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栓:李时人先生的明代文学研究

恩师李时人先生的明代文学研究始自上世纪90年代。1996年,先生应中华书局之邀,着手编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

七卷本《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是中华书局1984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文化建设工程,专门收录上起先秦、下迄近代五四运动时期的历代文学家,按照时代先后依次分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唐五代卷》《宋代卷》《辽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和《近代卷》,各卷独立成书,计约千万字,全部出齐后将成为有关中国文学家传记资料与著述资料的集大成之作。

按照规划,全书制订统一体例,各卷分别约请国内文学史专家担任主编,负责统筹、撰写和定稿。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华书局1996-2018年版。

此后数年间,先生一直埋头于明代作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上。

与此同时,也指导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合作的博士后撰写有关明代文学的学位论文或出站报告,合计有60篇之多,如马汉钦《明代诗歌总集与选集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刘廷乾《江苏明代作家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芦宇苗《江苏明代作家诗论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李玉栓《明代文人结社考》(中华书局2013年版)、刘坡《李梦阳与明代诗坛》(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周潇《明代山东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张慧琼《唐顺之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鲁茜《李维桢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马兴波《明代笔记考述》(山东大学出版社即出)等。

这些出站报告和学位论文涉及明代的地域作家研究、个案作家研究、家族作家研究、女性作家研究、名作名著研究、诗文总集(选集)研究、诗文理论研究、结社交游研究、笔记史料研究等等,可以说是覆盖了明代文学的方方面面。

这些论文和出站报告有许多已经正式出版,出版时先生会专门为其撰写序言,在序言中先生除了就论文本身的内容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外,一般还会拓展开去,对明代文学的诸多方面加以评析,或谈整体特点,或论具体问题,或述研治方法,都是先生对明代文学长期研究之后的思考和结论。

李玉栓《明代文人结社考》,中华书局2013年7月版。

先生研究明代文学,首先是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界定。

如“文学”,包括“古人使用各种文体所撰写的种种‘有韵之文’、‘无韵之文’”在内的“结撰文字成篇而着文采者”,都可以被视为“文学”。

又如“作家”,凡是从事“文学作品”写作之人,“既包括著作等身、彪炳史册之大文学家,亦包括名不出乡里,甚至仅以写作自得自乐之作者”,都可以被称为作家(《〈明代作家分省人物志〉编纂细则》,未定稿)。

而对于“明代作家”之“明代”的界定,除了政治史上通常所说的自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至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之间的276年以外,“对于由元入明和由明入清之跨代作家,则主要遵循年龄与政治态度的双重标准综合考量取舍”。

众所周知,不同的研究者因其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不一样,对于同样的学术概念界定和使用也会有所不同,但像先生这样尽可能地放大概念外延的做法也着实不太多见。

先生之所以倾向于如此宽泛的概念,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一方面是想藉此再现明代文学创作的全貌,从“最高的枝条”到其下面的“枝枝叶叶”都能够给予一定的关注。

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现在所谓的“小作家”很可能尚有未被发现的作品,因为“历经四百年历史沧桑,作品存佚多寡亦不同”,为避免遗珠,对于一些仅存一、两首诗歌或一、两篇文章的作者也不应轻易地置于研究视域之外(《〈明代作家分省人物志〉编纂细则》,未定稿)。

作者与李时人先生合影

在明代文学领域,先生将其精力主要用在了对明代作家的全面考察和考订上。这方面的代表成果就是《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

先生接受《明代卷》的编纂任务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必须尽可能先搞清楚明代到底有多少文学作品存世?有作品存世的作家到底有多少?各人情况如何?”(《〈江苏明代作家文集述考〉序言》)只有将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弄清楚,然后才能从中遴选出一定数量的作家进行编撰。

由于明代诗文作家的历史文献数量惊人,搜寻起来也有一定难度,所以明代诗文研究在资料整理方面长期滞后是学界的一个共识。

为此,先生本着“求全”“求实”的原则,遍览明人总集、别集、笔记、方志、金石、正史《文苑传》《艺文志》以及各种目录类书籍,历经十余年时间最终考索出明代作家20000多人、存世诗文集近5000种,这是对长期以来困扰和阻碍明代文学研究的基本数据问题的有力回答,是继明末清初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明诗综》以来在明代诗文的研究资料上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在如此近似“海选”的基础上,再从中遴选出3046人入编《明代卷》,对他们的生平经历、文学活动、著述情况、成就评价以及生平事迹的主要资料来源等一一进行述介。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中华书局2018年1月版。

在对明代作家、文集进行广泛搜罗的同时,先生也对明代文学的特点予以归纳。先生曾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及,认为明代文学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一是各种文学样式同步发展,“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戏剧文学)同时发展,雅俗交融,并行不悖”,而且“文学人口(作者和读者)大量增加,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往古、带有一定‘近代气息’的文学景观。

二是各种文学创作与社会文化的联系更为紧密,“在社会文化体系中所占份额增大,成为时代‘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探讨齐头并进、相互影响,“从而更多地表现出文学的自觉和主体意识”。

四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古代文学“终结期”的特色,在中国文学的进程中,明代文学“庞杂却并非无序”,“陈陈相因却又充满了创造性和指向未来的张力。”(《〈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序言》)

先生的这些概括不仅高屋建瓴,对于我们认识明代文学的特质有着指导性意义,而且相对于当下一些有关明代文学史的研究来说,表述别具一格,更具个性魅力。

《点石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版(李时人先生遗著)。

在明代文学研究中,先生一直秉持“时”“空”交叉的观念和方法。“文学不仅因时而异,亦因地而异”(《〈历代江西词人论稿〉序言》),是先生研治明代文学乃至对于中国文学的基本观点。

今天的“地域文学”研究异常繁盛,但早在十几年前先生就对此作过明确阐述:“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文学也是在“时空”范围内发生的现象,因此不仅是一种时间现象,也应该是一种空间现象。

古代文学研究中,只有既注意时间,又注意空间的多维研究,才能真正描绘出各个历史时代文学发展变化的立体的、流动的图象。”

在先生看来,此前的“文学史”研究比较注重“时间”维度,对中国古代文学规律的探讨比较注重文学的“时间性发展”,而对“空间形态”及其流变有所忽视。

先生认为,只有“通过这样一种多维的研究和对历史动态的揭示”,才可以“更多地发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流变的内在机制”,“进而探讨文学兴衰的直接动因”。

而且,“中国的文学”因其独有的民族性特征应该更加重视“地域”维度的研究,这是因为“在庞大的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都是不平衡的,文学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论古代文学的“地域研究”与“流派研究”》)。

先生主张“从‘地域’角度出发的考察和研究,理应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要想将研究推向深入,我们理应加强或重视从‘地域’角度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江苏明代作家研究〉序言》)。

李时人先生主持召开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明代作家分省人物志”开题论证会。

2013年,先生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明代作家分省人物志”(13&ZD116)。按照研究规划,项目将按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省)的划分,对明代约20000名有作品传世的作家的生平、著述以及文学创作活动进行全面考察,最终编纂出一套《明代作家分省人物志》。

该书共分十六卷,各卷内的作家按府、县属地进行排列,宗室、女性、僧道作家则单列一卷。先生离世后,由多位门生承其遗志,正在合力攻关这一未竟事业。可以想见,此成果一出,必将推动当前的明代文学研究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