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醒思录(12)
转:家长百事答
爱,就是给人更好选择。如何给人更好选择?不是给人自由,而是给人规则。
看人的人格,不用看那些感动和善举,只要看遇事时人是追求如愿还是追求合理。追求如愿者,心里只有自己;追求合理者,心里有他人、有整体。
智慧的终极目的,就是让自己喜欢自己,从思想到能力到外在的气息,由内到外的喜欢自己。
压力是个好东西,让人努力;压迫是个坏东西,让人自疑。让孩子避开压迫但面对压力,这就是家长的智慧。
都说安全感是自己给的,可是却没几个人知道是自己怎么给的?有钱吗?不,有钱人那么多焦虑的;有能力吗?不,有能力者那么多惶恐的;那是什么呢?是智慧和正念。就像开车时,唯有视线清晰、车身平稳才能安全一样,人生里,唯有用智慧看清境遇、用正念保证平稳才能心安。
没有什么是不可名状的问题,天大的事也不过是三步:先有解决的意愿,再去弄清楚原理和方法,然后学习、练习、化解开去。
沮丧的人需要的不是逼迫,而是希望。只有希望能带来意愿,只有意愿能带来力量。如果逼迫就能让人奋起的话,我们那些同胞又怎会直至被活埋也不敢对鬼子发起攻击?
说感恩,说珍惜,但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因为人是依着感觉做事,而感觉是因变化而产生注意的。也就是说,当发生“得到”这个变化时人会无趣,而发生“失去”这个变化时人才珍惜。这说明:依感觉而产生感恩和珍惜是不现实的,只有不靠感觉而一直善待的行为才是珍惜,那就是仁爱。说到这,我们明白了:感恩不感恩,珍惜不珍惜,不取决于感情深浅,只取决于品格高低。
不怕霉运,只怕霉相,人一旦生了逃避的心,好运也能败光。要乐观,要坚强,不是为了给人看,而是要爱护自己的磁场和气场,从而同性相吸顺能势,同气相求召吉祥。
《老子》的话千千万,但最直接给人答案的一句话就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约束劣性靠的是:不给选择;“不给选择”靠的是:执行规则;一个家庭也罢、团队也罢,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有劣性,务必在制定和修正规则上多下功夫。规则合理,就能省去大半用于内耗的精力。
“物理学”和“心理学”有诸多相通之处:对外力而言,想借力就要增加受力面积,在心理上就是增加注意力的面积;不想被外力伤害就要减少受力面积,心理上就减少注意;对内力而言,意志和原子力一样,一旦激发,就所向披靡……
人们常说:重要的不是努力,而是选择。这句话到底啥意思?是指人生靠蒙大运吗?不。所谓“比努力重要的选择”,指的是依据规律选对的事,而不是随性为之。也就是说,人要先有意志,再学智慧,这样,当遇到事时,意志能够让人不遵循劣性的冲动选错的事,而是依据规律选对的事,这比循着劣性的选择瞎努力重要多了。
体验带来学,攻击带来恨,这是两个东西。别迷信“逼”的威力,如果没有体验到掌握的感觉,再多攻击,人学到的也只有恨意。
幸福没那么复杂,就是让自己喜欢自己。尽管我们很挑剔,但奔着这个方向努力,一切就越来越容易。若只是奔着外物去,自己却嫌弃自己,那就越追越远、越求越离。自厌生自弃,自弃万物离。
让信念生成前方不断的希望,让规则成为身后无法退的一堵墙,这样,就会助所有的身边人走在明亮的路上。
人们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不知道凡事都有把破解的密钥,只要肯找,那密钥就一定能找到。
跳出人生来俯视人生,就会发现:没有谁好谁坏、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有谁做强者、谁来承担的问题。有一个肯承担的强者,则不管当下谁高谁低,全员都进步;没有那个肯承担的强者,则不管此时谁对谁错,最后都陷落。决定关系质量的,不是关系里是否有错误行为,而是关系里是否有仁德强者。
仁,就公正真实;爱,就别让人憋屈。用不着凭空给予,用不着额外考虑,真正做好基础,足矣。
自律有个好处:让人加倍喜欢自己。我们看似也喜欢自己先天的美好,但其实我们只是知晓;而自己创造出来的美好则会让自己加倍珍惜,因为那不属于上天馈赠,只属于自己。
心苦,和处境无关,和思维方式有关;
自信,和条件无关,和感受模式有关。
一个人喜欢自己的理想时还不是喜欢自己,只有当人喜欢自己的专注时,人才真的开始喜欢自己。因为这意味着人开始对自己的本我满意了。
人的行为差别核心原因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别;人的思维方式差别核心原因在于信心的差别;什么决定信心呢?“吾性自足”的信,“必成卓越”的志,“耕耘不辍”的勤。
没有人可以跳出因果,但人人可以种新因果。命运仍旧在手里,要啥果就种啥因去。
“规则”和“亲和”是家庭教育的两条保险丝,没有“规则”,育子到最后就会成为“破案”和“防贼”;不够亲和,育子到最后就会成为“奴化”和“专制”。
性格问题,都是能力缺乏问题,可练习;
关系问题,都是思维固式问题,可更改;
事业问题,都是通道选择问题,可重选;
没有性格马虎一说,只是能力不足;没有性格懒惰一说,只是规则不妥。看问题要看本质,别人云亦云。能力不足的就去练习和重复,规则不妥的就修改和重建。千万别把结论往性格和道德上靠,那只是在找借口免责。用心去分析,真心去帮助,每个所谓“有问题”的人都能超越问题、抵达高处。
任何事都有答案,只不过因人的愿力而不同,有几成意愿,就能得到几成答案。
化解情绪最好的方法是:观察情绪。不管什么缘由,提醒自己刻意去观察,只要找到观察的感觉,就能瞬间把焦点从情绪里转移到发现里;而一旦忘记观察只是陷入,那么不管情绪大小,都能让人迷。
对未来的思考决定着人生的维度。如果思维里未来是一片茫然,那么人的维度就是一个点;如果思维里未来是一个具体的目标,那么人的维度就是一条线;如果思维里未来是一个具体的故事,那么人的维度就是一个体。
执行力的前提是分解能力,分解能力的前提是想象力,保证想象力不跑偏的前提是进入角色。很多人执行力差是因为根本没有进入角色,于是分解不出具体的步骤,只是旁观着等结果。
没体验便无感知,那么怎么做才能够弥补经历的不足?跳出!俯视之智可补细节之不足。
管理是大智慧,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在集体,谁早早遇到了好的管理,谁就会一生受益。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所以人和人对同一件事情的预期、标准、行为、评价也各个迥异,这就会造成冲突,怎么解决呢?求同!求同的形式是什么?建立共同接纳的规则。这便是智慧的重要,很多此题无解的事,一个方法就全解决掉、了无烦恼。
找不到希望的人,才会找借口;
找得到希望的人,都在匆匆走。
能够真牛,自不吹牛!
对智慧而言,重要的不是拥有智慧点的多少,而是拥有的智慧就要绝对,要有决断上的坚决和质上的纯粹,切忌似是而非。
劣性是种破坏力,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沮丧、自责、失落、懊悔,这是向内伤害自己的力,需要用善意去化解;一种是放肆、懒惰、自私、无度,这是向外伤害他人和环境的力,需要用规则去制约。方法别用错,用错就是祸。
先有规则,后有道德。公正和独立就是规则,能保证公正和独立,再能善良,是道德;不能保证公正和独立,那善良便是懦弱。
当下,是一个点;目标,是一个点;所以,有目标的人就比没目标的人多了一个维次。
智慧有三个等级:低级的是遇到烦恼时,把注意力转移到快乐上;中级的是遇到烦恼时,把烦恼转成快乐;高级的是,在烦恼未现行时,把烦恼的种子转成快乐。今天是世界关爱抑郁症的日子,分享给大家对治抑郁的九字诀:找希望,转焦点,品收获。
人活着就是“肯定”、“否定”四个字。任何“信心”都值得赞美,任何“放弃”都该警惕。因为“放弃”=彻底否定自己。
用求生的渴望感做事,干啥都能成;用玩票的参与感做事,干啥都不行;“可以用愿力来弥补条件的不足”——这是老天给我们每个人的最大的公平。
人心无善无恶,都是愉己。只不过强者需要付出价值感愉己,弱者需要索取安全感愉己。所以看到的是:强则照耀他人,弱则反噬自己。但这无关善恶,只是不同高度的属性而已。
事业能够对人的自卑感进行补偿,却无法治愈;就像喝水能让人饱腹,却无法止饿。
不管多好的智慧、多好的条件、多好的积累、多好的关系,只要没有去重复经营和练习,就都将失去。
遇到挫折时,人会有两种判断,一种是:“方向对,但没做好”,一种是:“方向错了”。前者是有自己的“定”,所以稍有情绪但能不为所动,迅速返工;后者是完全靠蒙,往往沮丧而低落,甚至对自己彻底否定。前者,其实就是找到了捷径,那么怎么找这个捷径呢?反思、总结、验证,进而对自己懂。
任何东西都是由阴阳两部分构成的,智慧也是,愿力和豪气是阳,体系和方法是阴,没前者,智慧是避而不用;没后者,智慧是行而鲁莽。
美人更愿意经营美容,瘦子更擅长经营减肥,多数人都乐意做命运的助手,少有人肯做命运的主人。所以,大多数人需要的都是:先有借势的契机,再有改变的勇气。
有目标,注意力跟着目标走;没目标,注意力跟着欲望走。目标,是一个人是否上行的岔路口。
体貌是老天给的,没什么可骄傲;付出是自己搏的,当然可自豪。
时间就是属性交换的货币,把时间给了什么对象,就换来该对象属性上的东西。看看自己的收获是高是低、是实是虚,就自然明白自己把时间是给了宝藏,还是给了垃圾。
感上的事,觉上治;果上的事,因上解。
把时间给卖菜,人就是卖菜的;把时间给发明,人就是发明的。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把时间付出给什么。那么,为什么人人想要好生活,却大多都要不到呢?因为我们都把时间给了当下生活里的留恋,没有给理想生活里的喜欢。也就是说:改变的第一步,是在当下的留恋和未来的喜欢之间做个选择。
只有多经历,才能让人把模糊变清晰。
做事,收获的是“我行我能”,于是越做事人越自信,越自我肯定;
偷懒,收获的是“我是逃兵”,于是越偷懒人越恐惧,越糟糕透顶。
啥叫放下?为何越想放下越放不下?因为方向错了呗,所谓放下,不是刻意放下,而是无心想起。只要全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点,逐渐想不起来那个“烦恼”,就是放下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心指的是规律、是理;这意指的是意愿、是念。那么,用规律取舍意愿、让意愿服从规律,便无善恶问题。
在求道这件事上,诚意的意义远大于努力。就像大海捞针时,磁铁的作用远胜于眼睛。
自信的本质,不是感觉到自己比别人强得多,而是享受自己的怡然自得。
那句“只要是体验就一定是有好处的”的话是错的,体验是有分值的,正向的体验,多一次就加一分认同;负向的体验,多一次就加一分否定。
遇事想着学习的人,往往不矫情;遇事矫情的人,往往也不会去想学习。遇事是“学习”,还是“矫情”,是人成熟与否的分界岭。
只有君子和傻子可以靠承诺,普通人都得靠规则。
随机的活着,从来不能叫做经营,只能叫盲行。经营,一定是有目标、有计划、有规则、有考核的。
恐惧是一块天花板,从下面往上看,是恐惧;从上面往下看,是欣喜。决定我们的境遇的,不是那恐惧的事物本身,而是我们的高度所及。提升高度,突破恐惧,会发现每一个张牙舞爪的恐惧背后,都有一个喜笑颜开的欣喜。
看到本质的人,想方法;
看到表象的人,闹情绪。
想方法的人去解决,闹情绪的人在墨迹。
所以我们会看到,解决和墨迹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表现里。
总有人异想天开的说:我不会做那种事、我不是那种人……好像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神人似的。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这世间规律下的普通个体,条件即成,结果即成,个人意愿在这规律面前作用为零。没有人特殊,只有人无知和不真实。
让人能够跨越层次的,是自由;让人能够获得自由的,是体验;而让人能够拥有体验机会的,是意志。
要解决什么就必须要高于什么,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则求而可得。
喜欢自己,而不是厌恶,便有信;胸怀大志,而不是平庸,便有志;经历便总结,而不是经过,便有智。信、志、智,这三点对成长是最重要的。
人生达远,如水流过渠,要么有规则,要么有目的,没有随性而成功的随机。
一点经验可以战胜一点恐惧,那何时才能一对一全面战胜恐惧呢?遥遥无期。而豪气,却可以一呼震百兽,一眼照千秋,让恐惧如烟尽散走……下三路和上三路差距如鸿沟。
人啊,不是因为拥有了什么条件才成为谁,而是因为成为了谁才拥有了什么条件。于是,努力“成为”的人都在收获,而安于等待的人则一直在等待。
习气可以改,因为无根,但思维方式难改,因为有种子。一个人厌恶劣性,那就一定能拔除劣性,但一个人若享受劣性,那就怎么做都徒劳无功了。
态度决定了事情的属性。
选择“迎”,就有机会“赢”;
选择“从”,就注定承受“疼”。
思维隶属于想象力,合理的想象力叫思维,不合理的想象力叫妄想,但这还都不能算作智慧。无波动的观察才是想象力转化成的智慧。
懦夫从不启程,弱者死于路中,只剩我们前行!——耐克创始人奈特
如果我们面对的人和事只是在证明我们的价值,是生活之外,那这对境就还不够对;如果我们面对的人和事就是让我们舒服而喜悦的,是生活本身,那这对境就对了。不管多晚,我们总是要归向“舒服”。
常人不会无端地去改变自己的欲望和恐惧,于是,欲望导致的追逐和恐惧导致的逃避就成了惯性,当惯性累积到不可救药时人才会反思,但反思后仍旧沿惯性继续,这就是“苦难循环”。怎么改呢?去面对恐惧从而得到战胜恐惧的喜悦,并体会到这喜悦的好远远大于欲望的好,于是能自然而然开启喜悦循环,远离苦道走上乐道。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什么是全部?TA的感受就是全部。什么是真相?抛开TA感受的现状是真相,而这俩是冲突的。所谓智慧,就是一手让感受服帖,一手按真相做事。那些“为你好,你早晚会懂”的调调,不是高瞻远瞩的仁,而是不负责任的蠢。
有自如感才是有选择,没自如感的那些看似选择,其实都是不得不那样做。
克服苦难和战胜恐惧是两回事,如果能战胜恐惧,也没什么算苦;如果没战胜恐惧,克了再多苦也是白付出。
所有的难题都是“逃”制造出来的,只要自己去面对、不逃避,就一定能得到自己可接纳的满意。
用已知的当下推未知的未来,看似客观,其实并不全面,因为我们当下的见解受限;用已知的未来推未知的当下却相对全面,因为靠愿力和信念推演的合理未来,拥有全局感。
不管谁好谁坏,谁对谁错,让自己负面就是错的;就像喝水,不管河水井水海水雨水,喝了得病就是错的。
靠感受来决定行为的人多变;靠信念来决定行为的人恒持。人生就是场远行,有信念才能走的远,而找到“信”则就是让自己强壮成一名长跑运动员。
大引导小管理,就是好教育。
感染于自己的喜悦,是生门;感动于自己的悲惨,是死门。门门不在命,生死都在心。
随意的,都放逸;
刻意的,都吃力。
只有勤习,让刻意成为直觉才是自在的喜。
人一生的要旨就是找“认同”,摸到门的人找“自我认同”,没摸到门的人找“他人认同”。找到“自我认同”的人就不停的换题目,找到“他人认同”的人就不停的换观众。
都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是自己的什么呢?是自己弃好向坏的想象力。
沉进去看,就会把玩具当人生,就是玩物丧志;
跳出来看,就会把玩具当工具,就是事事修行。
就修行而言,在“正”中,只修敬就可以了;但不在“正”中,就得先修“强”。
就强大而言,在稳中,只修智就可以了;但不在稳中,就得先修“勇”。
就勇敢而言,要先修美好的想象,那就是修豪情万丈。
人该无条件的让自己变好,那样就会一切都好。但事实上人们都却都在求:自己不变,别人无条件的对自己好。为啥人们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因为三点:一、畏难,自己已辛苦,不想再付出;二、侥幸,自己值得被善待,对象要洗牌,对的人早晚会走来;三、惯性思维,因为父母对我好,所以别人也该对我好。因为以前对我好,所以以后也该对我好。
孩子的自我在七岁时基本建立起来,七岁就是一个分水岭。有自我前,家长是命令的,有自我后,育子关系就是对战;有自我前,家长是建议的,有自我后,育子关系就是合作。
任何负面情绪需要的都是希望和爱,概莫能外。什么能给人希望呢?智慧!什么能给人爱呢?慈悲!这两者又恰是佛法的精髓。
对良性,一定要务虚,要充满神性力量;对劣性,一定要务实,要钉钮皆牢。这便是智慧的整体样貌。
把目标变大,当下的大困难就变小了。关键是人怎么去相信那个大的目标是目标而不是幻想呢?专注挖掘,找到合理。只要目标合理,人就会信自己,就会如有神助,解决一切难题。
对治失控最好的方法是“前置引导”;
对治麻木最好的方法是“循迹追问”。
虚者实治,实者虚治。心理上极度痛苦的人最需要的不是疏导,而是做事;现实中做事总坎坷的人最需要的不是事情上的修正,而是心理上的开阔和跳出。
人其实都肯努力的,关键是怎么能保持一直努力呢?两点:虚处的希望和实处的约束。就拿那些赌徒来说,本来都是很懒很懒的人,一旦沾上了赌博就能一直去努力筹钱赌,借钱那么难的事也会勇往直前,为何呢?因为两点:一是可能会赢的希望,一是摆脱不掉债主的束缚。
何为英雄?就是常人只能从危险中看到恐惧,而英雄则能从牺牲中发现认同。
爱,是让人学会合理,并体会到舒服;
溺爱,是让人只管舒服,不管是否合理。
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努力,才有资格呼唤奇迹。
当人们说“我将如何改变”时,其实是靠不住的,因为思维模式没改变,条件重现,行为自然重现;而当人们去制定规则和机制时,是靠得住的,因为规则和机制是硬生生的改变了人的知行循环。
待人,用指责和要求的,结果都是发泄情绪和彰显自己;用建议和商量的,结果都是解决问题。这两者看似动机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但结果却相差千里,差在哪呢?差在一个见解,前者认为:做事就等于解决。后者认为:正确做事才等于解决。
勇敢的时候,人在乎的是有没有欣喜;
懦弱的时候,人在乎的是有没有休息。
所以,当人纠结休息时间时,要警醒了,很可能自己的心态在玩滑梯。
李宗盛才华横溢,但只有当他签约滚石,才绽放光彩;李安怀珠抱玉,但只有当他开始执导《推手》,才所向披靡。都说“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但是若没有照向金子的光,金子和砖头无异。世间不乏才子,世间也不乏才子的触发器,世间缺乏的是:才子走进触发器。那么怎么让才子走进触发器呢?专注的积累、勇敢的进击。
如果一个人要的东西是个现象,那么这个人其实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如果一个人要的东西是个本质,那么,这个人是目标明确的。就像,说“我要有大钱”的人都一脸茫然,说“我要做某事”的人都充实果断。
高度不同,时间的质感也不同。在相同长度的时间里,有高度所创造的成果与没高度所创造的成果比起来,相当于多活了一生。
争论作为明理方式是无对错的,但抛弃目的的争论一定是错的。因为争论一旦抛弃远处的目的,就只剩近处的情绪,为情绪的争论便已经不再是明理方式,而是斗气方式。
同则顺,异则躁,喜则迎,惧则避。
都说人要心态乐观,好像乐观是只要选就可以有的随身功能一样。不不,没信念的人是不会乐观的,就像不相信胜利的士兵不会轻松一样。乐观是对形势变好的预判,而信念是乐观的本源。
我们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是句很带劲的话。但事实上,我们忘记了还有句特没劲的话,那就是:不革命的话,到死心都那么大,没变化。
“尊重”不是一种技巧和方法,而是一种见解和思维。不懂尊重=自己最重。会有人问:自己最重不对吗?人人不都自我中心吗?是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但自我中心≠自己最重,就像:我要吃饭≠我要吃别人的饭。尊重是:我要吃饭,你也要吃饭。不尊重是:我要吃你的饭,你可以不吃。这不是个简单的做法问题,这意味着人心上是否有“允许自己损人利己”的黑洞。
绝大多数人是不理解想象力的,以为随意想象下就是想象力,以为想象力除了做白日梦外毫无用处。其实想象力才是人真正的能力,只要去开发,从零散的点的想象力到具体的面的、体的、甚至到加了时间轴的四维世界的构建都能通过想象力完成。爱因斯坦、特斯拉、苏格拉底靠的都是这个能力。这个能力其实就是神力,只是我们要先意识到它的价值进而练习才能开启。
人的情志不会空闲,不去让它建立积极乐观的正循环,它就自己选个总被迫害的负循环。这里,不能顺其自然,只能刻意改变。
变得“可爱”并享受自己的“可爱”,是一步到位的捷径,就像直了成佛的禅宗。
此刻是勇敢还是懦弱,差的不是什么复杂的实力,也不是什么长期的累积,只是刚刚有没有去试试而已。
坚持分三个层级,第一层是只有愿望的坚持;第二种是有愿望、有计划;第三层是有愿望、有计划、有方法。
助人是需要修为的,既要给人清晰的认识,还要给人重生的希望。前者需要智慧,后者需要慈悲。换句话说:助人是修行,只有真修行人才能真的帮得了人、帮得到人。
需要解释的“好”,都是纯度不够的;纯粹的“好”都能兼顾两方面:一、感觉舒服,二、真能进步。
不要为找个舒服的溺水姿势浪费时光,而要为上岸争分夺秒。
很多所谓的能力,其实并不是学会了什么技能,只是做到了不恐惧、不逃避。
对的事,不管当下多难都要做;
错的事,即使当下再好也不做;
看对错而不看难易和利害,就是远见、就是捷径。
有聪明而无智慧,就会短视;短视就会有利害而无原则;无原则就会无勇敢,无勇敢就会一门心思的保护自己,于是一面成为故步自封的弱者,一面却自以为小诸葛。
“义”和“利”貌似是遥远的字眼,其实离我们很近。信“义”就是信“规律”,就是有原则,就是凡事看对错不看难易,就是避开弯路陷阱走成功捷径;信“利”就是信“利害”,就是凡事看利害不看对错,就是貌似走捷径,其实处处坑,最后亲近陷阱远离成功。
人们总是高估“理解”的作用,好像凡事理解了就改变了。其实,“理解”只是缓冲垫,并不能代替行为和角色缺位。人生就是“关系”形成“轨迹”,存异时,若理解后有行为补充,则关系不变轨迹不变,理解有用;若理解后行为依旧缺位,则新关系形成,新轨迹形成,理解无用。
解决了问题,并让人对自己有信心、对任务有乐趣,是助人;
解决了问题,却让人对自己很沮丧、对任务更恐惧,是显己。
超喜欢老罗这句话:我们的野心太大,以至于不敢说出来。
有信才有希望,无信只有幻想;
有喜才有认同,无喜只有安慰;
有勤才有使命感,无勤只有空洞感;
觉得懦弱是伟大,这看法本身就是种懦弱;
觉得攻击是勇敢,这看法本身就是种攻击。
然而这两种看法却是一个人的,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人心里:
只有倾向,没有中道;
只有好坏,没有平等。
理由从来不重要,结果才重要。不管什么理由,辜负了上天的恩赐都是愚蠢的。
所谓反思,不过是两个结论:一、有些事早点做就好了;二、有些错不犯就好了。那么,只要现在能坚决而清晰的“当做即做,当止即止”即可。为啥不做呢?因为想等等,等什么呢?不知道。说到底其实不是人要等什么,而是人不具备即刻执行力。人生啊最大的差别就是这个即刻执行力。能即刻执行则思考有用;无即刻执行则再多思考也只是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新变种。
做得够的话,人是没有其他选择的,想犹豫都没可能;犹豫不决就是因为做得少,就像稀泥,算土吧,有水。算水吧,是泥。不管是加水还是加土,有一个加的够多,都不会犹豫。
觉知大于选择,选择大于努力。而如何做到觉知呢?此心不动。
慌,都是因为没有确定的方向感;
逃,都是因为没有确定的责任感;
这俩一结合,人就惶惶不可终日了。
怎么破?反思、验证、感受,体会到方向感和责任感就稳了。
但就像自己不吃盐,别人无法告知咸一样,这是别人给不了的东西,唯有自己去体验,方可得到稳定感。
为什么说“人会因为付出而承担,不会因为承担而付出”呢?因为付出带来的是感知,让人感知到了和自己有关,而承担只是个念头,只是个对尚未有关的事的一个意愿暗示。一个是有关的感知,一个是无关的暗示,前者力量更大些。
无缺损,无牵耗,为稳;
有愿力,有喜悦,为挺;
稳挺皆俱,喜悦充盈,可入禅。
世界运转,瞬息不停。一切风云变幻,都是另有安排。
把事情做得合规合理、没有偏颇,是义;
把事情做得和风细雨、讨人喜欢,是仁;
强大有两部分,一是对命运的安排从不挑三拣四,一是对自己的规划敢于奋勇冲锋。
心里的焦点是自我,那么遇到情绪时想的是解决情绪;
心里的焦点是任务,那么遇到情绪时想的是解决情绪背后的问题;
心有所住最该住的是什么?是使命感。有使命感,则任务永远排在最前。
树与树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种子的不同;
人与人的不同,追根溯源是“信”的不同;
相信美好才肯创造美好;
相信奇迹才能创造奇迹;
所谓善护孩子的心,就是善护孩子的“信”;
让孩子真的相信奇迹,则一生如有神力。
很多人说:孩子也不努力,不管了。家人也不用心,放弃了……不不,不要放弃。人做事的时候,看似是为了结果,其实没有谁能保证某个结果,我们真正为的:只是未来的自己心安、不后悔。因为那个未来的悔是真正无能为力的“悔之晚矣”。这种为了心安而努力的思维就叫做: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不是随心所欲去做就算辅导,合格的家长辅导是有标准的:1.要态度平等温和。若态度严苛、伤人尊严,就是伤害;2.要讲得孩子能懂。若讲不懂只会喊,甚至怪孩子愚笨,就是误人;3.要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若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能,就是人格虐待;4.要让孩子喜欢学习。若让孩子厌学,就是害人。---孩子的智商都差不多,家长的能力也都差不多,差距就在家长的素养和人格。
助一个人,就让TA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此后TA面对的就只是耐心问题;害一个人,就让TA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此后TA面对的就一直是灰心问题;因为TA陷入了“怀疑-痛苦-否定-放弃-有点信心-再怀疑-再否定-再放弃”的无休止的痛苦循环里。
作为家长,最需要警惕和关注的是孩子的逃避行为。逃避背后一定有否定,否定背后一定有错误的见解和关系,而这错误的见解和关系假以时日就会形成循环、生根在人心里、成为人一生的阻力。对逃避行为,一定要睁大眼睛保持警惕,越早发现,越早去影响,就能越早避免很多问题。
只有真爱自己,才肯死磕自己;
只有死磕自己,人生才有转机。
优秀的人也需要死磕吗?
当然,这不是条件问题,是态度问题。
就像长跑比赛,如果选手不知道该去终点,那么不管多好的身体,都必输无疑。
没想明白这一生时,是心情第一位,任何情绪都要重视,不能随意消退;
想明白这一生后,是使命第一位,任何时间都要珍惜,不可以随意浪费;
孩子因等待家长而叽歪时,家长该做什么?指责孩子不懂事?抱怨自己很忙碌希望孩子理解?不不,都不对。
扒皮找找根源:孩子的叽歪是因为对接下来时间安排不明确,进而抱了个“当下就该有回应”的错误预期,然后失望了才叽歪。那么只要家长给孩子明确的有希望的预期就可以了,比如:半小时内,我要做xxx,你可以去玩xxx……这样就解决了。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为自己的意愿而行动,这就是主动性,是天性,不必培养。而我们所说的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其实是通过引导让孩子的喜悦感、成就感、认同感发生在正确的地方。
无所事事时,若遭遇不被尊重人就急眼了;为某个目的赶路时,同样遭遇不被尊重人却可以无视而继续赶路。同是一个人,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无所事事时毫无耐性,而为目标赶路时却抗压能力较强呢?因为后者有未来。强未来者弱情绪,强情绪者弱未来。
没有自我认同,就没有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就没有尊严。
育子,
多一分欣赏就多一分尊严机会;
多一分打击就增一分卑贱可能。
智慧看似是学术的事,其实是修行的事,所以智慧掺不得假。那些没经历过真的修行、真的解决了问题、真的观到了实相而仅靠推演得出的所谓逻辑经不起风雨。
唯一能够超越关系的就是“信”,“信”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力量,而绝对的“信”(全时刻存在的信)就是超自然的神力。
一切都是变化的、虚假的,唯有智慧和痛苦最真实。一个事若一直痛苦,就说明这个事背后的构成有错误;而一个事若一直喜悦,就说明这个事背后的智慧是真理。
人都会慌乱,也都会焦躁,但要提醒自己的是:1.不要失去坚定和柔软。2.且要运用坚定和柔软让自己迅速复原。
为什么这么讲呢?
慌乱是情绪占心而一时不定,让坚定住心,则慌乱之情迅速消散无形。
焦躁是嗔怒占心而一时无善,用柔软去待人,则善念迅速住心,而嗔怒消失无踪。
同样是告知一件事,有人会在告知时用心鼓舞,说:我相信你会做得很好;有人会在告知时拼命恐吓,说:如果做不到你会很糟糕。这两者差在哪呢?差在思维:
前者认为“知道并有信心”是做好的条件,是自强。后者认为“知错并很懊悔”是做好的前提,是自律。
哪个对呢?前者对。因为:先有自强才有自律。常见强者遇错知止,多见弱者悔恨中放纵。让人有信心、成强者,一切来得及。
一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一切无奈何;又说:命当然可改,若不能改,何谈修字?
两说矛盾吗?何解?不矛盾,皆是因果!
无愿力时,一切已种的因生成既定的果,是一切前定;
有愿力后,种的是新因得的是新果,是改命实修;
一切仍是因果,只是我们是否用愿力种了新因果。
热爱美好的心是人“思行合一”行为最易发起的切入点;
发现美好的心是人“思行合一”行为轻松持续下去的诀窍。
山有高度,则登者少;
人有高度,则扰者稀;
往往炫耀观众者,非己有能,是高度低。
能行动,眼前的荆棘会逐渐清晰成为路;
不能行动,那幻想的路只能止于摇摆最后成为踌躇;
生活,总是问题不断;
感受,总是瞬息万变;
如何将生活变容易?
能敛的,行于内敛;能柔的,待以温柔。
用力过猛的事往往都不会成,因为其行为的属性就是虎头蛇尾;
沉着冷静的事往往都能做好,因为其行为的属性就是按部就班;
大部分的性格问题,都是能力缺乏问题。一直不能改变性格,只是一直不肯死磕自己。so,莫怪老天偏颇,只是自甘逃避。
让别人欢天喜地的去做对的事,就是布施;让自己开心愉悦的去做对的事,就是修行。
商业的秘密是上有价值下有结构;
人生的秘密是上有信仰下有规则;
没有结构之外的价值;
也没有规则之外的信仰;
遇事追求“即刻痛快”是七情在做主,是匹夫之欲;
遇事追求“减少阻力”是性理在做主,是智者之思。
何为开智?极目清透,无迷惘,无昏沉。时时知当为,遇事知不当为。
一生用来拼,会疼但有机会赢;
一生用来逃,会输但不那么疼;
选哪个?
估计大多数人会选前者,但真实的人生里,更多人选的都是:逃一会,歇歇,再接着逃。为何人的所思所行反差极大呢?
一、不知未来则重当下利弊,于是逃;二、无理性建设则败于情绪,于是逃。综合一个字:迷。
如果仅仅把充实当标准,那么人只能是个不得闲的工具,那过程叫使用;
能将收获和认同当标准,人才是个有分辨和成长的生命,那过程叫人生。
若说“慈母多败儿”,那么也可以说“严母多病儿”,严酷打压下有几个孩子不自卑不病态呢?脱离规律谈育子,怎么做都是错的;依托规律育子,则严慈有度,皆大欢喜。就育子而言,任何非左即右的言论对人都是误导,唯有“有同有和、有肯定有规则”的中道才是正道。
智慧的作用不是让人扎刺不疼,而是让人不扎刺。于行为,是知止;于育子,是前置引导和仪式感规则;于价值,是正。
世间总会有与正念相悖的事,避不开的要努力求同,避得开的要决心闪避。而这两者的核心都是个“勇”字。
对的事频扰乱,就叫匹夫之义;
错的事乱可怜,就叫妇人之仁;
用眼前看未来,依据的是现象,看到的也是现象,于是高了就因幻想而浮躁,低了就因沮丧而繁乱,都靠不住;
用未来看眼前,依据的是本质,看到的也是本质,于是高处就因愿力而欣喜,低处就因认同而踏实,都能心安。
人的行为触发有两个阀门,一个是即刻感受,即是七情,是念;一个是思考分析,即是性理,是觉。前者是先天配发的,于是迅速;后者是后天培养的,于是缓慢。所以大部分人做很多行为都没道理可言,因为只是一瞬的感受定的。真正能够思考决定、筹划安排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佛法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就像“人们都知道有钱好,却不知道钱从哪来”一样;人们都知道心如止水好,却不知如何做到;人们也都知道争分夺秒好,却不知从哪入手。因为想做只是念头,而怎么做、做什么却是智慧。这智慧从哪里来呢?行为。念头积聚到一定程度生成行为,行为投入到一定程度生成智慧,智慧再去认同和调整念头。如此,便是知行合一。
在人的自律能力建立起来之前,放纵经验是对自律的削弱,自控经验是对自律的提升。奖罚制度让人体会到“放纵会被罚、纠结很痛苦”,却不能阻止人放纵。而许可制度既能让人体会到“心不乱”,又能让人体会到“可控的安定”。所以育子时,尽量给孩子明理的许可,而不是浑噩的奖罚。
当找到了喜滋滋的不想睡觉的人生,才知道活法有多种,也才知道原来还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世界在并行。
努力和幸运本就是一个东西;
只不过,
努力是于此时的积极,
幸运是因以往的积极。
弱者的生活千篇一律;
未来无希望,当下无新意;
进而沉迷于:刺激-痛苦-疗伤-刺激。
很多人认为的真性情;
不是爱憎分明,直接坚定;
而只是情绪失控、不发不行,其实爱憎好坏分不太清。
不要考验人性,但要善护人心;
何谓人性?“慈悲之神性”加“欲乐之兽性”尔。
无修行,只考验,则“只顾自己放浪形骸,不与他人感同身受”就是人性表现。
善护佑,勤修行,方有“但使自我安乐定,亦要他人步青云”的人性光辉。
不是每一种任性都是逆袭,有的是逆行;
逆袭,是创造出奇迹般的好;
逆行,是毁掉了辛苦搭建的城;
逆袭,靠的是视野、愿力和勤奋;
逆行,由的是劣性、放任和逃避;
是逆袭还是逆行,只要冷静,自己都骗不了自己。
总说怕失败,好像自己成功了似的;
总说怕懦弱,好像自己勇敢了似的;
真的成功了,真的勇敢了,哪里还有话说?
蠢和笨不是一回事;
笨是反应迟钝;
蠢是自以为是;
人生这事,其实一点不神奇,去掉虚无的情绪,扒开皮,就是“明理不明理、努力不努力”,再无其他东西。
人都会经历遍体鳞伤;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
要选择:不能杀死你的,就会使你更强;
不选择:半条老命已死,祈求不再遇上;
人生苦短,不能对所有的事都去战胜;
就像赶路,不必一定踩满所有的坑;
不可或缺的,尽全力;
可有可无的,便舍弃;
确定有益的,要珍惜;
验证有害的,须远离;
一辈子活的,就是虚实分辨、良莜剥离。
活法千百种,心乱,最是亏待自己;
路有万千条,自卑,最是辜负自己;
心有千千结,阴暗,最是祸害自己;
幻相万般起,不迷,最是善待自己。
即使境遇再难,只要人是顽强求胜的,就让人充满希望;
纵然机会再多,只要人是逃避畏难的,就让人满是沮丧;
不怕霉运只怕霉相,人心若无力,则一切迟早以苍凉收场。
力量是有方向的;
向阳光处追,则温暖无限;
向阴暗处寻,则臭气熏天。
随心选,就是认命;
去觉悟,就是改命;
其实此时明暗最后都会了无形,然而此时用力方向却形成了自己的轨迹和人生。
功名利害迫人意,势能高低定呼声;
一朝窥破红尘事,万朵浮云散空中。
不自律,人生必是闹剧;
有自律,人会更爱自己;
爱自己,人便理智选择;
选择对,人生皆大欢喜;
大江大河大日月,
小喜小悲小胸怀;
但使真心擎天下,
莫将艳阳深沟埋。
莫攀附、莫逢迎、莫抱怨;
好的虚无和坏的虚无都带不来改变;
看清楚、做选择、抓紧干;
慢的努力或快的努力都能带来心安;
行动才能成为强者;
强者才有选择权和控制权;
弱者只有白日梦和抱怨病。
俗人只在乎强烈的事;
虽然说着什么视野、什么理性;
但只要一逢强烈的事就蒙;
哪管什么对不对、值不值、重不重;
先折腾,折腾完再像聊新闻一样谈理性;
别羡慕人贪吃不胖;
那可能有不为人知的伤害内脏;
别羡慕人不劳而获;
那可能有不被知晓的失去更多;
一切只是因果,没有颗粒无收的失去,也没有不付代价的获得;
唯有用自律守着平衡,是唯一匀速前进的车。
起初觉得“不成功,便成仁”是种崇高;
现在看来,这不是什么高标准;
这只是经历过痛苦的人的基本幸福准则;
要么赢,要么不碰,这都不苦;
最苦的只是遥遥无期的忍辱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