。1940年3月,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就设立在自来桥,汪道涵为首任县长。此外,谭震林、徐海东、罗炳辉等都在此战斗过。他们的英雄事迹在这片热土上广为传扬,成为另一种传奇。2013年3月27日, 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成为皖东新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风廉政基地、红色旅游基地。

老街早已搬到来涧路两侧,街道两端各修筑了一座现代化的桥梁,镇里的土特产,诸如山芋、山药、花生、草鸡、淮猪等,源源不断、快捷地输送到南京、上海、合肥等地。与之对流而来的是外地生产的工业及生活日常用品。古桥从昔日的车马喧嚣跌入而今的虫声沉寂。但古桥并没被失落纠缠,它把曾经的荣耀、贡献叠压在石罅中,逸出些许青苔、蒿草的闲适心境、虚淡慰藉,依然保持着从前慢,保持着老旧的从容风范,得失不惊。慕名而来的红男绿女络绎不绝,他们在此流连,赞叹,抚今思古,拍照留念。姣好的面容如秋月,绚烂的笑声似春花,与苍黛的古桥构成一幅时空交汇的画面。

一桥弯弯跨古今,七百年的风雨沧桑如梦似幻。作为历史的遗存,时间的馈赠,人们走近它,爱抚它,就像爱抚一件不可多得的家传宝贝。

(0)

相关推荐

  • 河北有座千年古桥,与赵州桥齐名,至今仍保持原貌

    相信你一定听说过河北赵州桥,它不仅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更是我国四大古桥之一,是国家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赵州桥不仅开创了我国桥梁"敞肩拱"结构形式的先河,更是对全世界后代桥梁 ...

  • 武汉市区唯一幸存的古桥"北洋桥"

    北洋桥位于东湖通往长江的河道上,始建于唐代,明弘治年间重建.到如今仍保持明弘治年间重建的原貌,说明当年建造此桥的工艺精湛,也得益于各朝各代的修缮和保护,至今已有500多年了,实属难得. 武汉地处江河湖 ...

  • 北京石景山:双泉寺万善桥与石佛古树

    石景山区双泉寺村双泉寺下方,几十米外坡下的山涧沟壑有座古桥,称万善桥.古桥为拱形,桥面也为拱形,非平面,桥孔很大,桥面很薄,条石桥基,京城山区很漂亮的一座古桥. 桥型有点玉带桥的感受,有美感,但通往实 ...

  • 灵秀之水跃龙湖丨毕子祥

    灵秀之水跃龙湖 作者:毕子祥 凤栖梧桐梢,龙跃清波间.静卧江淮分水岭之间的跃龙湖,原名分水岭水库,因状如鲶鱼头,所以又被当地百姓称为"鲶鱼头水库".水库地处明光市东南连绵起伏.植被 ...

  • 戽鱼之乐|毕子祥

    戽鱼 之乐 作者:毕子祥 所谓戽鱼,就是竭泽而渔.当然这个泽,不是大泽,而是一小段浅显的溪流. 我的家乡地处江淮分水岭,岗丘起伏,泉水.雨水汇作多条清清的溪流.其中一条就绕村而过.溪流的两岸植被茂密. ...

  • 组诗|毕子祥:铜矿,一个甲子的辉煌

    作者 | 毕子祥   编辑 | 董祖芹 铜矿,一个甲子的辉煌 文/毕子祥 铜   人 他们有着古铜色的肤色 健康而敦厚 有着铜的性能 柔韧,坚强 掷地有声 有良好的导热性与导电性 把对生活的热情与十足 ...

  • 诗赋| 毕子祥 : 空气是甜的(组诗)

    春繁三月,诗暖人心 文化明光,邀你读诗! 空气是甜的(组诗) 毕子祥 ◎我的背部映现朵朵鹅黄色愉悦 腊梅,一群鹅黄色女子唧唧喳喳 在枝条上举办诗词大会 我的冒然出现 令她们敛声屏息 但才华的芬芳还是一 ...

  • 诗歌 |毕子祥:《桃花恰到好处地红》、《嫩叶》发表于2019年4期《作家天地》

    作者简介: 毕子祥,真名毕祥,男,1969年2月生.鲁迅文学院首届基层作协负责人培训班学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副秘书长,明光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明光文学>执行主编.作品散见<诗刊 ...

  • 喜报 | 热烈祝贺我市诗人毕子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号 外 号 外 根据中国作家协会公报(2019年第2号),经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会议审议批准,2019年发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615人(安徽23人),我市诗人毕子祥名列其中. 中国作家协会是一个独立的.中 ...

  • 推荐 | 毕子祥: 淮光凤影

    淮光凤影 文/毕子祥 在黄河与长江之间,有一条河,与巍巍秦岭界分南北.这河美如"短尾之鸟",因而古人谓之为"淮".这水禽打河南桐柏山一路飞来,至中游,不知不觉就 ...

  • 推荐 | 毕子祥:茅衣情

    茅  衣  情 文 | 毕子祥 对茅衣的记忆是从舌尖开始的.绵.甜.爽.嫩,这四个字或许能够概括茅衣美妙的滋味吧.每年初春,寒风料峭,许多动植物依然处于等待.观望状态,勇敢的茅草已开始了新生命的孕育. ...

  • 作协动态|毕子祥获奖诗歌作品展示:今年的油菜花格外灿黄(组诗)

    由江苏省<扬子江>诗刊主办的"祖国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大赛"日前揭晓,我市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子祥的诗歌<指搭河面,我就可以感知祖国的心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