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里头 古都论坛上发布最新成果,众多学者聚焦新出土文物…

探索未知 揭示本源

——第三届世界古都论坛暨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一周年之际,10月19日至20日,洛阳迎来了第三届世界古都论坛暨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嘉宾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夏文化、文明起源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这是一次观点的碰撞、思想的盛宴。

“从历史文献记载看,夏王朝是真实存在的,考古发掘更是印证了有关夏代历史文献的真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兼秘书长宫长为表示,夏史在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阶段中具有关键地位。

“二里头遗址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是探索中国早期文明和国家起源、研究夏文化、夏商王朝纪年及分界的关键性遗址。”关于中华文明的进程和起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刘海旺观点十分明确: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核心文化,是向前探索中国更早时期文明起源问题最重要的起点和标尺。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是本次论坛的出发点。作为研究夏文化的关键性遗址,论坛期间发布的二里头遗址考古最新成果备受瞩目,出土文物遗迹成了讨论焦点。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赵海涛表示,从目前的发现看,二里头都城极可能是以纵横交错的道路和围墙分隔形成多个网格,出现了家族式分区而居的布局。如能确认,将为研究二里头都城整体布局、夏王朝的规制等问题提供重要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新伟表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鼻梁上的两件玉质器物应为玉蝉,展现了蝉在二里头信仰系统中的重要性,而商代青铜器上的蝉纹和饕餮纹则表明了其与二里头文化的深刻联系。

“二里头遗址是目前唯一发现铜器和绿松石镶嵌的遗址。”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秦小丽认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等礼仪性用品,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宗教神性,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事实上,与探索夏、商前期历史有关的文字材料在几十年前已经发现。”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李维明提出,目前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陶字符不少于66种,商代前期甲骨文“乇”和夏代甲骨文“夏”字,是论证商代第一都、夏与夏文化(二里头文化)的重要文字证据。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自去年开馆以来已接待游客90多万人次,成了公众探寻夏文化的网红打卡地。“目前博物馆正打造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的示范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赵晓军说,接下来,博物馆将突出学术立馆,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夏文化和早期中国研究及传播高地,推进数字化展示工程,做好二里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期相关工作等。

围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论题,专家们从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文旅融合、科学保护等方面建言献策。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提出,将以“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为口号,通过谋划建设郑汴洛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郑州、开封、洛阳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城市带。

世界古都论坛已连续举办3届,成了提升黄河文化、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为世界古都城市和不同文明之间初步搭建起了全方位、多领域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文化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古都智慧”。

扩大视野,推进夏文化研究

——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

夏代究竟存在与否?夏商更替是在什么阶段?如何判断夏的遗存?10月19日,在洛阳举行第三届世界古都论坛暨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接受了记者采访。

李伯谦说,近年来,考古学界通过对登封王城岗遗址、新郑新寨遗址和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证实了夏王朝的存在。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和遗迹,为确定夏文化的存在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证据。

“历史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禹都阳城、禹伐三苗、涂山之会等,都已在考古上都找到了相关证据。”李伯谦说,比如,在距离王城岗遗址不远的地方,发掘出土有“阳城仓器”的陶片,“阳城”二字清清楚楚,所以认为夏代都城阳城就在王城岗。

1996年,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集中了9个学科200多位专家学者联合攻关。通过“碳14”年代测定方法最终认定:以王城岗遗址为代表的河南龙山文化遗存是夏朝早期文化,以河南新密新砦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是“后羿代夏”时期的夏文化,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是“少康中兴”至商汤灭桀的夏文化,而二里头遗址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

“夏朝以河南为中心,实际上,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甚至包括湖北部分地区,都存有夏文化痕迹。若想把5000多年中华文明历程梳理清楚,夏朝是最关键的起点。”李伯谦说。

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文化研究重点之一,发掘工作持续了61年之久,但发掘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5%。当前,宫殿的数量、建造时间、宫殿区的位置,出土绿松石的矿源,以及牙璋的性质、作用及其制作过程等许多问题还未解决。

李伯谦表示,下一步,要扩大视野和研究范围,比如发掘夏商更替阶段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剖析相互之间关系,采用多学科联合攻关,将夏文化研究不断向前推进。

为二里头遗址申遗做好准备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

“结合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国内学术界已基本形成将二里头遗址认定为夏代都城的共识。我们一定要坚持这个共识,把夏代、夏王朝的历史研究得更深入,通过世界古都论坛提升二里头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二里头遗址申遗做好准备。”10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第三届世界古都论坛暨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表示。

“二里头文化是夏王朝后期以河南中西部为中心的夏文化。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探索中规模最大、出土遗物最丰富、时代特征最明显、性质最明确的都邑遗址。”王巍说,二里头遗址也因此被学术界推定为探索夏王朝的首选对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新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九宫格”布局。王巍认为,这很可能是当时贵族的族邑,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族邑。它的发现意义重大,改写了对二里头遗址布局的认识,是对二里头遗址乃至夏文化研究的重大贡献。

“今后应当加大考古发掘工作力度,同时开展多学科结合深入研究,从更多的视角研究二里头遗址和夏文化的内涵、特质、与周围地区的关系,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王巍表示,同时,应加大向公众宣传的力度,使夏王朝的历史能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10月22日出版的《河南日报》
来源:河南日报
(0)

相关推荐