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治疗梅核气的方子,用来治疗慢性咽炎有奇效

 2021-09-20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半夏厚朴汤治慢性咽炎00:0010:51

粤.半夏厚朴汤治慢性咽炎00:0011:30

之前治疗过一个女性40岁左右的患者,因为家庭不和,吵架生闷气,之后出现慢性咽喉炎的症状,经常觉得咽喉有异物,生气症状必加重,以至于每次发作,都觉得自己快窒息。

经人介绍来就诊,我使用半夏厚朴汤合小柴胡汤为主加减治疗,起疏肝理气、行气化痰的治疗作用,才使得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

慢性咽喉炎,临床症状有以疼痛为主的,多跟火热相关,或阴虚火热,或肺燥津亏引起;这种情况用滋阴清热、生津利咽的方法会有效果。

但是如果咽炎是以咽喉异物感或阻塞感为主的,清热的方法多不可行,而且可能反而适得其反,加重症状。

临床上经常见一些慢性咽炎的患者,只要出现咽炎症状,就服用消炎药,或服用清热利咽类的药,病情反而有增无减;病人经常理直气壮,说有炎症就要消炎,就要清热。

对于这种误解,只能耐心解释,然后开出温阳散寒、理气化痰之类的处方,才能缓解或解除病人咽炎症状。

论原因,咽部异物感主要与寒凝或气滞相关;或肝气郁结,导致气机不畅,或寒凝气滞,或痰湿、痰气阻滞;治疗的方法自然要以散寒、行气、化痰、祛湿等为主。

这种情况,如果套用西医的讲法,凡是炎症就必须消炎,或者使用清热药,无异于雪上加霜。

总之,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精髓,辨证对了,才能选择合适的方药,才能有效。

治疗咽喉异物感阻塞感,病因病机类似于梅核气,我常用的方药是半夏厚朴汤,由半夏、厚朴、苏叶、茯苓、生姜组成;共同起到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的作用;我经常加入苏梗、陈皮、桔梗等药物加强作用。

这个方子的使用要点如下:

1、阴虚火旺燥热不宜;寒湿寒凝气滞肝郁等类型多互为因果,适合此方;

2、肝郁明显多加入柴胡、香附等,加强气机调达的作用;

3、痰湿气阻化热可少量加入蝉蜕、薄荷、玄参等,但不宜过量。

4、脾胃亏虚多加入白术、苍术等,以加强健脾祛湿的作用。

治病必求于本,辨证论治是取效关键,要结合自己的症状,选择合适的调养方法和方药;以上建议方药可供参考。

气虚命就短!5种气虚你是哪一种?

气虚是人身体元气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现在社会节奏加快,年轻人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这一群体气虚的人越来越多。女人气虚,男人也爱气虚。

气虚是指由于元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气虚通常表现为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

中医理论讲,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气虚多因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年老虚弱、久病未愈、手术后及疲劳过度等因素所致。在临床上气虚还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诸证,气虚病证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帅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下面我们介绍几个脏腑气虚的特点。

1.肺气虚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调水道。肺气虚,则其主宣降、司呼吸、调节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作用就会减弱,出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2.肾气虚

肾居腰府,藏精气,司二阴开合。精气充五脏而上荣于脑髓。肾气亏虚,失于荣养,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肾不纳气,则呼吸浅促,呼多吸少。

3.脾气虚

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4.心气虚

心主血脉,藏神明。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亦不能养神,故见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5.阳(气)虚

气虚可见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辨证施治

1.肺气虚

证候;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治则:补益肺气。主方: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防风等。

2.肾气虚

(1)一般肾气虚证 证候;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治则:补肾益气。主方:肾气丸加减。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党参、白术。

(2)肾气不固证 证候;除一般肾气虚证外,还有小便频数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遗尿;或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或胎动不安,滑胎者。治则:补肾固涩。方方:肾气丸加减,或用金锁固精丸、缩泉丸。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等。

(3)肾不纳气证 证候;在肾气不固基础上,见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短,动则喘甚者。治则:补肾纳气。主方:七味都气丸加参附龙牡等。方药:五味子、熟地、丹皮、泽泻、茯苓、山萸肉、淮山、枸杞子、菟丝子、附子、人参、龙骨、牡蛎、蛤蚧、冬虫夏草、海龙、海马等。

3.脾气虚

(1)一般脾气虚证 证候: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治则:健脾益气。主方:六君子汤。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法半夏、陈皮。

(2)中气下陷证 证候:脘腹重坠作胀,食入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见少气乏力,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治则:补中益气。主方:补中益气汤。方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当归、枳壳、法半夏、陈皮。

(3)脾不统血 证候: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治则:补脾摄血。主方:归脾汤。方药:黄芪、当归、元肉、木香、远志、酸枣仁、生姜、大枣、党参、白术、甘草、阿胶等。

4.心气虚

证候: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治则:补益心气。主方:四君子汤,养心汤。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远志、当归、柏子仁、酸枣仁等。

5.阳(气)虚

证候: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治则:补阳益气。主方:参附汤。方药:人参、附子、黄芪等。

如何预防气虚?

对于气虚者的饮食宜忌,应兼顾到五脏之虚的宜忌原则。凡气虚之人,宜吃具有补气作用、性平味甘或甘温的食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忌吃破气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凉、油腻厚味、辛辣食物。

气虚体质是小儿常见体质之一,常出现于鼻过敏、气喘、消化障碍、身材矮小、尿床、容易感冒、肥胖及心脏病等疾患。气虚患儿,平时应注意饮食。

文源:通玄医道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