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金壁:海纳百川——我们从中华传统文化中继承什么

中华文明是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文明,这个文明创造了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因而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道德体系和价值观。

《中国文化经典选读》

千百年来,它已经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应该了解这一点。

我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点,有如下荦荦大者:

1

进步的社会理想

《礼记·礼运》记载了孔子的社会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提出的理想社会原则:

“天下权利由全体社会成员共有,选举贤能的人为公众服务,讲求诚信和睦。人们不自私,而搞好社会福利,使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儿童得以成长,受到教育,使孤儿、寡妇、独身老人与残疾人都不致生活无着、流离失所。社会财富要为公众造福,而不浪费;大家都能为公益事业、他人尽力,而不一定为己。社会不存在阴谋,盗窃、欺骗、害人事件也不发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叫天下大同。”

贾景德手书《礼记·礼运》

应该说,这些原则体现了社会正义,启发并影响了历代有志改革社会的政治家,中国现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即为之奋斗终生。

2

民主的理念

《古文尚书·五子之歌》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战国策·赵策》记载,赵国有个女主赵威后,她问齐国使者:“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齐使者很不高兴,嗔怪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回答:“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她认为人民比君王更重要,因为前者是本,后者是末,本末不能倒置。

《战国策详注》

虽然封建社会的某些开明统治者想到人民的重要,主要还是因为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但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毕竟还是民主思想的萌芽。这比认为君王的权威与地位高于一切、君王可以无视人民的思想,毕竟要进步得多。

孟子甚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又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同上)——只有天下人都乐于他的政治,他才能成为天子。

还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君王如果残害仁人义士,那他就不是君王了,而是“独夫”,人人可以诛杀他,这不叫弑君。民主色彩就更强烈、更鲜明。

孟子邮票

这就影响了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为人民反抗专制的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唐代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又把官员比作被百姓出钱雇佣的仆役,则几乎是现代民主国家“纳税人”与“公仆”的理念了。

3

主张行仁政、以德治国及处理国际关系,反对杀戮、战争

行仁政而反对暴政,是孔子、孟子一贯的主张,孔子有名言:“苛政猛于虎也。”孟子一再呼吁给农民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要求执政者“不违农时”,以保证百姓有起码的温饱生活。

秦始皇式的暴政是有识者历来所坚决批判反对的,因为残暴的政治必然导致民不聊生、民族分裂、社会动荡。这其中的是非利害,又为中外历史事实、成败兴衰所不断证明。

《老子》有名言:“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说战争危害农业,带来饥荒。《左传·隐公四年》说:“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说战争发动者必遭毁灭之灾。

赵孟頫书《老子》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明确地反对战争,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用搞好德政教化使敌方向往、归顺。即使战争不可避免,也要尽量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谋攻),以避免双方的损失。

对国内人民,反对靠杀戮、镇压制止对抗与犯罪,而主张让执政者行善修德以引导百姓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就是说,要用官员本身的道德示范作用来影响、带动百姓,百姓自然向善。《孟子》也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些都是进步的内政外交的政治理念,意义深远。

4

主张爱人、博爱

很多民族、宗教都劝人向善,教人爱人,但理论各有不同。西方人说:“我们都是上帝的儿女。”这很感人,但要借助于上帝。

吴道子绘《孔子行教像》

而孔子主张推己及人:你自己不愿意遭受痛苦、凌辱,也不要施加给别人,这就是他的著名观念“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再进一步,你追求幸福,也让别人得到幸福,这就是孔子的另一个著名观念“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做到“恕”,就是善良人;做到“忠”,就是贤人;如果以爱人、助人为己任,就是仁人。从爱己到爱人,到实践“恕”“忠”,是一个飞跃:从自私的庸人变成了高尚的仁人。

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经》亦谓“博爱”,这就是不靠宗教而劝人向善的理论,是东方的智慧。

5

主张成为以天下人福祉为己任的高尚的人——士与君子

孔子对学生谈自己的志向,他要为社会上不同的人群谋幸福:“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学生曾参主张,士要以爱人为己任,奋斗终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礼记正义》

《礼记》要求志士仁人树立人生目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宋学者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为世界树立正义的理念,为人民的生命、生存负责,传承深奥珍贵的民族文化,开创永久的太平盛世。

这种高尚的价值观为历代知识分子树立了道德标准,也造就了社会的中坚力量——士与君子。应该说,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并阐述的士与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世界观,是对中华传统道德乃至普世价值的巨大贡献。

6

注重个人品德知识的修养与完善

《礼记》规定大学(古代叫太学)的宗旨是“明明德,亲民(读为新民;民,人),止于至善”,即确立美德,更新人格,达到最完美。

清道光己酉莫氏刊本《中庸集解》

而方式则是《礼记·中庸》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其学风、作风,则是“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其日新不倦的奋斗精神,即是《周易·乾》所提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包容万众的广阔胸怀,即是《周易·坤》所提倡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此激励士与君子效法天地的特质,奋发自强,溥惠人类。

7

强调仁义重于生命

中国古代的先哲阐述志士仁人的生死观,是为仁义可以舍弃生命。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苏州石刻孟子像

孟子也有类似的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思想鼓舞了中华民族旳志士仁人,激励其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成为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

南宋丞相文天祥就义后,妻子收尸,见衣带中有纸条,上写:“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的例子不是个别的,许多烈士都取义成仁,践行了这种民族精神。

8

在人际关系中坚持真理,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即是对人对事,提出正确意见,以纠正不正确的,使达到正确与更完美,而非一味地随声附和。

徐悲鸿绘《孔子演谱图》

孔子回答季康子问如何搞政治,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言外之意,因为统治者带头不正直,别人才不正直。又针对其忧虑盗贼猖獗,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等于直接谴责执政者因贪婪引起盗窃案件多发,而公然为被迫犯法的小民鸣不平。

这都是孔子坚持“和而不同”的典型例证。又足以证明,孔子在君主专制下,对于执政权贵的胡作非为与无能,敢于昌言怒骂,塑造了可贵的正直的民族性格。

9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提倡较为清醒的科学态度

《论语·先进》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应该说,关于鬼神和死亡之事,孔子当时自己也不甚了了。

但他认为人比鬼神重要,生比死重要,于是便以斥责口气,教子路先努力去研究、践行人事,了解、充实人生;而不要重视鬼神与死亡这类虚无缥缈、与人生关系不甚切近的事物。在科学不发达、迷信盛行的古代,这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无疑是比较合理的。

《荀子笺释》

战国时的荀子,就有了更为科学清晰的认识,他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他甚至提出了“人妖”的观念:“物之已至者,人妖则可畏也。楛耕伤稼,耘耨失秽,政险失民,田秽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妖;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妖;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幷至,夫是之谓人妖:妖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迩,其灾甚惨。”

荀子所谓“人妖”,就是人祸。回顾中国及世界历史,这种“人妖”(人祸)不胜枚举,害人之烈,委实超过任何已知的“天灾”不啻十倍百倍(此类事世人之所耳熟能详,不烦一一覼缕也)。这种比较科学的自然观、天人观无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10

强调执政者个人素质、个人能力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精英人物的养成与选择

李孝萱绘《二翁话中庸》

这个认识在《礼记·中庸》中是这样表述的:“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即是说,正确的治国方略只能靠具有高尚品德、高度智慧与治国才能的政治家去贯彻实现;无其人,正确的治国方略就实行不了——这就强调了领袖、精英人物对社会、人民的重要作用:其人若优秀,国家必兴盛,人民必富足,社会道德必高尚;其人若平庸,国家必停滞,民气必萎靡,社会道德必滑坡;其人若为奸雄或暴君,社会必有乱,人民必怨怼,社会道德必崩溃,而国民必遭惨烈之人祸(此类人有识者之所熟知,又不烦一一覼缕也)。

在君主专制的中国古代,统治阶层明白君主的重要作用,为了治理好国家,避免惨烈的人祸,也防止大权旁落,他们早就注意培养明君。

《礼记·大学》就是对君王进行道德与施政教育的文章。它教帝王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並强调“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明刊本《大学衍义》

其最后一句,意思是,执政者自己所爱好的(如奢华或放荡)与其命令下属的(如节俭或自律)相反的话,下属是不会服从的(其实,下属不但不会服从,反而会效尤而变本加厉。此又为大量历史事实所证明,亦不烦一一覼缕也)。

这道理其实对于现代非专制国家的领导人也同样适用,故此民主国家用法律及言论自由对领导人加以监督,要“把权力锁在笼子里”,说明他们也深明此理。

以上数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数千年来传承不绝,为海峡两岸与世界华人所共同信仰尊奉。

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抨击的,是旧道德、旧文化中的糟粕,而并不完全否定传统文化与旧道德。

兹举三例以证之:

一,鲁迅杂文《拿来主义》,主张对旧东西 (如大宅子)“占有,挑选”,非不敢沾边,也绝不“放一把火烧光”,“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鲁迅像

二,《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称赞柔石“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可见他不完全否认旧道德。

三,他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所赞之人,正是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历代知识分子、志士仁人,他本人当然也是传统文化与新文化联手造就的此类民族精英。

或谓国人不信宗教,故无所顾忌,不能自律;或谓国人无信仰(指对“非自然力”即神的笃信),故道德崩溃。

而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宣扬的“以仁爱为己任、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尚人生观世界观,对成为志士仁人的强烈追求与向往,对人内心的激励,并不比“死后上天堂”的信念對人的品德行为的约束力小。

《论语新编译注》

而“信”者,相信也;“仰”者,尊崇也。相信、尊崇的,可以是物、人、学说,当然也可以是神——而岂必神?那种对“以仁爱为己任、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与仁人的信仰,也自然可以导致、养成高尚的道德。

中国社会当前道德崩溃自有原因(此事上文已略提及,本文不重点讨论)。以为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一无可取,甚至是中国积贫积弱之原因(此事本文也不重点讨论),也是没有道理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进步的世界文化、普世价值息息相通,相得益彰,又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文化重要部分的原因。

故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古为今用,有研究、学习、继承的重要价值。

(0)

相关推荐

  • 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

    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阴阳观念 阴阳的本意是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所以山的南面称阳,山的北面称阴.引申开来,物体的正面.前面称阳,背面.后面称阴.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 ...

  • 石刻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历代学人对之进行搜集整理,用力颇多,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关著作就有百种之多

    石刻文献整理方法刍议 李昇2017年03月01日08:43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石刻文献整理方法刍议 [研究心得] 石刻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历代学人对之进行搜集整理,用力颇多,仅新中国成立以 ...

  • 孟师爷数字奇门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数字体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非常有深意的汉字或者词组.数字是当今全球通用语言,你如果出国可以不认识英文,也可以不会说外语,但是你一定认识数字,数字可以说是全球通用的一种语言符号. 数字,肇始于印度,经阿拉 ...

  • “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

      "道"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但也有共性,反映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张岂之,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史.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他主编的著作有& ...

  • 老何微博问答:关于易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老何微博问答:关于易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与术数(二)

    上一章人们简略详细介绍了五行属性在人们这一室内空间中常呈现事情的相匹配关联,这章节小编会举例子古代人在具体日常生活怎样应用五行属性的原素. 图中为社稷坛的介绍.需要表明的是(左祖右社)源于<周礼 ...

  •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与术数(一)

    当代人针对五行属性的了解,通常都说成金.木.水.火.土.例如人们所了解的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各样金属材料(金):人们所了解的各种植物(木):人们所了解的江河湖泊(水)等:人们所了解的各种各样火苗(火): ...

  •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与术数(三)

    这章节人们将详细介绍五行属性中相匹配的术数古时候的应用案例.请先备考一下下下列报表. 表明:古时候经学家觉得(十)为(土)的折数,笔者认为(五)即是土的生数都是土的折数. 众所周知,现如今越发说白了智 ...

  •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与术数(四)

    小编再举中国籍古时候术数应用的事例.众所周知,古时候贤明的皇上都是亲耕籍田,用籍田中产出率的谷类祭拜乾坤.据<史记?孝文本纪>记述:(元月,上曰::农,天地立身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 ...

  • 穿越“唐诗之路”唐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朵...

    穿越"唐诗之路" 唐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朵炫丽的奇葩,在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长卷中是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唐诗之美在于它的浪漫潇洒.飘柔清俊,在于它的冷峻沉雄.豪迈奔放. 唐代的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