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帛书老子1.3|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提起“大丈夫”,就会想起孟子对“大丈夫”的定义: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老子对“大丈夫”又是怎么说的呢?
老子说:“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不居其华。”
这就是老子版的“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老子这句话理解起来有点费脑筋!
【啥是“厚”?啥是“泊”?】
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泊,而乱之首!”
就是说,建立在礼上的忠信是不靠谱的,忠信的小船说翻就翻,说乱就乱。
所以,大丈夫不居其泊,不以“礼”为重。如果只是重“礼”,常常流于形式主义。
比如,某些大学生,老师管一管,就去上课,去了也不认真听。
作业抄一抄,应付了事,能面子上过得去的,绝对不深入一点。
这样的学生,对学习的“忠信”,都是建立在“礼”上的。
这样的学生,必定无法在所学领域,学有所成,有所担当,成为顶梁柱式的人物,成为大丈夫!
“居其泊”也就是形式大于内涵。
大丈夫应该“居其厚”。
什么是厚呢?比礼厚的是义,比义厚的是仁,比仁厚的是“德”,厚德载物。
还是拿大学生为例:
义,情也!
有情,就有义务,有义务就能养成习惯。
仁,爱也!
有爱,就有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爱好是第一天性!习惯是第二天性!
这是绝大多数学生成功的必备条件。
然而,比“爱好和习惯”更牛的学习境界是“德”。
德,得也!
有得,就有无穷动力,学习一直在路上,永不停息。
任何领域,如果达到“厚德”的境界,都能成就大丈夫的伟业。
【啥是“实”?啥是“华”?】
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 ”
华就是花,华山,原来也叫“花山”。
前识,就是看得比别人远,别人看不到的前景,他能看到,别人不容易懂的道理,他能懂!
具有“前识”的人,在我们社会里,都应该是聪明人,可老子却说“前识是愚之首”,为啥呢?
对于“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这句话,我有两个理解。
第一个理解:
“前识”是“道之花”,而“花”却常常华而不实,只开花,不结果!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很多很多!
比如,有些聪明人,总能比别人更早地看到商机,可是最后却常常赔钱了事,后来者反而把生意做大了!
为啥呢?因为“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
道之华是“聪明之花”,而要想结出果实来,靠聪明往往是不够的,需要靠踏踏实实地做事。
开花靠道,结果靠德。
有道无德,只开花,不结果。
有道又有德,才能又开花,又结果。
当然,不开花,更不会结果了,所以不道,连开花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果了。
钱钟书讲过一句相同道理的名言:“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因为聪明人,具有“前识”,往往眼高手低,缺乏“厚德载物”的决心,不肯塌下心去吃苦,有道无德,只开花不结果!
第二个理解:
有些具有“前识”的人,他们比一般人“开窍”早了一点,“见识”多了一点。于是,总觉得自己很聪明,别人很愚昧,总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别人都是被洗脑。
他们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批判这个,批判那个,他们眼里的世界一片黑暗。
也许,他们看到的世界,确实比小时候更前识了。
可是他们没有能力看到更远,因为他们没有那个高度。他们看到的情景,只是破而后立的混沌状态。
许多这样的人,最后都没有走出“混沌”,进入到光明的大智慧里。
这样的人,我们身边也很多!
前识不是愚,前识是走向大智慧的必经之路,就像花是得到果实的必经之路一样。
但是,花不一定结果,而前识也不一定修成大智慧。
前识修不成大智慧,反而容易落入不上不下的“愚境”。
老子版的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为的是“厚德”,不为的是“泊礼”。
为的是“善果”,不为的是“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