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9浙东深度游(下——风情)
乡村乡土的记忆
江南也是风情的江南,那传承的精神,历史的脚印,小吃的味道,南戏的韵味都牵引着我的神经。
13日傍晚,赶到温州已经华灯初上,五马街步行街口,对面松台山上的千年净光塔灯火通明,在眼前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
高大雄伟的新国光广场门楼上的灯光在夜空中闪耀!
我们趁兴去五马步行街游玩。
五马街是温州市最著名的商业街,也是温州旧城的古街道之一。
五马街名来自王羲之。明嘉靖《温州府志》载:“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
宋绍圣二年(1095),温州知州杨蟠改定温州36坊,五马坊列为其中之一。杨蟠《百咏五马坊诗》云,“相传有五马,曾此立踌躇。人爱使君好,换鹅非俗书。”清时把坊改为街,就有了五马街之名。
五马街上店铺林立,灯光灿烂。街道中间备有大量的桌椅坐凳,方便顾客和游人随时吃喝休息。
五马街又叫作“禅街”。据说唐朝时期松台山麓有一座寺院叫净光禅寺,人们就将街名取名为“禅街”。宋代,温州郡守杨蟠在确定温州三十六坊名时,由于街坊有一口清甜可口的好水井,便将“禅街”改名“甘泉坊”。到了清代,又恢复为“禅街”。1934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又把街道更名为“中山西路”。新中国成立后,再一次恢复原名“禅街”。因方言谐音将禅寺的“禅”改为虫字旁的“蝉”字。“文化大革命”时期又改名为“红卫中路”,与公园路的红卫东路相连接。1981年,再次恢复为“蝉街”,并一直沿用,现在又改回禅街。
宋哲宗时,杨蟠任温州知府,于城中置36坊。这是当时36坊位置图。
温州是南戏的发祥地,五马街上当然不能少了它的一席之地。
宋代城市繁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勾栏瓦舍遍布,为众多民间伎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宋室自南渡之后,定都临安,宗室勋戚、文武百官纷纷南迁。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宋高宗在南渡之初,为避金兵,曾浮海逃至温州,以“州治为行宫”,甚至把太庙也迁来温州。北方士绅平民,纷纷随之来到温州,温州人口在短期内骤增一半。
城市消费人口与日俱增,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各方艺人也纷至沓来,各种民间伎艺云集于此,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一种在温州地方说唱小曲的基础上产生的新艺术样式——南曲戏文,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萌发了。
戏台旁边橱窗里有南戏的介绍,这是南戏最著名的一出《赵贞女蔡二郎》。明代传奇作家高则诚在它的基础上创作了著名传奇《琵琶记》。
今晚不巧,南戏戏台上演出的却是京东大鼓。
戏台对面的文艺会馆,匾额上“兴文习礼”承载着它的历史使命。
五马街上,五马拉着车子的雕像。
唐代曾任温州刺史的张又新《百里芳》诗这样写:
时清游骑南徂暑,
正值荷花百里开。
民喜出行迎五马,
全家知是使君来。
正值荷花百里开。
民喜出行迎五马,
全家知是使君来。
五匹骏马神采灵动,奋蹄疾奔,给人一种昂扬健厉的感觉,这也大概是温州和温州人如今的写照吧。
五马街的尽头是中山公园。
这是古代的温州城地图。
听说温州最有特色的食物就是用猪的内脏做成的“猪脏粉”,天黑路生,也不知道最地道的“猪脏粉”去哪里找,只好就近到温州有名的商家“五味和”二楼吃了一碗,老板娘态度不错,但碗里除了米粉外也就是几块猪血和猪大肠,味道极其一般,也许这是很不地道的吧。
五马街上的温州第八中学。这个八中可不简单,它的校园原来是明清校士馆。校士馆就是温州考试院,明清时府试选拔秀才的考场,也是地区级教育局长办公的地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校士馆旧址创办了温州师范学堂,民国时并入温州十中,解放后又在这里办了八中。
小吃街上的“西施豆腐”店,可惜没有看见豆腐西施。
晚上住在江边的铂尔曼酒店。
从铂尔曼酒店出来就到了瓯江边,对岸温州主城区高楼林立,灯火辉煌。
温州历史悠久,以造纸、造船、鞋革、绣品、漆器著称,亦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之一。 北宋时成为当时的港口重镇,被朝廷辟为对外贸易口岸,南宋时海上贸易尤其发达,是四大海港之一,现仍为浙南、闽北货物进出的咽喉。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南有吴川,北有温州'享誉全国。正是由于温州人的吃苦精神和狡猾精明,温州人被国人称为东方犹太人。
可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却是臭名昭著的“温州炒房团”,他们在全国房地产市场掀起的滔天巨浪,至今还使房价高企,使无数人陷在房奴的陷阱之中。
也许这只是一个巧合。在这个把住房作为产业来经营的时代,即使没有温州炒房团,可能也会有冷州炒房团或者热州炒房团冰州炒房团之类的出现。温州炒房团只不过先行了一步而已。
如今温州在经过了走私和造假之后,毕竟开始走上了正常的发展之路,祝愿他们。
夜晚的滨河公园,除了舞遍全世界的中国大妈之外,居然还有这么一块牌匾,作为整个公园的名称,可知这里的邪教猖獗到了何等地步。
而且还有细致的说明、介绍和提醒。
可是,温州应该算是发达地区了吧,为什么?
五星级铂尔曼酒店的自助餐厅,气派豪华。
酒店大堂里巨大的两颗同心心字雕塑异常醒目,应该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寓意吧。
14日上午,到洞头渔村游览。
20世纪70年代,有一部国产彩色电影家喻户晓,它就是《海霞》。该片讲述了渔家孤女李海霞成长为一名女民兵的故事。
电影《海霞》优美的主题曲至今还在广泛传唱,激励着广大人民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
大海边 哎沙滩上哎
风吹榕树 沙沙响
渔家姑娘 在海边嘞
织呀织鱼网
织呀嘛织鱼网
嗨...嗨...
渔家姑娘在海边
织呀嘛织鱼网
风吹榕树 沙沙响
渔家姑娘 在海边嘞
织呀织鱼网
织呀嘛织鱼网
嗨...嗨...
渔家姑娘在海边
织呀嘛织鱼网
......
高山下哎 悬崖旁哎
风卷大海 起波浪
渔家姑娘 在海边哎
练呀练刀枪
练呀嘛练刀枪
风吹榕树 沙沙响
渔家姑娘 在海边嘞
织呀织鱼网
织呀嘛织鱼网
嗨...嗨...
渔家姑娘在海边
织呀嘛织鱼网
嗨...罗、嗨...
渔家姑娘在海边
织呀嘛织鱼网
嗨...罗
洞头村远眺。
《海霞》电影就是根据浙江温州洞头村女子民兵连的事迹拍成的。
1958年,毛泽东主席号召“大办民兵师”,实行“全民皆兵”。洞头成立民兵团,其中的北沙乡成立了女子民兵排,汪月霞(海霞的原型)任排长。
1960年4月23日,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汪月霞光荣出席并在会上作了发言。4月26日,汪月霞等一批民兵代表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会上,她们还获得一支国防部以毛主席名义授予的国产“五六”式新型半自动步枪。
1960年6月20日,北沙女子民兵连成立。汪月霞任连长,
女子民兵连和当地驻军开展军民联防,守卫祖国海疆。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有两千多名渔家姑娘进入连队,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道路多么曲折,任务多么艰难,她们始终做到思想不乱,队伍不散,传统不丢,战旗不倒,展现出骄人的巾帼风采。
1960年4月23日,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汪月霞光荣出席并在会上作了发言。4月26日,汪月霞等一批民兵代表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会上,她们还获得一支国防部以毛主席名义授予的国产“五六”式新型半自动步枪。
1960年6月20日,北沙女子民兵连成立。汪月霞任连长,
女子民兵连和当地驻军开展军民联防,守卫祖国海疆。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有两千多名渔家姑娘进入连队,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道路多么曲折,任务多么艰难,她们始终做到思想不乱,队伍不散,传统不丢,战旗不倒,展现出骄人的巾帼风采。
粉壁墙上的波浪帆船一看就是渔乡特色。
海滩上晒满了各色鱼获,空气中充斥着鱼腥味。
渔具摊在海滩上晾晒。
开展多种养殖。
渔乡就是渔乡,到处装饰都是和鱼有关的。
时代不同了,当年的解放对手现在成了同心伙伴,壁画表达了盼望统一的愿望。
不过现在谈所谓“同心”是不是有点“剃头挑子一头热”呢?
洞头村头灯柱下,镌着“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产党”的大字。这个产生过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的地方,还是人民和党的紧密纽带。
女子民兵连铸就的“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薪火相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海岛儿女。也影响着在今天这个时代从事其它行业走上商业社会的所有人。
洞头村村头的“红黑榜”上,对于欺客宰客的行为都有公示。
对于不良行为还有记分标准,有点像当年《小兵张嘎》电影里“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日后拉清单”,对于歪风邪气毫不客气,还是有些精神的。
60多年过去了,在今天这个追逐金钱的商业社会里,“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并没有消失,反而发扬光大,不断传承。
在“海霞精神”的感召下,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就像一块磁石,不断吸引着适龄女性青年加入连队。如今的新“海霞”们,都是新一代年轻知识女性,据说她们80%拥有高学历。
她们不作花瓶,也不摆花架子,锤炼成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队伍。据说,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兼具快速反应能力、近海救护能力、应急处变能力,人人掌握枪械射击、船艇驾驶等10多个专业、20多种技能。60%以上民兵拥有船艇驾驶证、A3驾驶证,确保了在防汛抗灾、森林灭火、特种救援等多领域能够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
而且,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也踏上了转型升级的步伐。连队结合使命任务、兵力规模、海岛特点等因素,不断向实战化靠拢,甚至还组建了海霞特战排。
一部《海霞》电影,记载了一段历史,传承了一种精神。 “不爱红装爱武装”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一代人心中不灭的记忆。从此,这支女子民兵连有了更响亮更亲切的名称——“海霞”。
60多年来,民兵连始终崇尚爱国奉献,以建设家园为荣,“不爱红妆爱武装、不求过关求过硬、不顾小家顾大家、不恋都市恋海岛”,弘扬了海霞精神。
也许有人不理解,也许有人不相信,但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仍然存在,她们仍然在训练,仍然在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战斗。
那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6天的旅游结束了,我们也已回家,但我们会记得江南美丽的山水,会记得江南独特的人文风情,会记得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也会记得这个可爱的小“开心”导游。
期待着背上行囊,开始下一次的旅行……
乡村乡土的记忆
6185篇内容 13.3万人参与
更新于 11-23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