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彬:唐代书肆——文人诗书生活的倒影

唐传奇名篇《李娃传》有这样一处细节,李娃与郑生重修旧好之后,为了帮助郑生参加科举考试,“娃命车出游,生骑而从。至旗亭南偏门鬻坟典之肆,令生拣而市之,计费百金,尽载以归”。

越剧《李娃传》剧照

作为虚构的叙事文学样式,传奇所写固多想象,但若干虚虚实实的生活细节穿插在其中,让人并不觉得荒诞离奇,倒是平添了几分真实和意趣,此中最引人关注的自然是“鬻坟典之肆”。

“鬻坟典之肆”其实就是书肆,别名书坊、书林、书铺、书堂、书棚等,它与我们今天的书店有些相似,但又有其独特的地方。

135编辑器

五都之市,十室之邑,必设书写之肆

关于书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扬雄《法言》即云:“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它是适应教育事业普及和文化学术思想发展的产物,比及唐代已发展到全新的阶段。

首先,分布的范围扩大,不仅在长安有分布,在扬州、成都、洛阳等地也十分普及,据卢藏用《陈子昂别传》云:“时洛中传写其书,市肆闾巷,吟讽相属,乃至转相货鬻,飞驰远迩。”可见当时洛阳书肆之繁荣。

杨沙绘《陈子昂诗意图》

甚至在偏远的边疆地区也出现了书肆,如《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十八载:“(唐)交河王麴崇裕兄昭,少好学,尝有鬻异事书于市者,其母将为买之,搜索家财,不足其价,惟箧中有金钏数枚。既而叹曰:‘何爱此物,令吾子不有异闻乎!’促令货易此书。”

按《旧唐书·地理志》:“西州中都督府本高昌国,贞观十三年,平高昌,置西州都督府,仍立五县。显庆三年,改为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交河郡。乾元元年,复为西州。旧领县五,户六千四百六十六。天宝领县五,户九千一十六,人口四万九千四百七十六。在京师西北五千五百一十六里,至东都六千二百一十五里。”

由此可知,李肇所言“五都之市,十室之邑,必设书写之肆”(《东林寺经藏碑铭(并序)》)并非夸饰之语。

清同治十一年浙江书局刊《旧唐书》

书肆的流通范围扩大,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好书之人“阅书于肆”,并由此出现了一批知名学者,如徐文远,《旧唐书·徐文远传》:“其兄休,鬻书为事,文远日阅书于肆,博览五经”。又吕向,《新唐书》本传载:“疆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

从现有的文献记载来看,唐代的书肆主要销售的有字书、日历、书画、诗集、佛经、小说等等,譬如吕温《上官昭容书楼歌》叙:“贞元十四年(798),友人崔亮于东都买得《研神记》一卷,有昭容列名书缝处,因用感叹而作是歌:……君不见洛阳南市卖书肆,有人买得《研神记》。纸上香多蠹不成,昭容题处犹分明。”

这里所提及的《研神记》,又作《妍神记》,系魏晋南北朝一部著名的志怪小说,由梁湘东王萧绎所撰。

鲁迅《古小说钩沉》手稿封面

吕温这首诗一方面证实了《研神记》在唐朝尚流传于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书肆经营种类多样。而这其中又以与科举考试相关的书籍最受欢迎,销量最多,前述《李娃传》即是其例。

此外,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亦能说明这一情况:“白乐天一举及第,诗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乐天时年二十七。省试《性习相近远赋》、《玉水记方流诗》。携之谒李凉公逢吉。公时为校书郎,于时将他适。白遽造之,逢吉行携行看,初不以为意;及览赋头,曰:‘噫!下自人上,达由君成;德以慎立,而性由习分。’逢吉大奇之,遂写二十余本。其日,十七本都出。”

当然,在书肆上买与科举相关的书籍也会遭遇一些尴尬,《大唐新语》便记录一位李秀才的囧事:

明刻本《大唐新语》

唐郎中李播典蕲州日,有李生称举子来谒。会播有疾病,子弟见之。览所投诗卷,咸播之诗也。既退,呈于播,惊曰:“此昔应举时所行卷也,唯易其名矣。”明日,遣其子邀李生,从容诘之曰:“奉大人咨问,此卷莫非秀才有制乎?”李生闻语,色已变曰:“是吾平生苦心所著,非谬也。”子又曰:“此是大人文战时卷也,兼笺翰未更,却请秀才不妄言。”遽曰:“某向来诚为诳耳,二十年前,实于京辇书肆中以百钱赎得,殊不知是贤尊郎中佳制,下情不胜恐悚。”

李秀才拿着二十年前在京城书肆淘来的行卷,谎称是自己所撰,去拜谒郎中李播,却不曾料到李播就是行卷的主人,真假李逵一相遇,可以想见当时李秀才的种种窘迫。

至于其交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货币交易,如牟融《题朱庆余闲居四首之三》有“黄金都散尽,收得邺侯书”句。

明万历刻本《山堂肆考》

另一种则是实物交易,明人彭大翼《山堂肆考》引《唐丰年录》云:“开成中,物价至贱,村路卖鱼肉者,俗人买以胡绡半尺,士大夫买以乐天诗”,此外李咸用的“名流古集典衣买,僻寺奇花贳酒寻”(《寄所知》)亦可佐证。

135编辑器

时复打门无别事,铺头来索买残书

唐代书肆市场的繁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肆朝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并由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运营系统:收购售卖并雇人佣书。

我们不妨先来了解收购售卖环节。书肆老板,又称“铺头”,通常都是一群目光敏锐、头脑灵活的商人,为了赢取市场,他们往往会主动上门收购诗集,譬如王建《题崔秀才里居》就有“时复打门无别事,铺头来索买残书”句,可见上门求购诗卷是“铺头”经常性的运营活动。

蔡云绘白居易

铺头购得诗文后,有的还会特意标识出来,白居易即是其例,书肆老板购得他的《秦中吟》和《百节判》之后,都会在诗卷上题注:“白才子文章”,以便获得更大的购买力。

需要指出的,铺头毕竟是商人,谋求利益是他们的本性,因此他们上门收购的大多都是名人诗集或符合市场需求的诗集,如张籍“新诗才上卷,已得满城传”(《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之四》)、温庭筠“赋成攒笔写,歌出满城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

如此一来,那些不知名的诗人的诗歌或不合时宜的诗歌便被排除在外。这种情况在唐人的诗歌里也有体现,姚合就抱怨过这种不满:“兄寒弟亦饥,力学少闲时。何路免为客,无门卖得诗。”(《送费骧》)

陆龟蒙亦发过类似的牢骚,“比于黄绢词尤妙,酬以霜缣价未当。唯我有文无卖处,笔锋销尽墨池荒”(《顾道士亡,弟子奉束帛乞铭于袭美,因赋戏赠》)。

清刊本《尚书故实》

因此,有学识有眼光有专业素养的铺头就显得十分可贵了,李绰《尚书故实》便记载了这么一位有品位的铺头孙盈:

京师书肆孙盈者,名甚著;盈父曰仲容,亦鉴书画,精于品目,豪家所宝,多经其手,真伪无所逃焉。

孙盈及其父亲孙仲容不仅经营书肆,还拥有丰富的书画鉴赏经验并为“豪家”所信任,孙家书肆由此名声显著。

铺头收购而来的书籍到底数量有限,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故雇人佣书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韩国榛绘白居易

这些人被称为“佣书人”,他们大多出身贫寒,靠佣书谋生自给。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云:“西舍有贫者,匹夫配匹妇。布裙行赁舂,短褐坐佣书。以此求口食,一饱欣有余。”

权德舆在《与黜陟使柳谏议书》中也说:“今右以赀用所迫,苟进一官,则佣书贩舂,亦足自给,必不敢以区区之身,上累名器”。

从已有的文献记载来看,这些佣书人的收入仅仅糊口而已,敦煌石室写本中,就附有当时的写书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切实的参考:“《药师经》1卷,酬资1吊(合1000文);《大涅粲经》40卷,酬资30吊;《法华经》7卷,酬资10吊”。

即便是书法出众的吴彩鸾“以小楷书《唐韵》一部,市五千钱”,后屡抄屡卖,“所市不过前日之数”。

敦煌写本《药师经》残卷

尽管如此,唐代图书的价格却不低,这大概是因为抄写的周期长,写本难以复制,再加上有的书肆所售写本还特别讲究的缘故。

故唐人诗歌里“家为买书贫”之类的抱怨之声不断,如张籍“得钱只了还书铺,借宅常时事药栏”(《送杨少尹赴凤翔》)、齐己“四座共推操檄健,一家谁信买书贫”(《寄荆幕孙郎中》)、周贺“分题得客少,著价买书高”(《寄姚合郎中》)、杜荀鹤“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书斋即事》)。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期的书肆交易还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吸引不少国外商人、僧人、使者纷纷前来购买书籍,如日僧圆仁“买维摩《关中疏》四卷,价四百五十文”,又,粟田真人“悉赏物贸书以归”,又,多治比县守“所得赐赉,尽市书籍,泛海而还。”

明嘉靖四十五年谈恺刻本《太平广记》

有的商人出手还特别阔绰,《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三《周昉》条引《画断》载:“贞元末,新罗国有人于江淮,尽以善价收市数十卷”,尽载以归。至于鸡林商人购买白居易诗,更是给出“每以一金换一篇”的高价。

135编辑器

贫来卖书剑,病起忆江湖

唐代书肆的高度繁荣,买书、藏书已是唐代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四》:“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

又,李廓《上令孤舍人》:“名利生愁地,贫居岁月移。买书添架上,断酒过花时。宿客嫌吟苦,乖童恨睡迟。近来唯俭静,持此答深知。”

又,徐夤《寓题》:“酒壶棋局似闲人,竹笏蓝衫老此身。托客买书重得卷,爱山移宅近为邻。鸣蛩阁上风吹病,落叶庭中月照贫。见说天池波浪阔,也应涓滴溅穷鳞。”

徐夤塑像

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与饮酒、赋诗一样,成为了反映士人身份特征的一种符号。

然而人生无常,聚散有时,对于读书人来说,最怕的就是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变卖典籍为生的窘境,“贫来卖书剑,病起忆江湖。”(李中《书王秀才壁》)

故《北梦琐言》:“唐咸通中,荆州有书生号‘唐五经’者,……常谓人曰:‘不肖子弟有三变:第一变为蝗虫,谓鬻庄而食也;第二变为蠹鱼,谓鬻书而食也;第三变为大虫,谓卖奴婢而食也’”。

赵璘《因话录》卷四就记载了这么一个不肖子弟“鬻书而食”的故事:“李公有故人子弟来投,落拓不事。李公遍问旧时别墅,及家童有技者,图书有名者,悉云卖却。李责曰:‘郎君未官家贫,产业从卖,何至卖及书籍古画?’惆怅久之。复问曰:‘有一本虞永兴手写《尚书》。此犹在否?’其人惭惧,不敢言卖,云:‘暂将典钱’”。于是李公门客周愿借此揶揄道:“已遭尧典、舜典,又被此儿郎典”。

清嘉庆刻本《太平广记》

鉴于此,不少唐人常常告诫子孙不典卖书籍、不坠先业,如《太平广记》卷二百零一“杜兼”条引《传载》:

杜兼尝聚书万卷,每卷后必自题云:“倩俸写来手自校,汝曹读之知圣道,坠之鬻之为不孝”。

杜兼题诗垂诫子孙不要“鬻书而食”,尽管如此,但其书仍不免被卖,宋朝就有人在藏书家苏维岳家见“杜氏书尤多,所题皆完”。这样的转卖易主的故事,在当时恐怕也不是个例吧。

最让人唏嘘感叹的,莫过于徐夤在《经故广平员外旧宅》所言:“门巷萧条引涕洟,遗孤三岁著麻衣。绿杨树老垂丝短,翠竹林荒著笋稀。结社僧因秋朔吊,买书船近葬时归。平生欲献匡君策,抱病犹言未息机。”

《唐宋传奇集》

江南水乡,以船为交通工具。经营书籍,到门上做买卖,为的是灵活方便,故有买书船。贫困潦倒的读书人死后,定有书籍要卖,故而买书船立刻就赶来了,一句“买书船近葬时归”到尽了多少读书人的辛酸!

唐人小说对书肆的描绘,与唐人诗作所蕴含的信息互相发明,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这些记忆犹如一面视窗,鲜活生动地再现了千余年前的书肆场景,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后人对唐朝都市文明的想象,让人感受到文化的脉动。

(0)

相关推荐

  • 【人间住】恬 退

    酒旋沽,鱼新买. 满眼云山画图开,清风明月还诗债. 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                                    <四块玉·恬退> 昨夜一番狂 ...

  • 买书杂谈

    文-马出门 我钱多时,必会步行至书店淘书.我买书有三大原则:一是只买喜欢的类型,比如文学方面,艺术或者古代名著的:二是对我写作有帮助的书籍:三是价钱合理的,只要符合这其中一项要求,我是会舍得少吃几顿饭 ...

  • 我的故事:我与书的故事

    说来也奇怪,其实,我买了很多的书,这个习惯应该是从高一那一年开始养成的,当时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看书,所以,学校的两个图书地方成为了大家的常去之处,因为借书便宜,所以,大家都是相互看,最后一个看完的,要把 ...

  • 未做“脉望”自成仙(散文)

    未做"脉望"自成仙 ----书籍与我的人生 从小喜欢看书,记得从上中学开始就已经把晚上躺在被窝里看书当成每一天最惬意的事情了.直到现在,我的床头上依然每天码着厚厚的一堆书籍.有长篇 ...

  • 买书前之所以要熟读书目,就是为了读最好的版本,而不是广收杂买

    前两天看到一位书友上新了很多与鲁迅有关的书籍,自我介绍是个鲁迅迷,收集了很多与鲁迅有关的书籍,由于年岁的原因,大概是精神头和视力都下降了的缘故吧,所以,准备散出去.我点开他的网页,的确令人惊叹,有我所 ...

  • 谷文彬:论六朝灵验类小说的文化价值

    六朝以来,佛教凭借自身相对完善的宗教组织和相对成熟的传教经验,其佛理.教义为越来越多的本土人士所接受,而佛教及其所承载的佛教文化亦对当时的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志怪小说对佛教的接受表现得更为直接和 ...

  • 谷文彬:在历史语境中认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拓荒之作,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自问世以来,因其材料翔实.内容丰富.论断深刻,备受学界推崇,向为治小说者奉为圭杲,且不乏对其研究,或是 ...

  • 宁文彬:江永女书

    江永女书 宁文彬 摇摇摆摆的吊桥 荡过悠悠的潇水 一头连接上江圩的未来 一头守护浦尾岛的过去 江永女书  沉淀千年的闺怨 从没指望被外人知晓 吊桥将我晃晕 以致于女书园里星斗满天 在女书学堂里 不如一 ...

  • 在唐代,被誉为有“君子之风”,虞世南算是其中之一,他是唐太宗的贴身秘书,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古代文人,以"君子"为目标,何为君子,在孔子看来:以行仁.行义为己任的人,才能算是君子!而在唐代,被誉为有"君子之风",虞世南算是其中之一,他是唐太宗的贴身秘书 ...

  • 知道书画 | 杨文彪“趴书”小楷 《前赤壁赋》

    局部 竖图 [背景]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 ...

  • 知道书画 | 杨文彪“趴书”小楷《前赤壁赋》

    局部 竖图 [背景]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 ...

  • 录鬼簿新编149胡文彬

    5月1日14点22分,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在京逝世,享年82岁.胡文彬是新时期红学发展最主要的推动者之一.历任<新华文摘>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副 ...

  • 社会各界沉痛悼念胡文彬先生

    中国红楼梦学会: 惊悉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曹学会顾问.著名红学专家胡文彬先生不幸去世,我们极为悲痛,谨致沉痛哀悼! 胡文彬先生长期致力于<红楼梦>研究和<红楼梦> ...

  • 我和胡文彬教授的一面之缘

    我和胡文彬教授的一面之缘  杨连山 相遇是很讲究缘分的,而意义又各不相同.有时和某人经常见面,却视若路人,陌生的就像隔了十万八千里:有时和某人仅仅是只见了一面,却铭记于心,终生难忘.我与著名红学家胡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