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归还皇位,才是真正的企图,但其中隐情却少有人知

话说武则天在历史上,存在着许多争议,其实有好有坏,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在是世界上也是排得上号,因为国外多以女王为主,女王和女皇不是一回事,因此仅是这一点,几乎无能超越。

其实武则天是功臣之后,当年李渊起兵的时候,因为武士彟与李渊交好,且武家世代做木材生意,在当地是巨富之家,给李渊提供了不少钱粮,因此在李渊夺得天下后,对其非常照顾,封为应国公,且官至工部尚书。

但人走茶凉,李渊去世后,武家得到的照顾就少了,且没过多久武士彟也去世了,到了此时可以说,武则天这一脉失势了,且家中就剩孤儿寡母,也因此武则天的堂兄武惟良、武怀运及武元爽等人,开始对武则天和其母亲不敬。

因此在唐太宗纳武则天入宫时,她本人没有拒绝,但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则天并未得到重视,仅仅是个才人,后来与李治看对眼,才成为皇后的。武则天也是从这里开始了,她的武周女皇之路。

在武则天执政期间,武承嗣屡屡怂恿,对其说道:"去唐家子孙,诛大臣不附者。"

其实说白了,是武承嗣自己野心勃发,如果武则天真能诛尽李家子孙,最受益的便是武家后人,他自己就是其中之一,还有极高的机会立为太子。但这事是不可能的,其一,武则天是杀不完李家子孙的,其二,武则天可不敢乱杀。

不仅是武家后人中,并无可取之才,且多数被短期利益,蒙蔽了双眼,因此便想当然了,这也是武则天把皇位,还给李家的原因之一。

武家能够崛起,除了第一代的武士彟,就只有武则天了,剩余的武家之人,并无什么可造之材,且都是一些贪图享乐,只顾眼前利益,目光浅短之辈。

在武家后人中武承嗣,有几分学识,还能看得过眼,凭借着武则天在朝中的威势,他官路亨通,先是封为周国公,此后从尚书俸御,升到礼部尚书,然后官至宰相,但因能力不足被罢免,一年后又升任文昌左相。

但德不配位,武承嗣的能力与官职,并不匹配,且还不满足,整天去找武则天游说,请求武则天把他立为太子。此后,又教唆官员上表武则天,以武氏为皇帝,应该立武氏为太子作为理由,劝说武则天,但被朝中贤臣极力阻拦。

但凭武承嗣的本事,如何能够继承大统,这是原因之一,且朝中文武百官对武则天,也只是不支持不反对,支持武则天的官员,多数都是她自己培养的心腹,因此更不可能,支持武承嗣立太子之事。

再说,武则天何许人也,能够成为女皇帝,凭的是本事和眼光,难道她还能看不出来,大唐终究是李家的江山,她虽是能逞一时威风,却不可能把这个国家据为己有,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最后还是要归还李家。

因此武则天从未想过,立武家弟子为太子,武承嗣只是白费工夫,且她是唐朝的皇后,虽然夺权但却是皇帝的家事,她的儿子也有李家的骨肉,因此朝堂才能容忍,如果不把皇位归还李家,这天下定然容不下她,这也是归还皇位的主因。

且当时称帝时,武则天已经年老,大臣们也没必要,去冒风险反抗,反倒是等几年,伺机而动,更符合大家利益,再加上朝中不但有贤臣,也有奸臣,一动不如一静,因此武则天称帝时期,就是在这样诡异的气氛下度过,直至武则天退位。

笔者认为武则天是这样想的,她也明白皇位终究需要归还,但什么时候还却是重点,如果早早说明,朝中定然有人不服她,地位就不牢固。但如果还得太晚,比如死后都没还上,意义又不一样了。

因为历史上也有,皇后或者太后掌权的,但也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就是垂帘听政,只是武则天更为出格而已,但如果归还的晚了,朝中百官会认为,她是想要改朝换代,将李家江山换成武家,这要是这样会导致,她去世后武家被朝廷清算。

这才是武则天纠结的原因,因此迟迟不立太子,所以在张柬之带领百官,发动政变之后,武则天很干脆,直接同意退位。你们想一下,虽然当时武则天,卧病在床,但以她的手段,要是有心定然早做准备了。

这一点其实朝中,大多数人都没能看透,但依据史料,笔者猜测这才是,武则天的真实想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