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 茶水 茶汁 茶汤 学茶 5大品类的商业观察和人性思考

引言

人的内在力量,有阴有阳。阴性的力量是关于爱、关系和自我,它是感性面。阳性的力量是关于界限、规则和成就,它是理性面。人的力量由这样的两部分组成,并需要内在的阴阳平衡。

如果一味的又冷又硬的去表达界限和规则,你就没有办法跟他人建立真正的连接,他人也不喜欢你,你没有办法进入关系。但如果一味的又滥又把的去讨好、去迎合甚至是去倾诉,你的外在边界感又很差。

我们需要运用阴阳两力,去融合地使用,并持续不断的修炼一种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赢得一种极为强大和穿透的力量。进可攻、退可守。大开可也,大合也可也。

立论

在人与茶的关系中,也有阴和阳。在同一个茶室、同一场茶博会、甚至在一个小城市的同一座茶城里,你便能发现那些“事茶的人”,即在呈现多个甚至是截然对立的面相。

一种为了交代茶友泡茶流程,甚至拿起了计算器精计,并最后附上了一张精益的数据和步骤的表格,这种情景常常令 部分中新代茶友 拙手头大

另一种闭着眼睛进入神定状态,对你所有的技法提问都避而不答,并告知你,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每一杯茶也不应该一样,放松自己、自在的喝、自由的泡,这种情景又常常令 部分中新代茶友 又晕又玄

在茶生活频次高密又普及的日本,有流传这样的俗语,若你新入门、或入门许久也无法在茶中领会和顿悟 那种亦庄亦谐、祸福相依的人生意味,会被称为“茶气不足”,即过“阴”。

而恨不得把茶中的成分一探究竟、为了茶的标准而各种肢解、喝再多茶仍恣意妄为、放浪形骸者,便会被称为“茶气过剩”,即过“阳”。

在茶的世界,有茶品鉴、茶欣赏、茶联想、茶审美、茶文化、茶历史、茶艺术、茶修、茶疏、茶故事、甚至是古人的茶诗词,甚联及茶周边的茶器、茶席、茶室、空间艺术的审美与向往......这属于茶的感性、灵性、创造力面。

感性敏慧的从业者或老茶友,它会跳过科技上的用语与理解,直接以自我的“阅历、基因、艺术特长”等已知事物为“桥梁”,而进入茶之欣赏、联想、升华的领域。但也很可能令非茶友或者一般消费者,云里雾里、难有共鸣、甚至倍感神神叨叨,以至“逆反而去”。

在茶的世界,还有制茶学、茶药理学、茶生化学、茶植物学、茶种植学、茶生态学、茶地理学、审评与检验、茶数字加工学、茶发酵学......这属于茶的理性、基石、逻辑力面。

理性充足的从业者或老茶友,倘若有以上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加持,在一杯茶中,会同时带动他的各种感官上的反应。但也很有可能令非茶友或者一般消费者,无法感知和链接,并“望而却步”。

正如人类和自己内在的关系,要阴阳平衡,才能有更强大且自在的自己。人类和茶的关系,也应该要阴阳平衡,这个产业才能做大,喝茶的人才能变多,喝茶的频次才能变高,茶才能真正的为人类带来健康、愉悦、审美、道德、哲思等各个层面的福祉。

中正谨严、阶梯次第、至情至性、无空而融、合和天下,这是中国茶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故我们从茶友的注意力和心灵成长层面的渐进渐变的角度,梳理出来了这样的逻辑次序,即茶、茶水、茶汁、茶汤、学茶、职业学人、无空而万融。

茶 茶水 茶汁 茶汤

茶、茶水、茶汁、茶汤、学茶,这五件事同时也是商业市场的一种有偿的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兼具了商业属性。故我们从茶友的注意力和心灵成长,及商业属性的双角度,尝试对其一定的剖析。

当下的中国,卖茶(原叶)的市场 较成熟。卖 茶水位、卖茶社交空间的市场 客观存在并形成。卖喝茶(茶水)、卖饮茶(茶汁)、卖品茶(茶汤)、卖学茶等品类,还未成熟。

各种传统茶楼、茶馆,有些还会调入花果、混搭小吃,即是传统茶水市场,街边手摇茶饮店算出圈混合的现代茶水市场;

传统的茶城店、大型茶博会现场、线上各大公域卖茶的自媒体人、包厢社交式饮茶馆,以大盖碗淡饮、大紫砂壶淡饮,香甜甘的”汁“感,即是茶汁市场,且茶汁形态占领着传统茶的主流审美和冲饮习惯;

茶汤市场,茶汤的冲泡、品鉴,茶汤的现场创作,及升华至“茶汤美学”的市场,还有待萌芽蓄势,且属于高端、小众、个性化市场。

茶汤多以需要 好的干茶、适配的优质的水和器、精湛的冲泡技术、浓聚立体的“汤”感、小杯品啜,丰富成熟的品鉴水平和经验,甚至高频能量的茶师带领,才能得以呈现“茶汤的至美”。

而茶汤美学的市场衍生品,非常的丰富,基本占领着传统茶领域的至高端市场。比方说茶艺表演、茶道展演、茶器美学、茶席美学、茶室美学、茶空间美学、茶生活美学等。

茶汤美学像是纯音乐,茶席美学、生活茶美学、空间茶美学等像是主题音乐(会填词的那种),茶艺表演可类比于泛流行音乐 或通俗甚至是媚俗音乐。

纯音乐是强于标题音乐的,正如形式物质都不难,难的是放空心境下的纯品茗的意象之美,但这些媚俗、通俗的茶艺表演等形态,又让茶汤变得具体化、情景化,是一个进入茶汤之美的入口。

学茶

从茶到茶水 茶汁 茶汤

应由“学茶” 串联 纵横 并升华

学茶这件事扮演什么角色?

在未来某个时刻,中国人“学茶”,会像古希腊人学“戏剧”,奥地利人学“音乐”,意大利人学“绘画”,成为一种国民级的生活情趣,甚至从中能达到一定的艺术、审美、思想的精神满足,世界各地“茶”热爱者、发烧者 也将把中国当作朝圣的重点和终点

而当下的时刻,各个维度层出不穷的茶类书籍,专业的茶业自媒体不断公益输出的优质原创内容,面对面的即性茶沙龙、主题茶课、系列茶课,各大茶学高校的学术论文成果分享……学茶市场的脉络和逻辑已然清晰。但成名的、成型的、单独卖得出价格的“茶学”知识性内容和服务产品,还很少。

学茶”中的对茶科学、茶历史、茶文化、茶生化学、茶美学等的“素质教育”与“情景培养”,和在“茶汤”这个记忆库和经验池里的体悟和理悟,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互通有无、皆不可或缺的事。

“学茶”品类的市场格局

80、90后群体更愿意为“学茶”这件事而买单,他们会把买茶器 当作是买乐器或画笔,把茶室的布置与装扮 当作是设置书房或练琴房,把买茶和制作一杯茶汤背后 所需要的所有对茶的理解,当作是必须要上的音乐课  或儿时一定要学的古诗词课。

大部分60、70后,还停留在“喝口茶就是喝口茶 哪有那么复杂和矫情”的认知层面。而绝大多数的下沉市场,甚至是一线城市的传统渠道,仍把“学茶”附庸在促进“茶销售”和“茶服务”这两件事上。卖“茶”给茶友时,顺带因人而异、碎片、即兴式的说两嘴“茶知识”。

从小受过古典文学教育的人,长大后才会因“探寻智慧”而乐,并在“弄文武字”中找到知音。从小在音乐、绘画或某种艺术形态里,有过“创造”的乐趣,以及“想象”的美妙,才会在之中有共鸣和审美的交集。

当下中国传统茶市场中的“学茶”和“茶汤”,即是二级、细分及新兴的市场,也是某种经济水平上和阶段时的自然产物。当人类在40岁左右仍然没有自我的兴好和趣乐,会倍感生命的乏味无趣,尤其那些自小到大的所有天赋和喜好 被磨灭和殆尽的人,会更渴望着拥有某种“兴好”的出现与陪伴。

在台湾或日本,新中年、新退休年是继学龄期之后,最强力的两波“学习潮”,“学茶”也将会在大陆市场,成为新中年、部分新退休年期的人 最喜好去选择尝试的事情之一。但“学茶”和“茶汤”市场一样还不成熟,虽潜在需求很大,但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

对“学茶”品类的商业思考和人性观察

应先从转变消费认知和消费习惯开始,比如传统茶店做升级,把茶,茶汤,学茶,茶器等做切分,做成独立业务,独立收费、独立运营,并做好从茶、茶水、茶汁到茶汤的引领和晋升路径。从业者更应该做好先率,努力学茶,认真学茶,常和茶在一起相处,和茶培养出足够的热爱与联结。

茶这个行业涉及的面比较广,中国的茶区广、跨度大,品种繁多、产业链冗长,涉及到了农业、工业、商业,还有文化、美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任何一个从业者一旦做出了自己熟悉的领域,就会容易盲目自信,那就会出现“达克”效应,也就是一种认知的偏差现象

从业者间应跳出过去较严重的 “茶人相轻”的行业怪圈,同业之间应开放请学、多交流、多学习、甚至是渠道间的互通协作。茶师也应抱一个为人师的“严谨治学”的态度,要对博遨变化的“茶学”,抱有一颗“敬畏心”,必要时知错认错改错,是一种强大与豁达,同时也是一颗对学生的负责心。

学茶,读茶书,上茶课,参与各种茶知识沙龙等,并不仅仅是从业者为了业务和销售,或为了提升技能而做的份内事;它们的未来常态更应是 茶友的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学茶这件事,茶生活是残缺的,是缺少灵魂和思考的。茶友的茶柜里除了茶、茶器等,还应有足够的茶书和陪伴茶时光的书。

人和茶的关系的演变逻辑

人和茶的内在关系变化和外在行为表达

喝茶、饮茶,可生津止渴,降脂消食,清热去火;品茶、学茶,可宁神静气,除去心中烦躁,洗尘涤心;与人分享茶,即茶和天下,可令心胸开阔,怡情悦性,入“简普俭品”之境。

喝茶是把茶当作解渴的、满口腹之欲的生活调料;饮茶是把茶当作直接利己、健康养生、浅层的生理需要的饮品;品茶是用欣赏品味的态度来鉴赏和享受,把它当作一种审美的享受;而学茶、茶和天下 是审美的意韵层和存在层的茶哲学或道层面的延伸与升华。

把茶视为 餐中睡前的茶水 可,大杯牛饮 可,细缓入微的品啜 可,技术流的评茶 可,艺术的创作 美学的游戏 皆可。茶就是要多喝,这和儿时练字或者背诵词汇颇有相像,茶不间断地喝、多喝,便能逐步地领会类如于词义和练字的乐趣及自创力。

很多茶友问起茶,似乎总有一种忐忑,也常常把“不懂茶、不会喝茶”放在嘴边。不懂茶 就任凭自己先不懂着,不会喝 就先从自己本能的方式里开始喝。人与人不同,但人和茶的关系的外在行为表达,却是殊途同归的。从喝茶、饮茶、品茶、学茶、茶和天下,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徐徐而至。

在和茶的关系里 智慧前行,是一种功夫,是一串移动的平衡点。它们是同步进行,也是螺旋上升。移动的平衡点唤醒我们天生的好奇心,吸引我们进入一个寻宝的游戏,在游戏中,我们的敏锐度和弹性得以成长,我们的自洽力、和合天下之力也得以生长。

大杯牛饮一杯 手摇茶饮,或保温杯闷一瓶 袋泡茶,也是“茶”的开始。于你而言,或许这毫无仪式感、毫无美感、甚至毫不懂茶,但于他人而言,茶饮、茶保健 或许即是“咿呀学语”的起始,“欢喜涂鸦”的启蒙。对自己要有足够的放松,对他人要有应有的宽容,而无论于谁,精进、精俭是必须的。

比如,处在茶从业者、商人、发烧友,甚至各个家庭角色的我,曾因自以为学茶知识多于他人而说教不停,也因自以为品味层次高而看不上他人,在某一段时期,还会必须要严格的浓汤啜饮的传统茶仪,哪怕在严酷的户外或繁忙的差旅中。

慢慢的走着走着 “无空”了起来,我开始会 尊和当地的茶俗,在专心办公的时间,会配搭三角茶包大杯牛饮,在旅途中,一杯手摇冷茶也可以喝的很满足,和儿子们在一起时,还会玩起各种调茶游戏,但这并没有影响我在茶学中的严谨,也没有丢失我对茶汤的爱。

而站在商业的角度思考,茶最大发力的两个基本面还是“饮料”和“保健”,这和音乐的两大发力点 是“流行歌曲”和“通俗歌曲”有相似之处,越简单越易行,越通俗越流行。关于“人和茶的关系的逻辑演变”,就先讨论到此,这是一个在茶课中会深入探讨的课题,但在这里仅简单陈述,旨为辅助本文主题。

从“学茶”市场 做一个宏观的思考与升华

茶是否会成为茶“家”?并与儒释道家齐名?

自五千年前,茶在中国渐渐从药用、食用和祭司用,经长期缓慢演变为饮用。在唐朝前,茶文化还仅是萌芽,连饮茶之风都未起,也毫无喝茶的群众基础。直到唐、宋、明时期的茶学繁荣鼎盛,并逐渐从王公将候 向平民百姓过度

一千多年前,绿茶由中国传入日本,品茶的风潮伴随着禅宗思想在日本传播开来。把蒸团碾末煎点的古老制饮茶法,小心翼翼地保存下来,发展为一种细腻而独特的美学仪式。这是古老文化的美学基因,这对他们的民族 甚至带来了充沛的创造力之源,并被日本茶美学之父“冈仓天心” 誉称为“审美的宗教”。

三百多年前,一位英国传教士偷学了红茶的制法和泡饮之法,带回英国的上流贵族,并发明了红碎茶的工业化制茶技术、并世界流行,至今红碎茶一类仍占全世界茶类的6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式下午茶风靡世界,品茶之道和名贵的银器及瓷器是财富与社会地位的标志,而在普通的家庭里 饮茶代表着教养和懂礼貌。

我们中国是多民族、多地俗、多饮食体系及立体阶梯式的高速经济发展的茶的发源地及茶产之大国,茶的发展会更加的多层、多维及多元。我们拥有更多“百家齐放”的动力和土壤,这是我兴奋的 也是我向往的,这将是智慧、创意和活力交融的境界。

人马合一 故有马术,人车合一 故有赛车,人剑合一 故有剑术,人棋合一 故有弈棋,人笔合一故有书法,人茶器火水甚至茶席茶室的合一 故为茶道。“茶”的博大精深、博古通今、串出的众多交叉学科、带起来的各种相关产业与商品,甚至有资格与儒释道家齐列,称为茶“家”。

但也正是它的博大与奥妙,让它当今尤其在生活、文化及各类相关交叉中,没有标准答案,且处在极度碎片的时期。莫说是外围,纵遍是内围 茶(茶 茶水 茶汁 茶汤 学茶)、器、火、水、茶席、茶室这些要素方面,都还处在百家撕咬、各说各话的阶段。

“茶家”系统性的形成,需要多位类似于明末清初时期 藏佛学界宗喀巴这样的大师产生,横纵研学、古今思辨、雄于实践,并几代人修正与传承,才能真正产生中国自己的“茶家”。和国民素质、人文的复兴、文艺的长期培养,都有息息相关的关系。

一个到老都只会说“这个茶真他妈的好喝”的人,永远无法在品鉴时 联想到“茶若云水禅心 或茶似清月净冷”的意境。甚至连产生共鸣的都不会有很多,因为共通情感联结和经验的基础不够。

发达地区基于各种同“情”共“鸣”而来的圈层文化,线上各类“志趣相投型社群”,已经形成并率先形成一种思潮和力量,这些将是“茶家”系统的 茶文化、茶生活方式、茶美学思考的 各种“茶法”层面,也是百家争鸣、各种商业探索和磨合的土壤和基础。

此篇内容属于初阶公益学茶系统 13大内容模块中的 中观内容“巧用水 茶书 茶器”、“茶道 茶悟 茶文化”、“谢榭带您审评茶”三个类目中,并各归属于“学茶”、“茶文化思考”、“审茶行业”课题,在公号“简普俭品”导航或微商城主页底部均有入口,欢迎有兴趣的茶友览阅已有往期相关内容。后期会在以上路径中更新“视频版内容”,以及课题新内容的增续更新。请持续关注!

原创不易 严禁搬运 倘需转载 私信联系

(0)

相关推荐

  • 喝茶,一种平静的美学

    品茗习静,学禅入定. 在静品中观万物,致静带来的太和之气是一种精神修行. 处在一种令人舒适的愉悦气场下,我们的心境回归本我, 返璞归真--平静的美学. 轻而易举的潇洒,每个人均可得到,不必争先恐后,但 ...

  • 茶之为饮,幻化为道

    引言:茶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无酒精纯植物饮料之一(另外两个为咖啡.可可).是东亚饮品文化的代表.在中国和日本,饮茶.品茶讲究茶道,几乎遍及每一个家庭.它是沟通最高端的精英文化与最基层的民俗文化的一座桥梁. ...

  • 茶艺师最基本的操作

    如用茶杯泡饮普通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用沸水约150-200毫升,冲泡时宜加杯盖,避免茶香散失,时间以3-5分钟为宜.时间太短,茶汤色浅淡;茶泡久了,增加茶汤涩味,香味还易丧失.不过,新采制的 ...

  • 怎么弘扬茶艺

    茶汤浓度均匀是沏茶技艺的功力所在. 在潮汕工夫茶的泡茶步骤中有"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的步骤,那么这就考验到沏茶者的功力:通一泡茶汤,盖碗分茶能否做到浓淡均匀. 茶艺师,一个在茶文化 ...

  • 访谈丨唐公子:当下的每一杯茶都是千载难逢

    那时是徽州的六月,我因一次外出采风认识唐公子,以为他是一位僧人,清瘦模样,戴着一串佛珠,言语清简.后来才得知他是爱茶的人.写下文字的人.也许是这类人所呈现的感觉都是如此,他们没有强烈的自我,如同月夜下 ...

  • 茶艺知识,茶艺师培训

    茶艺师,一个在茶文化推广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国家职业工种,也许你会认为茶艺师就是茶叶店里的茶叶销售或者只是单纯的茶艺表演而已,那你就大错特错,茶艺师的工作就社会而言,是传播正确的茶文化知识;对于自己,茶艺 ...

  • 我为何要提出“泡茶艺术”

    问 听说你提出了"泡茶艺术"? 是的 问 不是"茶艺"? 不是 问 跟茶道有关系? 基本上没有 问 那什么是"泡茶艺术"? 就是把茶泡好喝的 ...

  • 学茶知识 | 如何区分茶汤的浓淡度和饱满度

    你分得清茶汤的"浓淡"度和"饱满"度吗?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谁重?当然是一样重!

  • 岩茶的第一道茶汤能喝吗?它不是洗茶水吗?怎么还叫还魂汤?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忽而想起,两.三年前有位茶友在私信里探讨一个话题. 他说,岩茶第一水称还魂汤,听着有点渗人.我习惯称其为" ...

  • 茶文化知识大全 - 学茶知识,讲茶语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 ...

  • 爱茶人必学的16大喝茶礼仪,你知道几个?

    中国是礼仪之邦,茶道中也蕴含了许多的"待客之礼".作为茶文化的爱好者,品味佳茗的同时,也应该将喝茶礼仪学以致用,这也是对茶文化的一种传承. 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只有做到喝茶明礼,才 ...

  • 山水印茶业|竹林野茶:光看茶汤,就能鉴别茶叶品质?

    山水印:挖掘丽水老底子食材,传承丽水技艺,将竹林野茶发扬光大. --看的见山,望的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水印打造丽水家乡生态产业链第一茶品牌 什么是山水印竹林野茶? 环境 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 庆元县 森 ...

  • 媳妇学茶 老公沾光——给吴老板上的第一堂茶课

    在统计家庭年度消费账单的时候,吴老板不止一次唉声叹气的说:妈呀,花了我两份儿钱啊! 让他如此心痛的事情是什么呢?原来啊,他媳妇儿和他儿子一人报了一个茶道班.儿子学的是儿童版茶道,媳妇儿学的是成人版入门 ...

  • 学茶必看10部纪录片‖建议收藏

    NO.1<日日是好日> 推荐指数::★★★★ 影片讲述20岁少女典子与美智子跟武田老师学习茶道,以"节气"为场景,呈现出在同一间茶室里,从字画.茶点.茶具.茶道操作.. ...

  • 学茶6个坑,逃出的才算高手

    [阅读完本文大约需要12分钟,不过认真看完了之后就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提示 这六个坑也只是说一个大概.还有很多小坑,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大坑! 根据这些年的经验,习茶路上最容易发生的就是如下这六个坑: 0 ...

  • 叶羽晴川-茶课系列 || 茶水境器人之茶中万变《壹》

    茶会预告 茶水境器人之茶中万变<壹> 1月27日(周六) 茶有千万种喝法 其实不过是"味觉的审美": 琢磨了二十余年, 终于有成型的方法, 让我们在一招一式.拿起与放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