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富:读《郦亭诗稿》(南大往事之十五)

我偶然读到史学大师朱希祖的一首小诗《自嘲》:“不与人物接,不为山海游,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心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动,便到书店买了套《朱希祖文集》,因为其中有《郦亭诗稿》。

《郦亭诗稿》

“郦亭”是朱希祖书库名称,匾额为章太炎所题(见孙世扬《海盐朱先生哀辞》)。据朱希祖1925年2月4日致张元济函可知,他于1923年购得一部明钞宋本《水经注》,共四十卷,二十册,为明白棉纸本。

王国维还为该书写了一篇跋,略云:

取宋本校之,凡宋本佳处、误处与字之别构,此本并与之同。又以之校《永乐大典》本与袁寿阶所校景宋钞本,亦十同八九,盖即从宋刊本钞出也。今宋刊本仅存十一卷有奇,《永乐大典》本存二十卷,孙潜夫、袁寿阶校本存十五卷,其余诸家所藏旧抄本,均已无可踪迹,而此本独首尾完具,今日郦书旧本不得不推此本为第一矣。

王国维《水经注笺》跋

读到《郦亭诗稿》卷末朱希祖孙子朱元曙写的《整理后记》,我才知道该书能保存至今还有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

朱希祖1944年去世后,《郦亭诗稿》由朱希祖的长子朱偰珍藏,未捐给北京图书馆与南京图书馆。

朱偰

1965年的秋天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朱偰因为保护南京明城墙,1957年被打成右派,对政治气候的变化比较敏感,他已预感到自己将无力保管这部《郦亭诗稿》,正好长子要到新疆支边,于是钞了一个副本交其带走。

1966年,“文革”开始不久,朱偰家的老家具被抢光,旧瓷器被砸光,特别是1966年8月26日,朱家的藏书还被红卫兵焚烧了老半天,再加上屡次被抄家,《郦亭诗稿》的原稿及整理本,早已杳无踪影。

1968年春节,朱偰长子为了给父亲一点精神慰藉,便借返宁探亲机会,特地将这卷《郦亭诗稿》的副本从新疆携回,交给了父亲。谁知不久朱偰就被隔离审查,当年7月15日的早晨,有人在南京图书馆门前的水泥地上发现了他的尸体,未经法医鉴定,便被草草火化了。

朱偰《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

父亲亡故,长兄支边,哥姐上山下乡,剩下的家庭成员,又在1970年的深秋被赶出自家老屋,朱家已不再有人关注这部《郦亭诗稿》了。

直到两年后,因为落实政策,朱家又搬回了老屋,当时住在里面的人还未完全搬走。一天,有位教过朱元曙的李洪树老师悄悄交给他一卷稿本,打开一看,《郦亭诗稿》四字赫然在目。

李老师说:他有回打开卫生间的气窗,无意间在气窗的玻璃与纱窗之间的空隙处发现了这本诗稿。他想这一定是朱家藏的东西,而且一定很重要,便将它秘密藏在家中,等以后交给它的主人。《郦亭诗稿》就这样侥幸地被保存了下来。

朱希祖

朱希祖诗学修养显然有着家学渊源。他在《答旭初和咏松诗并谢赠双松画》二绝句的自注中说:“余幼时,先叔祖紫仙公绘松柏于扇,题诗赐余,其诗云:‘努力诗书正少年,愿伊早着祖生鞭。勉为大器成松柏,期望深心画里传。’”

“祖生鞭”典出《晋书·刘琨传》,略云刘琨与祖逖是朋友,听说祖逖被任用,写信给亲故说:“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可见,他的叔祖不仅希望他努力进取,而且还在诗画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这层意思。

《朱希祖日记》

朱希祖字逖先,也体现了前辈的期望。朱希祖没辜负前辈的期望,早在青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他的长女朱倩在1917年11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家君于光绪乙未春游嘉兴落帆亭,作五言绝句云:‘击楫快中流,壮心本未已。暂落此间帆,前程犹万里。’”

光绪乙未为1895年,朱希祖时年十七。

朱希祖的理想是成为一位史学家,而不是一位诗人。他在《诵诗有感三首》之二中说到了这一点:“我志在春秋,亦与诗相习。生平不苟作,宁受诗人胁?”

朱希祖手稿

不过他研究历史与创作诗歌的目的是一致的,都密切联系实际,以期促进社会的进步。如他在《题家人亲戚合照相片十六韵》中说:“宝书搜海澨,堕简网江湄。冀发兴亡恨,聊舒感慨悲。”

他在1939年11月18日的日记中还明确说过:“诗不可苟作,作必于身世两有裨益乃可动笔。”

朱偰在《郦亭诗稿序》中也明确指明了这一点:“先君志在春秋,作诗犹其馀事,然其诗多褒贬时政,讽咏得失,此固一代史诗,可以传诸后世。”

朱希祖在游览历史遗迹时,往往会联系现实社会加以思考,如他在1932年双十节写的《长板桥寻明旧院故址》后半首云:“旧院荒凉悲夜月,新歌仿佛似明时(时秦淮两岸尚有歌妓学歌丝竹声)。南朝多少兴亡恨,莫作渔樵闲话提。”

南京城南秦淮河长板桥附近的明旧院遗址是妓女们聚集之地,明末以马湘兰、李香君、栁如是、董小宛为代表的秦淮八艳尝居于此。针对首都骄奢淫逸的社会风气,他是在警告与提醒国民党政府要记取六朝灭亡的沉痛教训。

朱希祖《文学史概论》

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压迫,他与长子朱偰共同创作了《万里长城歌》,开头数句是朱希祖写的:“君不见,长城万里气吞胡,秦皇汉武逞雄图。但使长城名不灭,大汉天声终不绝。”

他在1936年5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夜修改《万里长城歌》,期以发皇国人精神。”次日日记又说:“此歌拟为学校及军中唱歌而作,务在通俗,惟须振起固有民族精神,使不畏缩颓靡而已。”

《朱希祖先生年谱长编》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对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主动放弃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非常不满。如其《感旧绝句八首》之三云:“壁垒森严黄歇浦,金汤巩固石头城。问君何事匆匆去,一径崎岖蜀道行。”

黄歇浦是上海的别称,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

诗人对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治态度显然是痛恨的。诗人对战况非常关心,这在他的诗中也有鲜明反映,如1938年3月23日写的《广益中学寓庐花木向荣生意怒发低回留恋赋小诗一首》:“嘉卉满园春意好,危楼一角夕阳斜。可怜姹紫嫣红外,血染河山尽作花。”

从题目来看,这应当是一首写景诗,但是写着写着,他又想起了在前方流血牺牲的将士,如该诗注曰:“时山西转危为安,而滕县、盐城相继失守,徐州危矣。”

朱希祖

而前方获得台儿庄大捷,诗人便一再形诸歌咏,他在1938年5月2日的日记中还专门“追题《台儿庄歼敌记》七绝一首。”

朱希祖的诗学观点与创作态度也值得重视。他在《读诗杂感绝句十首》之十中说:“诗贵感发人,淑世心涵蓄,若徒自悦怡,不如奏丝竹。”

可见作者特别强调诗应当对人具有感染与启发作用,既要有益于自己,更要有益于社会。

他的不少诗都做到了这一点,如《有感绝句二首》之二云:“长松之下无乔木,小道可观难远到。屠杀相倾大业微,洪杨韦石何足傲?”

章太炎书赠朱希祖左思《三都赋序》

据朱希祖1935年1月30日日记记载,“章太炎对人言:‘余有五弟子,黄侃可比太平天国天王,汪东为东王,钱玄同为南王,朱希祖为西王,吴氶仕为北王。’”这段话是黄侃传出来的,可见他是引以为骄傲的。人们也常引用这段话来证明黄侃等的学术成就,并赞扬章太炎培养了不少杰出的学生。

人们对此向无异词,只有朱希祖对章太炎的这些比喻进行了反思,说明弟子们在经学方面特别是小学方面的成就,并没有超过老师,而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等相互残杀与拆台,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惨败。

正因为朱希祖具有不断反思与进取精神,所以他才能在构建史学教育体系,创建中国史学会、搜集整理研究历史档案、调查历史遗迹、编纂地方志、研究南明史等诸多史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朱希祖《中国史学通论》

朱希祖对蒋介石任用私人颇有微词,如他在1939年9月24日的日记中说:“昨夜阅《汉书》,因赋诗一首,今晨录出于下。”该诗开头两句便是“项王所信人,本族妻昆弟。”

朱希祖对陪都重庆官场争权夺利、阿谀逢迎的风气也深恶而痛绝之,他于1943年4月1日写过一首《有感》:“一堂合仇雠,权势甘于醴。低头向小儿,不值五斗米。”视同僚为仇敌与讨好上司都是为了获得与巩固权势。

萧统《陶渊明传》称陶渊明担任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朱希祖创造性地使用这一典故,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在官场上趋炎附势的人,连五斗米都不值,颇能发人深省。

朱希祖题跋

在风云急剧变化中,他也写了一些诗表明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态度。小时候,叔祖作画题诗赠他,“勉为大器成松柏”。

在《郦亭诗稿》中确实多次出现过松树的形象,但是他笔下的松树却别具风格,如《咏松》云:“不与栋梁争效用,宁同桃李斗芳菲?深山自有千秋意,肯学虬龙孟浪飞?”

看来他要做的松树,不在人们顶礼膜拜的廊庙,而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他在七绝《述怀》中明确指出:“各尽所长近所性,山林廊庙总相宜。”

那么他笔下的松树究竟何指呢?我们觉得应当指卓有成就的史学家,而非权力机构中的高官。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他被推举为家乡海盐县知事,而且干得很好。但是他考虑到自己喜欢做学问,不适合当官,于是于次年暮春,辞去海盐县知事职务。去职之日,邑人扶老携幼,遮道请留。朱希祖虽恋恋不舍,但还是理智地选择了离开。

朱希祖《南明史籍跋文》

1913年1月,他应聘为北京大学预科教授,从此一辈子基本上就是在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从事史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并且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在1942年4月2日写过一首五言绝句《看山》:“风静山黏天,云涌山浮海。变态任风云,山形终不改。”诗中的“山”也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与生活态度的写照。

朱希祖写诗是主张精雕细琢的,他在《文学》一诗中说:“艺术求尽美,造化人工夺。磨洗出精神,雕琢穷毫发。”

所以他写诗往往要反复锤炼,如他在1940年1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上午,将《咏栁》诗初稿重改,换去三首,始成今稿。更信作诗不可始脱稿即示人。盖人之直谅多闻者少,面谀退非者多也。”

再如《哀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孑民四绝句》题下注云:“赋诗四首,几经修改,二日乃定。”

朱希祖诗学汉魏六朝,尤喜陶渊明,其《读诗杂感绝句十首》之六云:“措辞期浅显,树义贵深沉。千秋陶靖节,谁是真知音?”

《南京图书馆藏朱希祖文稿》

他学习陶渊明,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艺术珍品,如《晓登玉子岗远眺》:“烟雨微茫际,登高逆晓风。人家深竹外,山色白云中。”

再如《鉴斋杂诗四首》之四:“苍翠松篁里,山椒一径斜。竹篱茅舍静,诗思入秋花。”均寥寥数语,便做到了写景如画,表现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罗香林《朱逖先先生行状》称其“虽生平以史名世,而偶一为诗,沉雄高古,直逼曹魏。”“所作《天都烈士歌》,尤传诵远近。五七言排律亦苍茫勃郁,时贤以高适相许,而先生顾慊如也。”

罗先生提到的这些诗都比较长,难以举证,我们就不再详加分析了。

(0)

相关推荐

  • 李升华七言绝句 辛丑初一

    辛丑初一 午夜旋时跨一年,黎元共祝入新天. 我期除夕真除旧,自此能离百漏船. [注释]读杜甫<绝句>诗,步韵而咏别事.原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 ...

  • 诗词:十首五言绝句,二十个字千古传唱

    今天,小月为您带来的这十首五言绝句,哪一首触动了你的心,唱入你的脑海里? 这首诗是王维隐居后生活的写照,羡慕之情油然而生. 这首是诗人柳宗元失意后所作, 这首诗确实写得清新脱俗,假如小月是诗人的友人, ...

  • 故乡记忆(之六)——被冷落的绍兴名士

    名誉全球的"文物之邦"."名士之乡"绍兴,以稽山鉴水的钟灵敏秀,孕育了举世莫比.不绝如流的一代代希世之才.然而在"三王"如红日高照.&quo ...

  • 刘禹锡的五言绝句诗12首

    刘禹锡的五言绝句诗12首

  • 康震写诗已“翻车”,郦波即兴创作一首七绝,水平如何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少从事文化建设工作的专家.学者纷纷出现在荧幕前,与观众一起谈诗词.论古今.话家常.2001年,<百家讲坛>播出后,涌现了无数家喻户晓的学术明星,诸如刘心武.王立群. ...

  • 徐有富:关于《方湖日记》(南大往事之十九)

    "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我们班所有人的命运,为了逃避无聊的派别斗争,有位同学竟躲到陶渊明当过八十几天县令的彭泽县,在一家小工厂里当起了临时工,还幸运地结识了一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女儿, ...

  • 徐有富:大教育家柳诒徵(南大往事之十六)

    柳诒徵先生 吴宓在<空轩诗话>中甚至将柳诒徵与梁启超相提并论,指出: 近今吾国学者人师,可与梁任公先生联镳并驾,而其治学方法亦相类似者,厥惟丹徒柳翼谋先生诒徵. 两先生皆宏通博雅,皆兼包考 ...

  • 徐有富:李瑞清遗事下(南大往事之十四)

    五.李瑞清鬻书上海 李瑞清任职期间工资还是非常高的,江宁学务处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所呈<督宪调查两江师范学堂及附属小学校应行核减扩充大略情形清折>云:监督李瑞清,"薪水及夫 ...

  • 徐有富:李瑞清遗事中(南大往事之十四)

    三.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 李瑞清是教育救国论者,他在<与张季直书>中说:"中国前途,除办学外,更无第二条生路,公不可不一注意也."(P179."季直&q ...

  • 徐有富:李瑞清遗事上(南大往事之十四)

    李瑞清 南京大学前身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1867-1920)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首创者.辛亥革命后,李瑞清鬻书上海,成了二十世纪书法界"金石 ...

  • 徐有富:程千帆先生的闲章(南大往事之十二)

    程千帆先生为人行事充满书卷气,除喜欢引经据典.赏玩字画外,还喜欢用印. 程千帆先生与夫人陶芸合影 程先生去世后,她的夫人陶芸曾将程先生的遗印托南京大学图书馆请南京博物院各印数份,装订成册,共收印章九十 ...

  • 徐有富:程先生的藏书哪去了(南大往事之十)

    如今的大学文科教师有了点科研经费,一般都藏有不少专业书.他们的子女却很少有人继承家学,再从事该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于是这些藏书的去向便成了问题. 据说上海有位著名的老教授有一天将自己的几个弟子请到家 ...

  • 徐有富:胡小石与董莲枝(南大往事之二十一)

    董莲枝 董莲枝1923年从济南来南京夫子庙演出,仅19岁,颇受文人赞赏.江南才子卢前就是她的粉丝,其<冶城话旧·董莲枝>云:"秦淮歌肆,鼓词盛行为近十年事,众推董莲枝第一.莲枝初 ...

  • 徐有富:胡先生豆腐小考(南大往事之二十)

    马祥兴菜馆 南京马祥兴餐馆有道名菜叫胡先生豆腐,胡先生指谁?人们或许会想到胡小石,因为他名气大,高寿,喜欢和朋友.学生下馆子,还喜欢为餐馆写招牌. 胡先生豆腐 你还别说,胡小石也确实在马祥兴餐馆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