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社恐了,这演员还演什么戏?
看电影杂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电影杂志(ID:moview_weekly),作者:姜不停,题图来自:《香水》剧照
在世俗化的想象里,混迹演艺圈的人,应该是左右逢源,社会社会,交际型人格。
最起码的,也不可能太内向。要不,怎么释放天性,在摄像机前,在无数观众面前,咆哮、嘶吼、痛哭、大笑?
但就是有一种演员,胆小害羞,甚至处处透露出社交恐惧症状。
那演得好戏吗?
本·卫肖用履历告诉你:就是社恐,也一样能演得出最好的戏,当最好的演员。
序幕:一个社恐的诞生
1980年10月14日,詹姆斯·卫肖和本·卫肖,前后脚出生了。
两个卫肖完全是两种生物。大哥詹姆斯满头金发,粉乎乎,胖嘟嘟的;几分钟之后降生的弟弟,也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本老师,发色更深,被压得皱巴巴,黑乎乎的。
长大一点儿看,这两兄弟的性格也截然相反。
哥哥是阳光,开朗外向,喜欢运动,尤其和他们的爸爸一样,爱踢足球。
而弟弟是阴影,容易害羞,不爱说话,不爱运动。
胆子小到什么程度呢?小时候去美国,都被吓坏了。
迪士尼乐园,有那——么——大;汉堡热狗,也比英国的大;连美国电视剧,也比英国电视剧长。
可本老师,也没法有重金拓展社交的计划。
本老师的家庭挺普通的。爸爸,在农场养鸡,妈妈,在柜台卖化妆品。
但爸爸做了个不普通的决定——让内向的二儿子,去剧院面试个课余工作,拓宽拓宽社交,克服社恐心理。
就是因为这个天才决定,世上多了个天才演员,本·卫肖。
从13岁起,本老师就每周日花20分钟,去镇上的青年剧院。
剧院老板人很好。本老师在家庭环境里,也接触不到太多与戏剧相关的东西。而老板给他介绍了很多作家、戏剧导演、剧作家以及艺术、哲学知识。
除此之外,他还得到了许多挑大梁的演出机会。
15岁时,他出演《如果这是一个人》,在这部奥斯维辛集中营故事里担任男主角;16岁时,他已经两度出演哈姆雷特。到23岁时,本老师正式在老牌的旧维克剧场登台演出《哈姆雷特》。
满座皆惊,他也被认定为:“他这一代最伟大的演员。”
之后的故事,便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是《香水》,是《007》的Q,是《帕丁顿熊》。
总之,表演道路是一路上行。但是呢,人怎么总是走着走着就忘了初衷呢?
朋友们,本老师来学表演,是为了克服自己容易害羞、不善社交的脾气啊。
请问初心还在吗?
答案当然是——本老师该多社恐,还是多社恐。
要闹明白本老师的社恐症状,还得细说从头。
第一章:逃避
一个人多好,所有人围着多吵闹。但做演员了,逃不掉。
2003年,本老师刚刚从皇家戏剧学院毕业。在旧维克剧场,或者叫得更气派些,皇家维多利亚剧场,出演《哈姆雷特》。
一夜之间,他成名了。随便说一句话,都有很多人感兴趣,甚至会被登在报纸上。
记者去采访他,却发现他被这一切吓坏了,到头来,一句话也没采出来。得到的唯一信息是,本老师爱养猫,最多的时候,同时养了11只猫。
还行嘛,也算套出了点儿个人信息。还成就了本老师在江湖上广为流传的诨号:本喵。
十年之后,倒是更今不如昔了。
2013年,他在百老汇出演《萨勒姆的女巫》。这时候,谁也别想从他这儿得到任何“新物料”。去百老汇的路上,他扮上了厚厚的胡子,谁也认不出。他倒能悠然坐上地铁,还观察起了来来往往的纽约市民。
演出结束,他还试图悄悄溜走,不想被任何观众发现。当然,还是被想要自拍合影的观众拦住了。
甚至连本剧导演伊沃·冯·霍夫也说:“他不是一个会把自己推到最前面的演员,相反,我需要推他到前台。”
这话说得,和他的逃跑相比,都算客气的了。
本与西尔莎·罗南在百老汇合作《萨勒姆的女巫》,明星剧目,明星演员,火爆异常
第二章:害羞
只能扎在人群里了。
对内向的人来说,人潮逃不开,我低着头还不行吗?
本老师40岁了,害羞程度,和四岁时比不相上下。
2018年底,他为了《欢乐满人间2》,难得地上了《诺顿秀》。
艾米丽·布朗特、林-曼努尔·米兰达、艾米莉·莫迪默和本老师一字排开,姿势个个不同。
布朗特一坐下就叉起二郎腿,十指交叉抱起膝盖,自然防走光的淑女姿势。但一只胳膊肘,却渐渐靠在沙发上。
米兰达更加是单手撑着沙发,歪着身子,很自在的样子。
莫迪默稍有点拘着,两腿并拢,但讲笑到有趣处,也渐渐倒在米兰达身上。
本老师就不一样了。他两腿也并拢,双手还分别搭在膝盖上,有时还忍不住用小指头摩擦裤子。
像一年级小学生等待老师检查坐姿。
主持人诺顿说,我们来放你小时候拍的广告吧,那时候你多大?
“看到了我会记得更清楚一点,我想应该是17岁吧。”说完,他咬住下唇。
然后在大家转身看向屏幕上的广告片时,发出一串干巴巴的笑声。放完广告片后,他照例说了说当时拍摄的糗事。
这一部分结束后,他的第一个动作,是端起酒杯喝了一大口。那酒,还是开场时节目为了烘托圣诞气氛,给每位嘉宾安排的。
到下半场嘉宾上场,所有人挪挪位置,挤一挤坐在一起时,本老师还把那杯酒捧在手心里。
而且,已经快见底了。
你可以想象,本老师快40岁时,还紧张成这样,不用说他小小年纪时,该害羞成什么样了。
这么说吧,他在出演“Q”前,就和丹尼尔·克雷格合作过三次了。
但在那之前,他们俩根本不熟——
17岁拍《战壕》时,他一句话也没和克雷格说过;
后来《爱无可忍》和《夹心蛋糕》?
“说了几句?也许吧。”
第三章:自卑
社恐因为在意,在意因为自卑,至少,是不自信。
2009年,他去试镜《明亮的星》。
那时候,他已经在《香水》里扮演过那个无色无味,却对人间香气极度敏感的杀人犯;也已经在《我不在那儿》做过六分之一的鲍勃·迪伦;甚至也大胆挑战过经典,演《故园风雨后》里无视世俗,随心而活的塞巴斯蒂安。
但他觉得自己不行,演不了《明亮的星》,演不了济慈。
那天的试镜,持续了一个小时。在本老师眼里,简·坎皮恩显然对和他演对手戏的女演员更感兴趣。
所以,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帮女演员搭台词。可其实,坎皮恩心里已经定下了他。
他也去试镜过《波西米亚狂想曲》,争取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这个角色。
“我从来没找到进入这个角色的方法。”
但音乐老师觉得,至少他的音域很广,这点是不错的优势。可就算是这点,本老师也觉得,是老师搜索枯肠后,说来安慰他的:
“我不知道,他可能只是想我好受点。”
好嘛,那么《香水》杀人炼香的格雷诺耶,《007》的Q,无数无数经典角色,本老师都当做安慰奖吗?
那这种运气可真是逆天,比什么实力、努力都好使太多了,我也想要。
第四章:破碎
本老师所有的逃避、害羞、自卑的样子,让他看起来很孤独(尽管其实不是)。
有网友曾经被好友点评:你的背影,很落寞的样子,看起来很像本·卫肖。
“本·卫肖”完全可以被当做一个形容词,用来表达破碎感。
本老师偏爱有破碎感的角色。
如果他的影迷想要在节庆时找一部他的合家欢电影,恐怕没有多少选择:除了《欢乐满人间》,就是《帕丁顿熊》。
甚至连这只可爱的小熊,也在本老师的演绎下,显得怯怯的,有点落寞的样子,让人忍不住想起,他是个背井离乡的小熊仔。
他也说,想拍不一样的。
可当人们问他,不拍那些痛苦的故事呢?拍点与痛苦无关的浪漫轻喜剧、奇幻故事呢?
他又说,恐怕不会感兴趣:“倒不一定要痛苦,但应该有更多的共鸣,更大的吸引力。”
兜兜转转,他的角色,始终还是带几分破碎感。
本老师的起点就是哈姆雷特,英国整个历史上最破碎的男孩,被“to be”和“not to be”撕扯成两半。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艺术总监特雷弗·纳恩评价他说:
“当他说出‘to be or not to be’几个字,你觉得他真的是一个可能要自我了断的人。”
又或者是《我不在那儿》,他是鲍勃·迪伦的年轻时代,亚瑟,之后所有不同演员所演绎的迪伦,性格举止,都能在他身上找到原因和出处。
本老师的镜头,从头到尾只有一个景别,近景,画面还是黑白的。
他对着镜头,明明是他在接受盘问,一句一句答话,可他不看向镜头的时候,像不屑于与问话的人对视;
看向镜头时,又像他在充满玩味地审视对方。
固定镜头里,他演出了负隅顽抗的味道,就好像镜头那一边,是全世界。
第五章:疏离
其实,这所有的一切社恐症,在本老师身上,都变成了天赋。
朱迪·福斯特17岁时说过这么一段话:“女演员最好的特质,有时候是一种疯狂。而对于男演员,我想最重要的是一种脆弱感,去传达出‘我能被伤害,我很敏感’。”
本·卫肖,无疑是这样一个“能被伤害”的敏感演员。
《香水》的最后,一个杀了无数少女的人,回忆起他寻寻觅觅,却最终误杀的那位芬芳少女,嘴唇发抖,右眼流下一行独泪。
你不觉得他可恨了,而是看见了他匮乏的内心。
看见了他不被认可不被看见的一生,甚至为他肝肠寸断。
在准备《香水》的拍摄时,本老师做的最重要的准备,是研究动物。
他观察蜂猴、老虎、猫、狗,观察它们鼻翼的抽动,观察它们如何通过鼻子,和这个世界交流。到了戏里,他真的变成了一只小心翼翼的兽,有风吹草动,便防御全开。
他在小巷中,嗅到了最纯粹的香味。他一路跟着那个卖水果的红发少女,像猫听见了动静,便一路小跑,直达目标,别的一切都看不到。直勾勾的眼神,鼻子贪婪地嗅,只有小兽,才不觉得这些动作,触犯了个人边界。
《明亮的星》里,他是济慈,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可是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本老师一眼产生共鸣的,不是任何华彩篇章,而是这位诗人,辛辛苦苦写的诗不被世人认可,自己不满意的诗,却被追捧。
前者,是怀才不遇,后者,则好像自己最不好看的那张照片被人夸赞,比直接骂人丑还难受。
本老师甚至也从济慈那些“坏品味”的诗里,读出了他受伤害的心情。在本老师眼里,那些诗里,他极力模仿莎士比亚,不再对自己诚实。
他也读出了几次诗里的死亡气息。
“我觉得潜意识里,他知道他来不及变老,活不到白头。”
他也在片场和济慈爱人的饰演者,艾比·考尼什,刻意保持距离。
因为他们的这段恋情,始终隔着世俗偏见,压抑着克制着,各自汹涌澎湃。
在《云图》里,他最主要的角色,是罗伯特·弗罗比舍,一个生活在上世纪30年代的年轻作曲家。
他因为性取向不容于世,一心想要通过创作出最好的音乐,来获得认可,却被老音乐家捏住了性取向的软肋,所以绝望地想要杀人、想要自杀。
他从这个人物身上,读出的最重要的东西,是“被拒绝”。
“他被父亲拒绝,被大学拒绝,也被社会拒绝。他希望自己也能拒绝这个社会,可又拼了命地想要融入它。”
由此而生出“不安全感”和“自我憎恨”,这正是本老师最拿手的。
连《帕丁顿熊》里,他与世界的疏离感也能派上用场。
帕丁顿熊来自秘鲁,一个对于英国来说,路途迢迢、神秘未知的地方。
而本老师的声音,按导演保罗·金的话说:“他表现出来的熊,不知怎么的,年轻、天真,但又绝不孩子气;举止得体、真诚,没有半点讨人厌的虚伪。最棒的是,他真的好像来自另外一个世界,就算告诉我,本·卫肖是在丛林里被半羊人或者独角兽养大的,我都信。”
时间线拉回现在。《007:无暇赴死》等了又等,还好,他的另一部作品,《冰血暴》,播出了。
好好的黑帮片儿,又被他演出了脆弱感,疏离味儿。
他的角色拉比,在他的演绎下,不再单单是个犯罪分子,而是一个爱尔兰移民,一个和本老师本人一样,不属于美国的“局外人”。
“他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融不进任何地方。”像讲拉比,也像讲本老师自己。
“我先小小试探一下,拍一些小成本电影,演一些戏剧。我从来不觉得我属于这里(好莱坞),如果我只拍大制作,我会不知所措。”
他曾经对这样一种观点表示认可:“演戏是对害羞性格的一种弥补。”
生活中越是难于表达,舞台上、镜头下,越是报复性表达。
他说,他从不对自己的表演满意,时时刻刻都在审视自己的表演。他是那个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手足无措的本·卫肖。
但除了他表演的当时当刻。
“舞台上我性格外向,就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或者像“空王冠”系列里的理查二世,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在现任国王面前,平平静静砸碎了一面镜子,平平静静说出最悲哀愤怒的话,不怒自威。
或者像《英国式丑闻》里的诺曼·斯科特,摆着最妖娆的身姿,说:
“我口无遮拦,我卑鄙,我妖里妖气,我是我自己。”
那都不再是害羞、社恐的本·卫肖,而是另一种具有无边爆发力的庞然大物。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他最想当的动物,是一只獾:个头小,害羞,但必要时很有力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电影杂志(ID:moview_weekly),作者:姜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