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看是女王,背面看是荡妇,什么样的建筑让人发出如此感慨?

上一篇:有钱任性修座回家的桥,一不小心还成了名桥,桥下餐厅仿如洞穴

在巴斯最后一个上午计划的景点不多,只有圆形广场和皇家新月,但是距离我们住的地方比较远,于是早饭后马上动身下山。一路走到罗马浴场北边的Westgate街,向西到一个带圆顶建筑的大岔路口再向正北就是了。途中经过简·奥斯丁纪念馆时,那里还没开门。

顺着这条上坡的大街一直到头,可以看到一圈围合的建筑中央立着几棵特别大的树,这里就是圆形广场。

这组乔治风格的建筑建于1754-1769年,由老约翰·伍德设计,栏杆上的一块铜牌记录下他的名字和建造年代。据说老约翰·伍德研究了英国著名的巨石阵,那个圆环直径99米,于是他把这个项目做成97米,既是仿效也表达敬意。让人想起米开朗基罗当年设计圣彼得大教堂穹顶时也是故意比万神殿小2米。技术上超越,规制上谦卑,方显建筑大家风范。然而奠基后不到三个月,老约翰·伍德遗憾离世,余下的工作全部由他的儿子小约翰·伍德完成。

整个圆环被分成三等段,每一段正对一个路口。约翰·伍德在建筑立面设计中从下到上采用了多立克式、组合式和科林斯式壁柱,地面层有多立克式建筑典型的三陇板和柱间壁板,符合古罗马传统的建筑美学。

地下的一层被各家各户装饰成小花园,也别有洞天。

英国小说家普瑞斯特利(J. B. Priestley,1894-1984)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巴斯出现在我们眼前时,犹如一位美丽的贵妇前来迎接我们。”他的这段话被刻在铜板上嵌入地面。

可以想见,当年一定有不少名人居住于此吧。没错,细心的话,你会发现建筑墙上镶着许多铜牌。17号门上的铜牌刻着:“庚斯博罗曾居住此宅”。这位画家一共在此住了16年,期间创作过不少名画。

这块牌子上的戴维·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1813-1873)则是英国著名探险家和传教士,一生致力于拯救非洲黑奴。

有趣的是从高空看,圆形广场与南边的大街和王后广场呈现出一把钥匙的形状,不知是不是建筑家有意为之。

向西穿过布罗克街(Brock Street),皇家新月就在圆形广场以西不远。它由老约翰·伍德的儿子小约翰·伍德设计,建于1767-1774年,是乔治风格建筑的另一杰出代表。

最初这里只叫新月,18世纪末乔治三世(George III,1738-1820)之子弗雷德里克王子(Prince Frederick, Duke of York and Albany,1763-1827)住到这里后才增加了“皇家”的称呼。他起初租下最东头的1号,后来干脆买下了居中的16号。我们来到16号,发现这里已经变成一家高档酒店。

仔细看这幢150米长的新月形建筑,它共有114根爱奥尼式柱,只有居中的16号门两侧是双柱,显得最为气派。

这里当然也少不了名人故居,一块铜牌上刻着:“克里斯多佛·安斯蒂于1770-1805年居住于此”。克里斯多佛·安斯蒂(Christopher Anstey,1724-1805)是英国著名诗人,尤其擅长用拉丁语创作,让他成名的正是他1766年创作的《新巴斯指南》(The New Bath Guide)。1760年他的一个姐姐因病去世,使他一蹶不振,之后有朋友建议他到巴斯疗养。没想到他的病真的好了,而且从此爱上了这座城市,于是他在1770年搬到皇家新月4号,一住就是35年,直到去世。

皇家新月正南是个大草坪。为使楼前视野不被草坪下方的公路打断,草坪被修建成阶梯式的两段,这样公路上的人也无法看到楼门。

从东头的小门可以进入草坪,在这里散散步简直太惬意了。

此时草坪上正在搞一个什么活动,摆了一堆猫头鹰,请来专业的摄影师和模特照相。

据说皇家新月的建筑正面显得整齐雄伟,背面却并不统一。原因是小约翰·伍德只设计建造了南侧的主立面,买主买下一块立面后再请其他建筑师增建后面的部分,因此有人戏称此建筑为“正面看是安妮女王,背面看是玛丽·安妮(意指冒牌货,玛丽·安妮是达夫妮·杜穆里埃小说中的人物,书中为英国王子约克公爵的情妇,而她正是以曾住在皇家新月的乔治三世之子弗雷德里克王子的情妇为原型创作的。)”。我们没时间绕到后面一探究竟,就在网上找张照片比较一下吧,看起来似乎也没他们说得那么不堪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