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之心得

第五十七章 治国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之心得。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以正道治国,以奇术用兵,“正”为道,“奇”为术。
“正”,不偏离其主轴就叫“正”。而治国的主轴就是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因此“以正治国”就是指以符合生生不息的大道规则来治理国家。
“奇”,不寻常,不常见,出人意料。“兵”比喻治国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因此“以奇用兵”是说在治国的具体方法或手段上要懂得权变,不能执著于“正”,解决具体问题时应依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或手段,不能僵化、死板。
因此“正道”是方向、是目的,“奇术”是策略、是过程,“正道”是本,“奇术”是末,“奇”不能离“正”,否则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能持久。
当然,这里的“治国”只是一个比喻,至于比喻什么,就看学者需要从中悟到什么。需要悟平天下的,那老子这里就是讲平天下;需要悟治国的,那老子这里就是讲治国;需要悟齐家的,那老子这里就是讲齐家;需要悟修身的,那老子这里就是讲修身;需要悟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应对进退的,那老子这里讲的就是日常的应对进退。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老子讲的是道,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要真正悟了道,所有人事物都是相通的,只不过体道、悟道最简单的办法还是要回到身中,向内求才是最为究竟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老子要在这里言“以无事取天下”的原因。
以无事取天下
“无事”,依循人事物本来的规则,而非自己的贪嗔好恶行事,就叫“无事”,也可以叫无为。但如何才能做到“无事”?就是上面我们讲的回到身中来,向内观照,向内求。
“取天下”不是夺得天下,而是顺应民心、民意而获得百姓的响应或拥戴,是无为而治的自然呈现。这里的“取天下”也是比喻,比喻行事的结果。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我如何知道这些呢?以下这些现象就是这个道理的体现。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忌讳”顾忌、讳言,比喻百姓因此而产生担惊受怕的情绪,内心非常不安,因为不安,原来本自俱足的本性造化也因此受到干扰和破坏,老子就用“弥贫”加以形容。“弥”,本义是放松弓弦,比喻本自圆满的心性变得不圆满了。“贫”,比喻本自清净的本性不见了,丢掉了。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利器”本义是指锋利的兵器,这里比喻人们在你争我夺,尔虞我诈中耍弄权术、机谋,所以国家也就会越来越混乱。“滋”不断增益的意思。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伎巧”本意指技术、技艺。在古代,耕田种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其它技术、技艺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因此老子这里是说人们为了追逐奇物,都放弃耕田种地这个根本,而在“伎巧”上下功夫,这里其实是在比喻人们被外在的“伎巧”所迷惑,从而失掉内在心性的根本。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令”越多,盗贼越多,这是在比喻解决问题未能从根本入手,从源头入手,导致问题越来越多。
如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忌讳利器伎巧法令,都非“无事”,而是“有事”,人们总是以“有事”取天下,结果呢?“而民弥贫”、“国家滋昏”、“奇物滋起”、“盗贼多有”,事情总是朝着与人们期望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老子又言: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
首先,这里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无情”其实说的都是一件事,说的都是无为。
同样“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自清”说的也是一件事,说的都是恢复本心本性的圆满、清静。
其次,这一段话共有五句,这五句如果非要解释的话,那只能用一句话来诠释,那就是“以无事取天下”。
再其次,通过这五句话我们可以得知,外在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我们身中找到,找不到是因为“有事”,只要“无事”答案自然显现。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日课057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是<道德经日课>第57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 ...

  •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智无欲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怎么可能写出玄乎又玄的<道德经>,只因<道德经>在流传中变得杂乱无章所以玄乎又玄,走进"360个人读书馆"搜索馆友"百岁无疾的秘籍 ...

  • 《道德经》第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huì),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 ...

  • 《道德经》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

  •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七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 ...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孙子兵法> 围魏救赵 儒家 孔子 杂谈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 ...

  • 《道德经》五十七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于后面二章贯穿一条主 ...

  • 道德经解读: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这话出自<道德经>第57章,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五  大象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章之心得分享

    第五十章 生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之心得

    第五十一章  尊贵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之心得

    第二十五  混成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之心得

    第五十二章 守母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之心得

    第五十三章 大道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 服文彩,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之心得

    第五十四章 善建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之心得

    第五十五章 含德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之心得

    第五十六章 道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大家好!今天与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