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BBC纪录片《杜甫》 王鼎钧

.

小议BBC纪录片《杜甫》

作者:王鼎钧

《光明日报》( 20201127 15版)

  【闲思杂录】

英国资深媒体人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为中国诗人杜甫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今年在BBC放映,把一个冷门题材炒热了。他是怎么办到的?

  今天制作电视节目,即使是在BBC,也要考虑怎样迎合大众的趣味。欧美人士很关心一个人的童年,杜甫由姑母抚养长大,观众需要情节,于是伍德加进来一个类似《圣经》中“替死”的情节。有一年瘟疫流行,女巫告诉姑母,两个孩子只能保全一个,这个姑母了不起,牺牲了自己的孩子。

  另一个场景更明显,杜甫写诗,“颇学阴何苦用心”,“转益多师是汝师”,经过一番努力学习,可是观众哪有耐心看这一过程?于是伍德从《圣经》里面拷贝了一个戏剧性场面,杜甫像被圣灵附体那样天降大任,戏剧性必定简单,简单才有娱乐效果,欧美的观众觉得亲切,中国人好像也觉得这是诠释“天才”。

  伍德还把李白拉进来客串表演,他说李白好斗殴,杀过人。李白说过“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好极了,赶快拼贴进来吧,不必考据了,绝无其事还要凭空编造呢,何况有现成的线索,这样的李白比较“好看”。同样的情况,杜甫说过他要“致君尧舜上”,哪里办得到,又咏叹“匡衡抗疏功名薄”。蛛丝马迹,组织一下,顺理成章,皇帝不听他的建议,他很难过。这样的杜甫也比较“好看”。

  早年到电视行业觅食,初学乍练,外国专家开示,电视里面什么都可以有,唯独不能有诗。引申他的话:你的摄影机怎么对付“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怎么对付“万古云霄一羽毛”?你可以表现“花近高楼”,那么“伤客心”呢?想拍“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除非用特别技术出现诸葛亮(或者杜甫自己)的冤魂。想拍“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除非给杜甫一个年轻美丽的妻子。不可不可!在这方面,伍德和BBC有他们的底线。

  伍德请来一位有名的演员,用“莎士比亚腔”朗诵英译的杜甫诗,一共十五首之多,很难得,算他有担当。不管译文如何,受众感动了,节目成功了,算他看得准。不管文学家怎么说,历史学家怎么说,媒体人有他的跑道,他要他的锦标。“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一刻,杜甫颇不寂寞。伍德也算为中国诗人做了一件事情,事难全美,他到底是个英国人,这样就挺好。

杜老一生在沉重的压力下生活,他的诗高出生活,有完整的精神面貌,比较抽象,而电视只能拍他的生活,因为电视需要具象。再说,这个精神面貌是他全部作品的凝聚幻化,纪录片不能负载。伍德的《杜甫》播映的时候,新冠肺炎全球流行,各国停工停课,封省封城,人人被迫在自己家中承受高压,据说,纪录片中的杜甫,还真的帮助了收视这个节目的人。这个“据说”,我们乐见乐闻。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